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靖难之役中最强“卧底”!对建文帝最忠心,却拼命助攻朱棣!

他是靖难之役中最强“卧底”!对建文帝最忠心,却拼命助攻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822 更新时间:2024/2/24 19:10:40

但是,从后面的历史看看,黄子澄不仅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反而在建文帝削藩之时屡出昏招,不止没有帮助建文帝取得胜果,反而是间接的帮助了朱棣完成了帝王之路,像极了一个卧底。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建文帝找到了黄子澄,正式开了削藩大计。此时建文帝才继位不过一月,此时削藩是不是最好的时机呢?

当然不是,按照朱元璋给建文帝定下的策略,新皇继位先要施恩于诸王,让诸王放下戒心,妥协隐忍,保证自身足够强大,再对诸王进行节制消耗。

可是建文帝等不及,他认为诸王过强,他放心不下,整日整夜睡不着,就怕几个叔叔联合起来把他赶下皇位。于是,建文帝找到黄子澄。这里插播一下,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会元,此后伴读东宫,在建文继位之后,黄子澄为翰林院学士兼同参国政。

黄子澄早年就和建文帝谈过诸王难制的问题,于是现在两人一拍即合。既然决定了要削藩,黄子澄便给建文帝出主意,咱们先易后难,先把势力小的藩王给搞掉。

于是,他们先搞了周王、然后是代王、泯王、齐王、湘王,这些藩王无一例外,手里都没有太大的实权,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落得个被幽禁的下场。

选择先易后难,这无疑给势力强的藩王们一个缓冲的机会,当藩王们开始恐慌,便会着手开启最坏的准备。

因为建文帝削藩大计越来越明显,朱棣开始不安并决定造反。但此时朱棣有一个顾虑,自己三个儿子还在京都,自己如果造反,那三个儿子肯定没了。于是朱棣只能装作表面屈服,称病请求建文帝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回来。

又到了命运抉择的时刻,建文帝问大忠臣黄子澄,我们该不该把自己的三个堂弟送回去。黄子澄说当然该啊!送回去可以安抚朱棣,然后我们再趁其不备,以奇军强袭之,削藩大计便可成功。

黄子澄这样说,建文帝居然真的信了,此时早有诸王被囚禁的,还有被逼自杀的。可以说建文削藩的意图所有人都看得出,黄子澄还想以此来安抚朱棣,不得不说真的天真。

就这样,朱棣的三个儿子回到北平之后,朱棣如虎添翼,自此再无顾虑,朱棣和建文这对叔侄也开始正式迎来历史的交锋。

建文帝在一开始,复杂的人格便暴露出来了,此前大刀阔斧削藩,好几位藩王被幽禁。按照道理来讲,双方已经兵戎相见了,那肯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然而在出兵之时,建文帝却喊出了一句:别伤害我叔叔!

于是朱棣靠着这句话,躲过去好几次灾祸。毕竟皇帝有命令,不让伤他叔叔。

那作为建文帝的智囊,黄子澄有没有觉得建文帝在出兵之际说这样一句话不妥?既然觉得不妥,黄子澄为何不提醒建文帝?而如果觉得妥当,说不定这句话就是黄子澄建议建文帝说的,一来彰显建文帝大仁大义,二来并称祖训不要同室操戈,希望朱棣还有回转的余地。

此后建文与朱棣的对战更是一顿乱操作,黄子澄竟然建议临阵换将。而换谁不好,偏偏换了一个干啥啥不行,投降第一名的李景隆。要知道,五十万大军交给李景隆,结果就是李景隆直接千里送人头。

此后朱棣围困南京,本来冷兵器时代,南京是属于易守难攻的,怎么也可以耗个一两年。但遇到李景隆这样的人,他还只是看着朱棣燕军来了,就直接开城投降了。这就是黄子澄极力向建文帝推荐的大能人。

当然,黄子澄是个忠臣,太平盛世治世没有问题,但削藩这种大计,不是光靠黄子澄这样的忠臣就够了的。您说他是不是朱棣的“最强助攻”呢?

更多文章

  • 《梦华录》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弱?鼎盛时期的宋军都能打败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么说吧,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宋朝经济是成反比的,别看宋朝经济那么强,甚至普通的民众都能有每个月20贯钱的收入,可是,宋朝军队却十分虚弱,宋太祖赵匡胤,也就是剧中保剑锋饰演的皇帝的祖宗,他在建立北宋的时候,就一直试图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结果,军队实力不足,逼得他打算攒钱买回来燕云。后来,迎来了宋太宗

  •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小子,难怪朱棣不敢跟哥哥争夺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棣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朱棣皇位争夺完整版,燕王朱棣的皇位最后传给了谁

