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跟在父亲身边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这说明此人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可怎么在自己造反当中,搞得犹如笑话一般。
那么靖难时冲锋陷阵的朱高煦,骁勇善战,为什么自己造反时却搞得不堪一击?
朱高煦再傻也不至于在朱棣时期动手,他也知道自己跟朱棣不是一个级别。不过朱棣当年也是如此,等到自己侄子继位后才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了,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当时正在北京,此外还有心腹也在,窥视着朝廷的一举一动,准备伺机起兵造反。
不过还没等到朱高煦动手,朱高炽就驾崩了。太子朱瞻基当时并不在北京,本来朱高煦准备半路设伏,在朱瞻基奔丧的路上下手,结果没有成功。不久,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其实朱高炽父子对朱高煦并不错,但凡换个皇帝,面对朱高煦这样的无力,还对自己有直接的威胁,早就处理了。但在朱高煦看来,并不知道感恩,反而认为皇帝软弱无能,更加骄横狂妄。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当然,也有一些簇拥他的人,如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经不起诱惑,希望可以跟着他学着朱棣那样,建立不世之功。
起初朱高煦趾高气昂,又是调集兵马,又是发布檄文,还派人进京恐吓朱瞻基。这不能说明他比较盲目,看似还是有些章法的。
但是双方还没怎么真刀真枪的干,宣宗亲征后,朱高煦直接认怂了,投降了,这可跟他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差距太大。
说起来,朱高煦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也是公开的事实,虽然有个皇太孙朱瞻基杵在中间做调和剂,但朱高煦并非没有机会。朱棣也确实犹豫过,支持朱高煦的势力也是大有人在,而且还都是手握兵权的武将、勋贵为主。
但毕竟朱高炽是长子,在那个年代,立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文官集团对此是比较坚决的,朱棣也已经做出了选择,这也成了既定事实。
应该说,朱高煦的能力是有的,为老爹打江山,不惜余力,战功赫赫四个字担得起。但他的能力仅限于战术上, 而缺乏战略上。也就说是他是个不错的将领,但却不是帅才。
尤其是当朱棣做了皇帝后,同样开始削藩,已经将藩王的权力大幅度降低。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煦手里根本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不像朱棣那时候,长期镇守燕京,手下有一批死心塌地且有作战经验的少壮派军事将领。
在加上朱高煦不懂得笼络人心,到处得罪人,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虽然朱高炽父子和建文帝当年对待朱棣时有点类似,比较仁慈,但狠起来却比建文帝要强很多。
明初的叛乱不少,唐朝的政变也非常多。按说生在帝王之家的皇子,想当皇帝不算啥,但关键还是有自知之明,并非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