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于武汉历史故事的一角,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民国拉车人的简单一生。
而这个吴一狗死后,狠毒人谴责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政府无所作为,在极力掩饰下,其家属得到了政府一笔不小的“封口费”,于是这件事被揭过去了。
钱怎么能买人命?可是在一些时代,钱就是可以买人命的,价格还尤其便宜。
汉口报纸关于吴一狗事件报道
吴一狗死了,留给家人一笔还算可观的财富,但是很多拉车人死了,死得悄无声息,死得时候还是风华正茂。
有统计说,当时的人力车夫平均年龄不超过四十岁,很多人说,本来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就短,因为当时很多人身体素质本身就差。
但是不要忘了,能够拉车的车夫,大都是身强力壮的,而他们的寿命,是一首时代的悲歌。
“以一人挽之......与两马之车争先后......日能走二三百里,绝技也”。
民国拉车人
1870年,日本的横滨出现了一种依靠人力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被称为日本“文明开化”重要的物质表征。
三年后,法国人米拉将这一工具,引入到了中国法租界,人力车一进入中国,就立刻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它就像现在的盛行的“解放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一样,为人们的短途出行、逛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民国人力车夫,日行二三百里、速度与马车相齐,被黄遵宪啧啧称奇。
黄遵宪
在当时的学者看来,人力车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人力车能够盛行起来,它进入中国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若是再早二十年,中国有身份的人坐的都是轿子,亦或是马车。
或是自己家专门雇人、私有的轿子,或是去专门的车马行租借,但是这种车夫专为一个人服务,看上去更加有“身份”一些。
然而时代进步,出行工具也更加进步。
坐在人力车上的妇人
相比起坐轿子的沉闷和颠簸感,人力车显得十分舒服自在,同时还兼顾了短途出行的快速感。
在汽车盛行起来之前,人力车迎来了他十分广阔的市场黄金期。
据统计,1927到1929年猛增4000多辆,到了1934年,南京市的人力车超过1万辆,人力车夫则有两万八千多人。
而这个被视为“时代进步的工具”,真的是个好的工具吗?
民国人力车
比起中国古代的两人抬的轿子,人力车看上去,车夫也不会那么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但是事实上呢?人力车夫累吗?他们有多累?
“人力车上人,个个穿棉衣......风吹来,身上冷不过。车夫单衣已破,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
我们看到的人力车,最像什么?
最像将驴、或者马替换掉的两轮车。然人和动物拉的车比起来,人力车成本却是最低的。
民国马车
但是,若是问起这些人力车夫,他们大概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习惯了。
据悉,最开始学拉车的人大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脚脖子发青,发紫,肿得老粗,两条腿显得沉沉的,周身疲倦”。
但是熬过了艰难的时期,让身体适应以后,掌握了拉车技巧,他们也就不觉得那么难熬了。
习惯了,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谋生手段,喊累有什么用呢?想要多挣钱,就只能多跑。
人力车夫
人的力气是最不值钱的,能够卖力气挣钱,对当时社会底层人员来说是幸运的。
十分可悲,但是这就是事实,人力车能够盛行,也就是因为它经济实惠,比驴车、马车便宜太多了。
而人力车夫,在日行二三百里的奔跑中,是在用生命换取报酬。
很多人力车夫在超过十二个小时的奔跑中,一边拉着客人,一个踉跄,一头栽到在地就再也没有起来。
当学者们将人的速度和马匹比较起来的时候,他们感到惊奇,却没想到这是一场生命的极限运动。
人力车夫画像
当时国民政府为了限制人力车的暴涨,推出车牌、限制工作时间等方法。
但是在车行的压榨中,在其他交通工具的市场挤压中,车夫们只能偷偷跑,这样才能勉强保住生活。
但是即便十分辛苦,这行也是十分难进入的,极速涌入市场的人力车夫,互相之间自然会有所竞争。
做生意有窍门,人力车自然也有,当时的人力车大都是车身涂黄漆,十分醒目,就是为了更多地招揽客人,故后来的人力车大都称为黄包车。
黄包车
除了黄包车,当时还有涂上棕色油漆的,到了夏天,车上会挂起帆布做的防雨篷,冬天则挂棉暖篷。
一个行业,做得好的人自然是十分注重细节的人,就不用说当时的达官贵人,即便是到了现在,人们挑选出行车,也是都会选择看上去干干净净的车。
当时的人力车为了招揽客人,通常会将车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车夫在冬天,甚至还会铺上一块看上去十分暖和的小毯子,这样客人一看,就觉得干净舒适。
带雨棚的人力车(翻旧)
那个时候,车夫们最喜欢的是春夏相交,或是秋意刚起的时候,不冷不热。
夏天太热,出门的人少,即便有人出门,一身臭汗的车夫也会被嫌弃,而到了冬天就是很多车夫的鬼门关。
有一个以往做人力车夫的老人回忆,当时的车夫们大都是穿单衣,跑起来自然不觉得冷。
但是,一旦停下来,冷风一吹,瑟瑟发抖。
干净的人力车
有的车夫想把乘客屁股下的小毯子,拿上披在身上,但是又害怕弄脏了会遭到客人嫌弃,所以只能忍着寒意,瑟缩在一起。
在那个年代,冬天是最难熬的,不少人得了伤寒没钱拿药,第二年就再也见不到了。
除了车子的干净与否,车夫的形象也十分重要。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还有一个看上去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大家自然会选择年轻的那个,看上去更稳妥更可靠。
