古语云:刚则易折,柔则长存。有的事如果太坚持原则,而不考虑到实际情况,就可能引起更严重的错误。同样的,新人初入社会,可能意气风发,对很多事看不过眼,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磨练中成长起来,才能最终有所成就,北宋名相富弼就是个例子。
富弼是洛阳人,他出生之前,他的妈妈做个梦,梦见大雁来报信,将有不凡之人降临。富弼长大后,不仅有才华,为人特别正直,天性嫉恶如仇。他的文章如刀似剑,被范仲淹一眼相中,范仲淹起了爱才之心,把富弼叫到身前一看:哟,小伙子真是一表人才!以后前途不可限量。于是范仲淹又举荐给了当时的宰相,文坛上享有美名的晏殊,晏殊慧眼识珠,也看出富弼是个潜力股,便暗示范仲淹,想招富弼为女婿,于是范仲淹又保了大红媒。不仅如此,范仲淹还一力和皇帝举荐,终于为富弼谋上官职。可不久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富弼竟差点和恩师翻脸了!
当时有个叫张海的强盗头子,带着同伙路过高邮城时,手里痒痒,想入城抢劫。结果当地的官员晁仲约不仅放弃抵抗,反而发出告示,让城中富户掏钱!给张海送东西和吃喝后,张海才心满意足,放过城中的老百姓,扬长而去。这件事被朝廷知道了,上上下下都很来气,富弼就上奏皇帝,一定得把不作为的晁仲约给杀了。
而范仲淹则表示反对,并极力为晁仲约辩解,说他的做法虽然不合法,但当时情况很恶劣,官府兵力不足以打退强盗。老百姓也想破财免灾。晁仲约所做,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反复考虑,不得以才做的决定。虽然听起来不好,但结果是好的,至少百姓性命没有受到伤害,只是损失了一些财物,否则强盗杀入城中,后果会更加严重!现在如果真杀了晁仲约,会伤了民心。
富弼听了不服气,他坚持认为恩师是在包庇对方,觉得一定要依法办事才行。而范仲淹偷偷告诉他,宋朝一向不轻易诛杀臣子。不能让皇帝有坏德行,如果动不动就诛杀臣子,那你我可能就是下一个,君心难测懂不懂?一定要学会处事圆滑,才能在政治舞台有所成就。富弼开始没把老恩师的话当回事儿,依然我行我素。
直到后来他被派出去公干,回到京城复命时,大门却紧闭,这让他十分惶恐。不知道皇帝到底意下如何……从此以后,即使富弼依然维持公正,但也会考虑全局,更为妥善的处理。这才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善于学习,不固执己见,在保持本心的同时,又能更好地掌控全局。这也是他后来成为一个出色外交家的关键吧!
大家也都知道,那时候宋朝面临两大外敌:一个就是西夏,另外一个是辽国。以前宋朝人总沾沾自喜,认为那些小国不过蛮夷,但辽国和西夏却日渐强大,后来竟然联起手来,共同攻打大宋,然后再彼此分赃,这给大宋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富弼接手后,一方面出使辽国进行劝说,通过增加岁币的方式让辽国满足,一方面又上奏宋帝,在皇族宗女中择出优秀者,嫁到辽国,结成亲家,以此瓦解辽和西夏的盟友关系。通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在一定程度下保住了多年的和平。
如果没有当初经历过被皇帝关城门外,可能富弼会一直强硬下去,他会认为绝对不能向辽国屈服,要一直打。但当时的大宋军事疲弱,国力低下,想让百姓们过上安宁生活,免战求和才是上上之举。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有时候委曲求全,审时度势也是真英雄!这个道理,在今天也是同样适用的,你认为呢?
参考资料:《古今名人命鉴》《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