    两人在相亲的时候一见钟情,走上了热恋的道路。朱元璋亲切地称呼马皇后为“妹子”,丈夫在前线浴血奋战,妹子在后方帮朱元璋全力照看好这个小家。1355年10月10日,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他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爱的结晶。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享受到了浓浓的父爱,都说皇帝爱长子,这句话真没错!为了让朱标能够安安稳

  • 赵构为何打死不愿迎回二帝?原来徽宗父子曾对赵构干过一件缺德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赵构与徽宗钦宗的关系,徽宗二帝和赵构有什么关系,赵构和徽宗关系

    据史料记载,最初女真人提出以亲王为质,指名要的是郓王赵楷。不巧的是,当时郓王不在汴梁城。至靖康元年(11260)徽宗皇帝一共育有三十二子,除去夭亡的,尚有二十五子。按例,皇子年幼时随母亲居住在禁中,到了十六、七岁封亲王后,就得出阁就外第居住。当时已经成年封王出阁的,除长子钦宗之外还有十人,依次是郓王

  • 明朝最有钱的藩王,传承十五代人,堪称大明王朝首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明藩王分布图,明代藩王谁最富,明朝藩王很有钱吗

    在明朝时期,出现了一位富可敌国的商人,此人就是沈万三。在历史上,人们对沈万三可是不陌生的。元末时期,沈万三就开始经商,从此开始,沈万三就为之后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在后人的眼中,恐怕明朝没有比沈万三还富有的人了。可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明朝时期,商人沈万三是非常富有,可是他的结局不好,朱元璋在当时是

  • 朱棣对徐皇后有多痴情?子女几乎都是皇后所生,在她生前未立一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正史的朱棣和徐皇后,朱棣和徐皇后关系好不好,徐皇后对朱棣评价

    古代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所以男子有很多权力,其中就有一项:一夫多妻制,尤其是有点地位和财力的男子,通常都是妻妾成群。而皇帝作为天下的至尊,自古以来就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他们却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一个人身上,即便有,那也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只是暂时的宠爱而已。但在明朝,糊涂的

  • 北宋的首都叫东京,可为什么今天的东京变成日本首都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宋的东京是今天的哪里,北宋首都为啥叫东京,北宋的东京是指哪

    汉朝建立之后,汉帝国建都长安,但后来汉朝被王莽中分为二,分成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代。东汉在恢复刘氏的统治之后并没有还都长安,而是在洛阳建都,由于洛阳位于长安以东,所以东汉政府首次称呼洛阳为“东京”。到了三国时期,曹操以洛阳为中心,改称洛阳为中都,其老家谯城变成了东京。这是历史上的第二个东京,也是最不知

  • 这个明朝的七品小官这样反对崇祯南迁,难怪最后太子也没走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不南迁的真正原因,崇祯如何南迁,崇祯皇帝应该南迁吗

    644年正月,崇祯皇帝与大臣李明睿秘密商议南迁事宜,这个时候的形势已经非常紧张了,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占领陕西,并且称帝,大军兵发京城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而关外的清朝还对中原虎视眈眈,大明处于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南迁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可是在南迁这个问题上,崇祯皇帝优柔寡断的性格又暴漏出来了,崇祯表示“南迁

  • 明朝藩王为什么多混吃等死,代恭王想有所作为却屡遭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最有骨气的藩王,明朝藩王是怎么产生的,明朝藩王的命运

    朱廷埼登位时代藩可谓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外部威胁是明朝的老对手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重新整合蒙古鞑靼部后,为了劫掠物资也是为了逼迫明朝开市,加大了南侵的频率以及规模。与此同时明朝的军卫及边军却已糜烂不堪,别说阻挡蒙古,自卫都困难。处于一线的代藩自然也深受其害,除了藩地所在的大同多次被蒙古人围困,

  • 一个家童将密函错看成公文,崇祯为了面子,不得不拒绝皇太极议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太极给崇祯的一封信,崇祯和皇太极的关系,崇祯因为皇太极的话杀了哪位将军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最后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自缢,当时崇祯有机会与皇太极议和,却因为面子问题而拒绝。到底崇祯为何会拒绝议和?▲崇祯。(图/翻摄自百度百科)崇祯14年(公元1641年)发生了一件事,驻守边关的陈新甲因为闯王李自成与满清八旗军的双重压力,私下派遣人与皇太极试谈议和的可能性。然后托信转告

  • 历史上真实的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高宗和赵构是什么关系,宋高宗赵构图片,宋高宗赵构在哪称帝

    我很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毕竟中国在近代遭受了屈辱,恨透了所有割地赔款的统治者。过去几百年中国人学历较低,多数人只能通过评书来简单了解历史人物。《说岳全传》历来是最受民间欢迎的评书之一。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读了一本奇书《中国是部金融史》之后,我改变了赵构的看法。这本书的陈雨露曾经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