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时,将赵括换成李牧,以此对付白起,是否能够帮赵国取胜

长平之战时,将赵括换成李牧,以此对付白起,是否能够帮赵国取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25 更新时间:2024/1/25 21:24:10

赵括的理论水平,那可以说举世无双。当年他老爹赵奢常常跟他辩论战事,每次都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很没有面子有没有?

赵奢好歹也是击败过秦军的名将,在儿子面前却成了理论的矮子。不过赵奢一眼就看得出,赵括这小子,不适合带兵。为啥?因为赵括就知道埋头读书,不肯上战场做实战训练,这哪成呢?

人家白起虽然读书少,可是实战经验太丰富了。大军团作战,不知道带了多少场。咋可能会败给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理论家呢?

不过别欺负赵国无人,赵国的名将还是不少的。除了赵奢以外,廉颇李牧也是响当当的名将,如果由李牧来主导这场战争,那么赵国还会败吗?

[var1]

一、赵国主要输在了内政,而不是军事上。

赵国当时是什么状态呢?换谁上其实都打不赢这场战争,因为赵国在内政上本身就输给了秦国,在军事上自然也就不是对手了。

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把廉颇换下来,主要是因为廉颇一直在防守,而赵国已经耗不起了。每天若干粮草被送到前线,赵国是举国之力在打这一仗。

由此可见,赵国是在跟秦国拼国力。而赵国的国力能跟秦国比吗?自然是比不了的。秦国灭了义渠,征服巴蜀以后,实力大增,完全不是赵国能比得了的。

那么赵国有没有出路呢?自然也是有的,赵国自己扛不住,完全可以让其他几个国家帮忙嘛!比如说在粮草方面,赵国完全可以求援于周围几个国家。

[var1]

其他诸侯国,虽然不敢惹秦国,但是私底下给赵国送点粮草,这总不过分吧?可惜赵孝成王这个时候,却没有这么做。

首先,当时的齐国被五国胖揍了以后,那是绝对不会再愿意救助任何一个国家了,他选择独善其身可以理解。其次,韩国、魏国那都是赵国的同盟国,大家都是晋国分裂出来,为啥也不团结呢?原来韩国和魏国都被秦国给揍怕了,不敢轻易出手相助。再者,北方的燕国,一直对赵国虎视眈眈,两家总是大打出手。这次燕国作壁上观,也想等着秦赵不可开交的时候,好分一杯羹。最后,南方的楚国,其实是赵国拉拢的好对象。可惜一方面白起曾经胖揍过楚国,另一方面赵孝成王没有往这个方向去考虑。这么一来五国都没有给赵国合理的帮助,那赵国势单力孤,又怎么跟秦国拼国力呢?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如果赵孝成王不调整对外策略的话,那么长平之战就算换了名将李牧,还是不管用。

[var1]

二、李牧擅长运动战,未必就打得赢这场大军团作战。

排除李牧的年龄问题,我们单纯看李牧的个人水平。李牧能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当然不是靠吹出来的,毕竟李牧有很多经典战例摆在这里可以研究。

1、大败匈奴。李牧长期负责镇守雁门,和匈奴人常常打交道。不过李牧的作战技巧很特殊,他不会轻易主动出击,常常连续几年都处于防守状态。

等到匈奴人觉得李牧胆小怕事的时候,也就是出击的好时候了。李牧的手下们一个个义愤填膺,都想要打一场胜仗。在对方骄傲,己方士气旺盛的时候,李牧终于组织反击。

他以骑射兵马和战车为主,先佯装失败,将匈奴人吸引到了包围圈后,再进行包围反杀,最终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

[var1]

2、肥之战。当时秦国大将桓齮,带着大军入侵赵国以后,赵王迁立刻将李牧从雁门给调了回来对抗桓齮。李牧来了以后,还是拒不出战,等待战机。

桓齮打算偷袭肥下,继而逼迫李牧出战。结果桓齮带兵去了以后,李牧不仅没有救援肥下,反而跑去把秦军空虚的大营给占了,俘获了所有留守的秦军和粮草。

这是什么情况?说好的坚守不出的呢?你李牧不按套路出牌啊?因此桓齮立刻回援大营,结果在路上遭到李牧设伏,秦军大败。

这一战中,李牧不光战术运用能力高超,而且运动战的水平很高。没有较快的速度,是根本完不成这一计划的。

[var1]

