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解决问题时会根据具体情况计划。这样针对性的做法十分明智,时至今日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01
曾有一个鲁国人想去越国卖鞋子,被人劝阻,这个鲁国人才恍然大悟越国人不穿鞋喜欢戴帽。《韩非子 ·说林上》中就提到”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可见,很多事情在做之前要考虑到当地的因素,这样才能给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西蜀宝地自古人杰地灵,不少人慕名前来、蜂拥而至。但历史上的四川不只是李白诗中“”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模样,它的真实写照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令人流连忘返的青山绿水与此处的繁华盛景,让西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熠熠生辉,吸引着众人蜂拥而至。可实际上,这片俊秀的山河也曾遭遇不幸,一度颓败。《四川通志》上记载着一段沉痛过往:“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李白画像
从欣欣向荣到满目疮痍,当年的四川究竟遭受了什么? 事实已难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去解读,不过较为盛传的一个说法便是“张献忠屠川”。在四川当地人中一直流传着一段妙语“石牛对石虎,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老人们说,这话由当年屠川的张献忠留下。张献忠出身寒微,明清更替时国家战乱纷飞,统治者们自顾不暇。张献忠趁乱起义,并率兵侵川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占领西蜀的期间,他四处揽财、杀人无数,后来慌乱中出船奔逃。不料携载金银珠宝的船只沉入江口,于是留下这段话,三百年来试图破解的人不少。
▲张献忠雕像
02
当初张献忠入川,还是流寇思维,起义军打到哪里就剥削哪里的百姓。军队补给全靠攻城略地蛮力抢夺,军纪也十分懒散,士兵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张献忠起义军所到之处无不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四川人民在这漫天烽火中过得苦不堪言。不仅如此,这些所谓的起义军还杀人如麻,把杀人玩出了花样。场面之血腥,手法之变态,听者具心惊胆战。所有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这些杀人魔头称为两脚羊,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此命名:贯戏。就这样到了康熙年间,川人已从明朝万历六年的600多万,急速下降到全省不足50万人。有些州县甚至只剩下十几户人,原本花重锦官城的大好山河被折磨至此,让人扼腕叹息。
▲张献忠屠川
更糟糕的是,祸不单行。稀少的人口迅速引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虎患不断,期间有人尝试招人来此,结果一大半都在沿途被老虎吃去。再加上四川地势险峻,愿意抛弃故土前来的人屈指可数。自然灾害迟迟无法解决,偏偏这个节骨眼上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四川饱受内忧外患。战争中的死亡人数日益增加,人口愈见凋零。
▲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03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有位负责用心的统治者发现了这个严峻问题,他就是康熙皇帝。为了解决四川无人的情况,他深思熟虑后作出一个极有魄力的决定。并下达圣旨,号召百万人口移民,前往四川。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不过在封建时代,人们对祖地的情节很深,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很难做出背井离乡的事情。再加上蜀道艰难,有猛虎作乱,因此初期基本无人响应。
▲康熙
康熙又颁出新的举措来吸引大家主动迁徙,不但宣布“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还给予移民者一系列福利政策,谁去了便能免税五年自行耕地且不收税赋。一见这么实在的惠民措施,便有无数百姓被吸引。于是大批梦想能过上更好生活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前去四川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湖广填川
早期的移民者占据时间优势,将大面积的土地划为自己所有,不少人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一政策在四川推行多年,得到不少人积极响应与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康熙年间,前后约有155万人移民四川,而其后的乾隆、嘉庆时期,移民四川的百姓,更是高达420万人。
▲四川自然风景
不过后来的移民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许多土地早已有主,这一运动便逐渐声消。可湖广填四川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西蜀又慢慢恢复了曾经繁华热闹的景象。
这一切不得不感谢康熙的英明决策,正是他这份毅然与果决,才救四川于水火中。更使湖广填四川这份壮观的人口迁徙工程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究其成功的原因,还是因地制宜四个字。才让对应的措施与政策发挥了最大价值啊!
参考资料:
《四川通志》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过程》
《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韩非子·说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