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覆灭,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遗憾,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就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帮助人民恢复他们的生活。朱元璋还废除了宰相,将大权交给朝廷,以防止相权对皇帝的权威造成威胁。
此外,朱元璋还积极发展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农民的生产,使明代在前期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江山,也是吸取了前朝的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十五、二十世纪的时候,世界进入了小冰期,严寒席卷了整个世界,而这个时候,正是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也被称为“明清两代”。
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小冰期造成的伤害,也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因此很多人都是束手无策。
明代亦是一样,由于小冰期所造成的各种天灾人祸,许多人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粮食终年不足。
长久下去,百姓们不得安宁,心中难免有怨气,于是在明朝的各个地方,都发生了农民起义。天灾人祸,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然而,明朝真的只是因为小冰期而消亡了么?会不会有别的理由?
一、小冰期的危险
1、明朝时期的影响
明、清两代的小冰期是在明中叶,那时的气候非常恶劣,冬季也比较寒冷,很多人无法承受,即使是在南方很少下雪的地方,也会有罕见的降雪,甚至是冰雹。
不仅是因为极端气候的原因,庄稼产量大幅度下降,更有不少民众被冰雹所伤,连住的房子、田地都没了,很多人只能在街上过夜。
那时候因为严寒而死去的民众数不胜数,一时间叫苦不迭,但小冰期的影响却远不止如此,除了严寒和严寒之外,小冰期还造成了长期的旱灾,导致粮食的减产是不可避免的。
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人们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在粮食减产的时候,很多庄稼都会被冻死。最坏的结果,也出现了。
农田被蝗虫肆虐,能收割的食物已经不多了。饥饿和寒冷的人必须拼命地去寻找任何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有粮食,有树根,有水果。
有些人,为了充饥,还会互相交换自己的子女。明朝已经是饥荒之地,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几天好活。
很多老人都是在恶劣的天气下突然去世的,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瘟疫。由于各种原因,从一亿二千万人口,变成了不足五千万。
2、明朝的政策
小冰期最危险的时候是朱由检登基的时候,他对魏忠贤和他的余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让东林党的人重新得到了重用。
实际上,朝中的关系错综复杂,即便是皇上,也无法置身事外,还要看许多大臣的脸色。朱由检的权利在某些中立的官员手中,他也是束手无策,只能装作没看见。
可是现在,明朝面临这样的灾难,他不能坐视不理,所以他让自己的部下拿出了自己的银子,来帮助明朝度过这一次的危机。
最让人郁闷的是,平日里那些大臣们如果想要弹劾一名官员,或者想要得到一份功劳,他们都会默不作声,相互推诿,唯恐自己承担不起。
因此,任凭朱由检怎么折腾,也不过是给了他们数百两。很显然,这些朝臣平时对皇帝和明朝的忠诚度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退避三舍。
二、明朝的问题
1、明朝不作为
京中的贵人们平时都有囤积食物的习惯,因此在大多数人都饿得皮包骨头的情况下,这些世家子弟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这件事激怒了民众,李自成等人开始造反。李自成起义后,民众响应,群众越来越多。
但是现在,明朝政府还在争论要不要帮助蒙古族的难民,显然是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2、小冰期不是问题的关键
小冰期的影响,的确让明人的生活变得艰难,但明朝的覆灭,并非是因为小冰期,而是因为它本身的问题。
从政治上来说,朱由检虽然一心想要壮大明朝,但他太过执着于党派之争,与东林党的关系一直很僵,导致朝政不稳。
其次,农民暴动的根源在于腐败官员。因此,“小冰期”只是导致诸多问题的导火线,而不是导致明代覆灭的元凶。
明朝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使明朝在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时显得不堪一击,蝗灾、疫病更是动摇了明朝的根本。
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明王朝根本无能为力,也找不到办法。这种情况在欧洲引进抗寒作物以后才有所好转。
更何况,明王朝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还在为党派之争,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根本不在乎民众的安危,这才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