3、番吾之战。秦始皇不信这个邪,这次分两路攻打赵国。你只有一个李牧,还能挡住我两路大军不成?而且这两路大军放下还不一样,一路从邺北上,渡过漳水,继而偷袭邯郸。还有一路则从井陉出发,偷袭邯郸背后。

李牧得知秦军计划以后,立刻制定了南守北攻的战术。他让司马尚在邯郸南边镇守,自己带着骑兵飞奔番吾的秦军。

在击败了北方的秦军以后,李牧立刻又带着骑兵飞奔到南边来,与司马尚会合,将南路的秦军击败。一个李牧还真的可以掰成两个来用。

从这三场大战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得出,李牧所带领的军队,全都是运动战的高手。他们以速度见长,而且战斗力还很强。

不过运动战的规模,毕竟跟大军团作战无法相比。动不动四五十万人投入战争,李牧想要运动起来,那就相当不容易了。因此李牧在大军团作战中的优势就消失不见了,而白起是大军团作战的优秀指挥官,他的优势很明显。

因此我认为如果派遣李牧去打长平之战,战争结果还是会输。但是输的下场不会那么惨。至少可以保住赵国几十万士兵的小命。

[var1]

总结:李牧在的话,赵国可以保住有生力量。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45万大军,差一点就被灭国了。主要原因就是赵括去了战场以后,主动寻找秦军决战,结果被秦军给包围了起来。

如果李牧在的话,他看不到必胜的战机,是绝对不会轻易动手的。这就跟廉颇一样,他会长期镇守在前线。除非你赵王像换掉廉颇一样,把李牧也给换了,否则这一方针是不会改变的。

这么一来事情又回到了拼国力的事情上,毕竟大家都是高手,白起又怎么会给李牧找到战机的机会呢?李牧再防守个几年,真不知道赵国还能不能扛得住。

不过这么一来的话,赵国的45万大军可就能保住了。毕竟彼此没有决战,那么主力部队是不会受到多大损伤的。

参考资料:《史记》

《史记》里有长平之战相关人物的所有介绍,那场大战的整个过程也都记录在其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更多文章

  • 商鞅遭受不公待遇,后世秦王为何不给他平反?因为他没有价值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里面是有名堂的,秦孝公之所以敢放权让商鞅去搞,那是因为秦孝公,本来是有权力的,所以他依旧可以占据最高地位。而秦惠文王刚上台,他什么威信都没有树立,就放手让商鞅去做,岂不是活生生要把自己变成傀儡吗?宁可权力有一个交接的过程,也不能继续让商鞅直接掌权。因此商鞅当时如果没有功成身退的打算,那么他就只有必

  • 庞涓下场凄惨,真的是孙膑在报复吗?或许大家想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庞涓与孙膑是真实的吗,孙膑跟庞涓什么时候死的,春秋战国孙膑与庞涓

    [var1]此后两人便一人在魏国,一人在齐国,而两国又是互相角逐的国家,所以两人也就自然站在了各自的对立面。尽管孙膑已经残疾,但若论起运筹帷幄,依然比庞涓更胜一筹。这点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就能完美体现。庞涓以为整垮了孙膑,他就能独大,却没想到善恶有报,最终还是中了孙膑设计的圈套,万箭穿心而亡。庞涓的

  • 战国七雄中,韩国为何是最弱小的一个?两次强大的机会都被错过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七雄韩国兵力实力,战国韩国有大将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

    那么韩国为啥那么弱小呢?如此弱小的韩国,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战国七雄之一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历史遗留问题的。[var1]一、三家分晋的时候,韩国本来就没有被公平对待。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不管是强大的齐国,还是有虎狼之称的秦国,在碰到晋国的时候,都要张口喊一声大哥!为啥?因为晋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 长平之战赵国虽败,选择和魏楚两国同盟,终让秦国吃了个大亏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赵国长平,长平之战赵国有胜算吗,长平之战赵国真没机会么

