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国鉴史 图/来源网络
霍去病是大汉王朝的骄子,没有他的宝剑清霜,汉武帝霸业的实现恐怕要大打折扣。然而宝剑愈锋,则愈易摧折:得去病,乃武帝之幸;失去病,乃汉朝之命。武帝确实是“五百年难求”的明君雄主,在幸获骁将霍去病之前,凭着少年锐气、过人胆识,大胆废黜外戚、一改前朝兵疲马弱之态、大胆起用儒生俊才、与太后为首的“黄老学”拥护者们展开“辩论”,最终,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决策之英明。明君要忠臣良将辅佐才有施展自身政治才华的气劲,同时,忠臣良将也要遇到明主,才能展现出自己超凡脱俗的能力。
霍去病与何许人也?母亲是皇后的姊妹,舅舅是当朝大将军。武帝一朝,草莽为侯,卫家风光显赫,一跃成为傲踞刘姓贵族之上的世家,端的是皇亲国戚。儿时虽出身草莽之家,却并不削减他的志向与傲气,他十几岁的时候就被汉武帝召进宫中,因为机敏大胆而受武帝之喜爱。未及弱冠就封为冠军侯,食邑百万,在西北边疆立下的威名更是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甚至甚于对其舅父卫青的怯意。
几百年来,他一直因利用裙带关系的嫌疑而饱受后世诟病,而他的平步青云确实有自己资本和能力:年仅17岁他随舅父出征,私自带了一百精锐深入敌人腹心,擒获或击杀匈奴贵族十余人,为战局的胜利,投掷了一颗最为重要的棋子;当他第一次担任主帅冲锋陷阵时,又是冒险深入敌阵的策略,又是同样巨大而惊喜的收益;他再次迈上北伐的征程时,汉家天子群臣灞上折柳,远送几里,少年意气风发之时,家国万里之际。
然而,世间最悲不过美人迟暮,英雄末路。去病去病,这个名字本寄寓着父母对孩子美好的希望,然而去病终是因病而逝去。雄风傲世的君王也在他的陵前落了泪,刘彻很清楚霍去病的离开,是这个朝代无法逃避的命数。然而也确实如此,从此之后,失去了霍去病本身有对卫青的有力制衡,武帝开始猜忌卫家,宠幸奸佞,更多地沉溺在美色中,再后来,霍光接替卫青成了大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外戚坐大,汉祚可危。
霍去病早卫青十一年去世,距离卫家的凋敝有约二十年的时间,在这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假设霍去病仍在世,政局和汉朝兴衰命数到底会如何走向呢?
首先,政局会得长时间的稳定发展。匈奴有一首民谣:“失我祁连山,是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有霍去病和卫青这“帝国双璧”的存在,匈奴几乎不敢南犯,武帝后期那几场仗有很大可能不败反胜。我们由此可以大胆猜测,由于那几场战争而损失的忠臣良将,如李陵和司马迁得以继续为汉朝强盛鞠躬尽瘁。再者,卫青的政治地位得到稳固。虽说皇帝一直偏重霍,试图维持两大权臣集团的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卫青,但也是一种特殊的保护——减少皇帝的猜忌,卫家就不会那样快地衰落。
最后,后宫的秩序得到长期良好维护。后妃的在后宫中的地位往往由皇帝赋予,而皇帝对妃子的重视程度往往又取决于外戚的重要程度。虽说卫子夫年老色衰,但若霍去病还在,卫家的地位稳如磐石,皇帝就会继续宠信卫皇后,也许就不会有对钩弋夫人和其家族的过分倚重,前朝也少了许多动荡。
由此看来,霍去病若不死于急病,虽不至于坐到霍光那样统摄全局的位置,却有极大的可能实现汉朝的中兴。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