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
如今再看明朝万历年间的这段历史,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会提到万历皇帝,他的一生如何如何。我们会提到张居正,虽然他刚愎自用,,但是至少还是有所成就的。然而很少有人提到张居正之后的首辅申时行,这位忠厚的长者。申时行在历史中的记录很少,就宛如一张白纸。
我想,申时行自己应该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作为万历年间的文臣之首,是以道德的力量作为施政的根本的。他认为关键在于防止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而不是一味地区解决问题。
首先,他在文渊阁做首辅的这八年多的时间里,他在行政上的成就往往是在于微妙的人事安排。如果他真的是一无可取,那么在他执政期间发生的黄河泛滥的问题一定就比实际情况要严重很多。
自古以来,治理黄河永远是一大难题。由于河水流经黄土高原,疏松的黄土随着河水顺流而下,沉积于河床;河床过高,一旦遇到洪水,就非常容易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首辅申时行在治理黄河方面就提拔了一个叫做潘季驯的治河专家。
申时行
和其他很多问题一样,在治理黄河方面,大家也都有不同的观点。很多人都建议加宽河道,认为河道宽了,水就流畅起来了。而潘季驯则认为,河道宽的时候水流速度就变小,流速越小泥沙就越容易沉淀,经过很长的时间之后,河床就会越来越高。所以他认为,应该在一些重要的地段把河道收紧,同时把附近的清水河流人工地引入黄河,增加黄河的流速,照这样的办法,黄河的河道不通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建堤束水,以水攻沙”就是他归纳上面这个方法二概括成的八字箴言。同时又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方法,很快,黄河河道不通的问题就得到了舒缓。
申时行在文渊阁的这几年里,北方的边防没有发生重大事件,并不是危机消失了,只是依靠他的处理得当,才没有发生大的变故。
1590年,一个叫做“方大醉”的下级军官,听到军士说蒙古骑兵侵略边境,于是他就单骑冲到出事的地方,此人乃一介武夫,一言不发, 举刀就砍。蒙古人用箭射伤了这位军官,第二天创发死亡。于是,军中群情激愤,坚决要为他报仇。这个消息送到北京,议论就哄然而起。大家都主张出兵作战。
申时行
然而在申时行看来,这个情况可以得到缓和。五十年前,北方蒙古各个部落在俺答的号召下组织成一个联盟,与明朝军队多次作战,杀伤无数。到了1570年的 冬天,俺答改变宗旨,愿意约束各个部落不再犯边,而以赏赐的津贴和互市作为交换的条件。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不相信这些部落已经下定了全面战争的决心。而且补救的方法不在于发动战争而在于巩固内部的力量。如果边防军的空额都已补足,各边镇的仓库充实,他们是不敢轻易挑衅的。如果边防的情况依然像以前一样,和蒙古人交兵,即使在局部一些地方取得了胜利,但是这绵延几千里的防线,最终是要被对方冲破的。说到底,即使本朝的军队胜利一百次,也不能宣布占领了大沙漠,而对方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就可以让明朝彻底垮台。申时行的这个想法在万历皇帝的支持之下终于避免了一场战争。
申时行墓
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申时行的一生做官执政的最大功罪都是万历年间的立储问题为始终。关于立储的事情,申时行自始至终主张忍耐,等待万历改变主意。申时行是一个敏感的人,他知道道德不过是借口,问题的症结是朝臣的安全感。但是最终申时行也是因为立储的问题被迫离开朝廷。
赵先生认为在明朝,皇帝和文官就是两个针锋相对的群体。张居正更是激化了这个矛盾,执政期间吊打万历,乃至死后被抄家。鉴于前任,申时行接过政府班子就做了2件事情:1修复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让帝国平稳运行2保护自己身后不被清算在首辅位置上辛苦维持8年,照顾各方利益,最后被迫辞官。评价:大厦将倾,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只能当个勤劳糊裱匠。心酸与谁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