    长平之战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上发生最早、规模最大的异常国家歼灭战役。赵国名将赵括和秦国名将白起的一场精彩的较量。秦国名将白起,他一眼就能看出赵括急于求胜的心态,针对这个特点白起特地假装败退让对方深入自己做好埋伏的阵地,最后进行围剿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全场战役一气呵成并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就让赵军成

  • 鬼谷子四大门徒,结局为何各不相同?苏秦、庞涓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鬼谷子考察孙膑与庞涓的故事,鬼谷子和庞涓什么关系,鬼谷子和庞涓的徒弟们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四个人中,就有两个人是不得善终,一个人被君主抛弃,唯独孙膑落得了一个安享晚年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var1]一、我们先看看这四位都是什么下场。1、苏秦和张仪,在《史记》中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现在很多人抓着《战国策》不放,表示苏秦和张仪,那是不同时代的人。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毕竟

  •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段氏齐国,为何只存在了6年?段末波:我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五胡十六国历史详解,五胡十六国的建立与灭亡,五胡十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

    鲜卑壮大以后,内部派系也相当多。总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分支:慕容氏鲜卑,段氏鲜卑,宇文氏鲜卑,拓跋氏鲜卑,乞伏氏鲜卑等。慕容氏鲜卑,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吐谷浑等6个政权。宇文氏鲜卑,建立了北周王朝。拓跋氏鲜卑,建立了北魏、西魏、东魏、代国、南凉等5个政权。乞伏氏鲜卑,建立了西秦政权。五胡

  • 长平之战过后,秦军损失20万,为何其他五国不联合起来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长平之战秦军兵力,长平之战秦军和赵军人数,长平之战秦军为什么能包围赵军

    虽说秦国最终获胜,可自身实力也受到了极大损失。秦昭襄王为了这一战,将国中但凡能上战场的男人,都派上了战场。如果拿不下赵国邯郸,那这一战的战损,其实秦国找不回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何其他五国不联合起来把受伤的秦国揍一顿呢?[var1]一、五国团结过么?想象的确很美好。其余这五国分别是魏国、韩国、燕国

  • 荆轲刺秦王,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只因目的是“劫持”而非刺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没成功,荆轲为何要刺杀秦王,荆轲是怎么刺杀秦王的

    秦王嬴政还未统一天下前,在咸阳宫廷就发生了一起的行刺事件,这件事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议论。话说当日燕国的太子丹命荆轲作为赴秦使者前往秦国对秦王做一场刺杀行动,不仅没有成功将嬴政杀死,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这场行刺最终还是一失败告终。[var1]那么作为使者理论上应该是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什么荆轲还会失败呢?

  • 三星堆重大发掘中,这4件文物印证了古蜀国,《山海经》所言不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星堆考古的重大发现,三星堆考古主要成果,三星堆考古目前出土了多少件文物

    [var1]我们来看第一件文物:青铜神树。这件文物的外观特点十分明显,这棵树是纯青铜打造的,上下分成了3层。每层有3只神鸟,一共有9只神鸟。但是最顶部有明显断裂的痕迹,所以据推测,最顶部应该还有1只神鸟,期待进一步的挖掘工作。这就验证了“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的神奇现象。在《山海经》中,有这样的一

  • 战国七雄打几百年仗,为何诸葛亮总是缺粮?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真实战绩,诸葛亮在战国的水平,诸葛亮在战国时期做了什么

    [var1]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战略家,诸葛亮真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存在。但每次北伐,诸葛亮屡次断戟,原因总是在粮草供应上。许多人感到困惑。诸葛亮在战斗中占上风,但他总是因物资匮乏而撤退。然而,战国的七个国已经战斗了几百年,没有出现过粮食短缺的情况。[var1]据史料记载,蜀国实行军事优先制,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