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在官场,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这其中一种是面具,另一种是谎言,若没有这两样东西,为官之路,寸步难行。可今天我们提到的这位人物确是反其道而行。
左宗棠作为晚清时期备受关注的军事家政治家,从小便志向远大,聪敏伶俐,他学习很多经世致用的学问知识,所学的东西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经济,军事,地理,和水利等等,他勤学好思,将自己所学运用到之后的带兵打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尽管仕途不济,但他的品格与智慧一直为人所赏识。
左宗棠的仕途之路很是“邪门”,经由3次都未能考取功名,但他的才华与能力却受到很多人关注,他曾作为骆秉章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
他也一度掌握了与骆秉章同等的权力,作为师爷,他帮助骆秉章办理相关事务,作为文人学士,他在幕府中是谋略担当。
但我们都知道,幕僚或者说师爷这个职位其实只是主政官员内部应允的,并无实际政府编制,虽拥有实权,但在朝廷中没有担任任何官职,相当于一个打工仔。
所以其地位低下,经常出现不被人认可或者不被别人尊重的现象。
但凡作为幕僚的,他们心里也都清楚,自己没有实际官职,所以一般都忍气吞声,得过且过,但左宗棠则不然,他直言直语,很难接受自己不被尊重的现象。
樊燮是为数不多的站在瞧不起左宗棠行列之中的一位,他靠着自己的亲戚脉络,担任零陵总兵,这层正式编制的皮使得樊燮位高一等,毕竟人家也属于朝廷正二品官员。
在这方面,左宗棠确实不及这位二品官员,由此,两人之间也因此产生了一段不小的矛盾。
左宗棠品性极佳,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樊燮则不同,他贪污腐败,克扣军饷,在湖南地区早已臭名远扬,他奢侈度日,生活奢靡致使身材肥胖,平日里不骑马,偏要命人八抬大轿,左宗棠自然瞧不上这样的官员。
骆秉章很信任左宗棠,特将权力下放。樊燮由于调动,临行前特去行告别礼。衙门里主要官员俱在,左宗棠当然也看到了前来行礼告别的樊燮。
没想到此人唯独对他像是没有看见一般,既不行礼,也不出言,而左宗棠向来品行高洁,他眼看樊燮口出狂言,出言质问其为何独独不向自己行礼。
而樊燮的回答也很明确,“我堂堂二品总兵,何须向你一个小小的师爷行礼?”
左宗棠不堪其辱,气急道:“王八蛋,你给我滚出去。”
说罢还上前踢了一脚樊燮,樊燮当即怀恨在心。他找到自己的靠山满官官文,两人白纸黑字将左宗棠状告到了咸丰皇帝那里。
由此,两大集团撕破脸皮,暗斗明争爆发,掀起一股血雨腥风!
湖广作为战略要地,使得咸丰帝大为警惕,他派满官作耳监督制衡汉臣,这其中,湘官集团更是咸丰帝的眼中钉。作为皇帝,他深知两厢制衡的道理,平衡点很难找,如果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官文弹劾左宗棠的奏折很快被递到了咸丰帝的桌前,但迫于眼前的形式,他不得不慎重考虑。因为湘官集团拥有实力,只有他们能够打败太平军。
咸丰帝又对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一事极为惊恐,他思考再三都觉得现在打压湘官集团不合时宜,且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重用左宗棠,是时局所迫,也是历史必然。
樊燮一案使得湘官集团集体抱团,汉族官员“救左”行动展开,而咸丰帝这边又有亲信肃顺吹了口耳边风,这才让左宗棠得以“返生”。
反观樊燮,堂堂朝廷二品官员,却因此事革职回乡。
左师爷因祸得福,假如没有樊燮的挤兑,左宗棠也不可能突然进入咸丰帝的视野,得到重用,经此一事,他正式走近晚清动摇不定的官场之中,恰如樊燮一案,不知到底是福还是祸。
就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他收复新疆,平定叛乱,成就了一番盖世伟业;他职兼内外,协调上下,无论是理财方面,还是治军之道,其功绩至今都令人惊喜,赞叹。
大概正是因为他的飞扬跋扈,他的恃才傲物,直来直往,所以才能被人所记住。他的才能必定是极其出众,所以才能在遇难的时候得到其他人的诚心帮助。
回想当年樊燮一案,左宗棠不顾身份,言行可以说是极其没有风度,他自认为在湖南这一方天地,无人能够动他,但京城距离这里千里之外,民情不达,道理不通。
所以一开始咸丰帝十分恼怒,毕竟在他眼里满官比汉臣更加可信,况且左宗棠只是一个幕僚,没有官职,竟对一个朝廷二品官员出言不逊,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可笑至极。
最终幸得好友相救,左宗棠才不至于被自己的嚣张跋扈所害致死,好友郭嵩焘在京中奔走多日,连日操劳,这才保下左宗棠一命,得此挚友,实为难能可贵,也是左宗棠的一大幸运。
之后左宗棠得皇帝赏识,委以重任,由此仕途顺畅,青云直上。
樊燮一案终了,恰如那句“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往后余生,大概要在自嘲中度过。
左宗棠因此得皇帝赏识,这恰恰证实了官场险恶,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利益永恒。无论后世如何评说左宗棠,他都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于捍卫祖国领土以及主权的斗争当真令人感动不已,他不畏艰苦,殚精竭虑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他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值得我们后代学习借鉴。
他的军队军纪严明,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别人,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可见他一片忠心,只为报效国家他生来就注定只能为朝廷所用,为国家生,为国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