拉车人
在当时的一些外国人聚集的地方,人力车夫大都穿长袖白小褂,下面搭配一个黑或蓝色的裤子。
车夫们的裤筒很肥,为了显着精干,他们会在脚腕子绑上腿带。
行业内卷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有些车夫还专门学几句外国话,用来应付外国客人,因为一趟车跑下来,他们给的算是比较多的。
而想在外国人多的地方跑车,也势必是要付出点代价的,当时东交民巷附近的人力车,入行是十分麻烦的。
在商店门口的人力车
首先要经人介绍,拿上准可证,才能开始在这块地方揽生意,每月还要上交民巷牌照税。
而不少想在租界地区,有稳固客源的车夫,都在竭尽全力打扮自己,以求能让当时的外国人看上眼。
若是成为较为出名的饭店、酒店、赌馆门前的固定车夫,一个月的收入基本就可以稳定住了。
不少饭店为了优化自己的服务,提升自己的档次,门前不许有乞丐、穷人。
对于客人所需要的车夫,他们也会专门挑选,很多人托人情,走门路,送礼花钱,才能得到这样的机会。
但是给洋人拉车有个不好的地方是,危险。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很多在洋人“地盘上”的人,常常会遭遇各种刁难,除了车行的扣款,大多数人还得准备一份好处费给巡警。
除了挣洋人的钱,碰上熟客,他们会包月甚至包年,固定时间用车,其余时间可以跑散活,一个月的钱比干其他的多多了。
拉洋车的光脚小孩
不少人家是两三代都在做这一行业,几代下来,俨然成为一个铁饭碗。
其实当时的车夫收入不算低,但是大多数车夫过得其实并不轻松,正如前文所说,车夫要交很多费用。
租用车行的车要交租车费,想要拉好活要交好处费,还要给巡警交一些保护费。
即便有些车夫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想拉一些散货,也少不了受地痞流氓的敲诈。
民国警察和车夫
彼时,被巡警打死的、被洋人的汽车撞到、压死的不胜其数。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辛苦和被欺压,他们的人数也不曾减少。
因为相比种地,人力车夫都是薪资很高的一份职业了,当时的拉车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人力车,免除掉高昂的租车费用。
“人力车夫六万名,沿街无处不居停,却因汽电来争胜,剥夺机穷一线生。”
拉车人
车多、人多,乱象频发;公共交通的便利,便宜;人民意识的觉醒,认为以人拉车是对人尊严的践踏。是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提倡人力车。
当时人力车多,为争抢客户,人力车夫之间发生斗殴冲突的事情屡见不鲜,人多饭少,车夫哄抬车费、欺诈消费者、故意绕路等等现象也不在少数。
国民政府颁布政令,减少人力车,缩减工作时间,看上去是对这一行业的发展的良性控制,却引发了民怨。
缩小行业发展规模,势必要将一部分人分流到别的行业。
民国电车
但是因为战乱、经济实力弱,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人力车夫来说,再找工作难如上天。
有些车夫说:“这就是在砸我们的饭碗!”
不少人开始抗议,抗议失效后,转行做黑车生意,偷着拉客,被巡警追得满地跑,但是依然“不改初心”。
而且被压榨久了的人,是不会感受到尊严是被践踏着的。
电车和人力车并行
当时的学者胡适曾写过一段话,大意是:我看着拉车的人可怜,不想坐他们的车,但是车夫说没有生意,已经饿了好几天了。
于是有很多文人又开始同情车夫的生活状况:不让人坐黄包车,拉黄包车的人都饿死吗?
这时候胡适的纠结,就凸显出一个道理,这是一种生存的较量,当底层人民填不饱肚子的时候,文人们的振臂高呼都是虚的。
然而,人力车霸占了时代将近六十年,随着电车的普及,这个行业还是走上发展的衰落期。
人力车靠左,汽车在中间
于是没有活路的车夫们走上了街道,对公共电车、还有电车所走的路实施了一次暴力行为。
但是有什么用呢?几乎没有人能阻挡工具进化。
于是他们想到了更极端的办法,1946年,一个黄包车夫躺在了即将发车的公共汽车前面,声称:“你们要发车,就从我身上辗过去吧。”
在人力车行业的全面抵制下,汽车受到了暂时性的打压,不少地方政府宣布暂缓公共汽车的运行。
拉车人在等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会进步、消费者需求都与他们无关,保住饭碗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绑架消费者,成为了他们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但是车坏了还能再造,路坏了还能再修,一时的阻挡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人力最终还是败给了科技。
挣扎有什么用,行业的寒冬已然来临。
因为拉车人受教育水平有限,又大多都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打工人,谁也不愿再回去靠天吃饭。
冒雨的拉车人
整体素质的低下,很多人开始自暴自弃,走上了赌博的道路,又是一场场人间悲剧。
时代变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伴的很多行业也已经消失不见。
在民国时期,最特殊的一道风景线就是黄包车,而现在也随着时间成为了影视剧、文字中的一段记载了。
现在我们在很多景区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人力车的身影,但是普遍都是价格虚高,很多人也只是看一看,然后拍个照,图个新鲜而已。
现代人力车
毕竟作为曾经的压榨劳动人民的产物,乘坐人力车,算不得是一件多么值得光荣的一件事。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历史总会重复上演,谁能想到,多年以后的今天,交通行业也喊起了“团结起来,干掉共享电动车,让消费者无法背叛!”的口号。
太阳底下无新事,而这一现实问题,具体的走向,大概只能留给时间去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