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李自成在清朝遇到的情况,和在明朝遇到的情况是差不多的。明朝的时候,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多次东山再起,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明朝需要两线作战,既要对付农民起义,又要对付满清入侵。当他们集中兵力把农民起义打压下去以后,就得腾出手来,对付满清的入侵。这也给予了农民起义者喘息的机会。李自成也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在明军守护薄弱的地区,重新站起来,迅速变得声势浩大。
满清入关以后,他们其实也面临着两线作战,既要追打农民起义者,同时也要剿灭南明政权。南明政权当时还是比较强大的,满清军队的人数,是远远少于明朝军队人数的。因此,满清也遇到了需要双线作战,而军队人数捉襟见肘的问题。当他们集中力量对付南明政权的时候,也就没有太多力量打击农民起义者。李自成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壮大自己,起死回生。
再一点,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在明朝多次死而复生,东山再起,与明朝末年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变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对地方控制力变弱,因此剿匪的能力不强,并没有把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得李自成农民起义越来越壮大。满清刚刚入关的时候,对关内的控制力也是比较弱的,甚至比明朝当年还弱。毕竟明朝当年各地都有完整的政权机构,满清刚刚入关的时候,政权机构不健全,所以,其实给李自成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
然而,李自成能在明朝多次东山再起,可是,当他在一片石被清军打败以后,却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时候,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这么奇怪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追剿李自成的两支明军不一样。
其实,无论是明朝时期还是清朝时期,追剿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都是明军。清朝初年的时候,虽然清军也在追剿农民起义军,但是主力并不是清军,而是投降清朝的另一部分明军,比如吴三桂的军队等等。因为清军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他们也忙不过来,所以把这个任务,大部分交给了投降清朝的明军。
虽说打李自成的前后军队都是明军,但是两支明军是不一样的。
明朝时候的明军,他们在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作战的时候,其实是有很多顾忌的。这些明军互相扯皮,互相推诿,没有形成协同配合作战的力量。他们害怕自己担责,因此常常把李自成引到别的地方去。只要李自成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就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他们也不会趁胜追击,毕竟不在自己的地盘里面,绝不会去惹火烧身。
同时,由于害怕受到朝廷及崇祯皇帝的处罚,他们在选择战略战术的时候,会非常保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安全性问题,是怎样才能不被朝廷和崇祯皇帝处罚的问题。
当李自成起义军被打趴下去后,他们一般会立刻向朝廷提报捷报。当再次遇到李自成死灰复燃,发动起义的时候。他们就不敢轻易动兵了。毕竟刚提报捷报,又动用军队,朝廷和崇祯皇帝必然怀疑他们之前是谎报军情,必然会处罚他们。这样一来,李自成就能够非常从容地从无到有,再次做大。
不过到了清朝,投降明军追剿李自成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他们是投降过去的,是没有战功的。虽然也受到了清政府的封赏,但这个封赏是虚的,是没有战功支持的。所以,他们在追剿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的时候,就特别来劲。毕竟打的胜仗越多,他们的功劳越大,地位越稳固。所以,他们会奋不顾身地打击。
而且,他们这时候追打李自成,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之前的明军,只要李自成的军队不在自己地盘上,他们就放任不管了。现在没有地域限制,所以他们就可以一路穷追猛打。李自成逃到哪里,他们就追到哪里,不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
他们也不担心被清政府问责。清政府当时刚刚入关,需要安抚这些明军,一旦问责,必然会激起明军的不满,造成明军的反叛。所以他们主要以鼓励为主,以封赏为主。这就使得这些投降清朝的明军,没有了后顾之忧,打起仗来非常自如,取得的胜利就更多。
“三藩”当年都是追剿李自成的农民军的一部分,他们因此割据一方,可见他们做得有多大。
二、李自成内部的凝聚力不同。
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前和称帝后,内部的凝聚力是不一样的。之前的李自成,打败以后再东山再起,内部的凝聚力是非常强的。互相之间没有猜忌,没有顾忌,毕竟大家都一无所有,所以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起仗来勇猛非凡,前赴后继。只要能够打一场胜仗,获得一些地盘,得到一些粮食,他们都会非常高兴,觉得有很大的成就感。
但是,当他们从北京逃出来后,内部的凝聚力就大为减弱了。
作为领袖的李自成,对他的部下产生了猜忌。比如他就因为猜忌他最得力的谋士李岩因而杀掉了他。同时,李自成的部下对领袖李自成也不满。李自成进京以后,就一门心思当皇帝,过享乐的日子,没有明确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因此,大家对李自成的领导能力都很怀疑,觉得跟着他,不会有好下场。
君臣互相猜疑,内部的向心力就没有了,这仗也没办法打下去了。
三、李自成前后所获得的支持是不一样的。
李自成在明朝的时候,所获得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这种支持力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地普通老百姓对李自成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地主阶级对李自成的支持。普通老百姓支持李自成,是因为李自成告诉普通老百姓“均田免赋”。地主阶级支持李自成,是因为他们进行政治投机。一旦支持李自成获得江山,那么他们也将会获得极大的利益。
但是李自成从北京逃出来后,一切都发生变化了。普通老百姓认为,李自成所说的“均田免赋”的话,是一个假话,他们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地主阶级也害怕李自成了,因为他在京城抢夺地主阶级财富的事情,声名远扬,因此觉得“泥腿子总归是泥腿子”,不再信任李自成。
当李自成失去各方面支持的时候,他就一直没有站稳脚跟。连一块立锥之地都找不到,他也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