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火遍网络,其实苏轼的原句更高级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火遍网络,其实苏轼的原句更高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001 更新时间:2024/2/28 2:16:08

说起古代的诗人,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李白杜甫和苏东坡等人,因为他们的诗歌朗朗上口又意蕴深长,非常值得我们品味。在现代,人们常常会化用他们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譬如“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就曾经火遍网络,其实化用的这句诗,在苏轼的原句中更加高级。而世人对于苏东坡的印象都非常统一,那便是天才:“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只是这位天才的一生,却不怎么顺畅。

苏轼的一生有非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首先他家一家三个都是大才子,他和他的父亲苏洵,以及他的弟弟苏辙,他们三个人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当时被人称为“三苏”。一门三个文曲星,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这也足以见他们家的才子基因有多么雄厚了。苏轼的父亲还是在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的,随后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赴考,而苏轼正是在这场考试中展露出了自己非凡的文采。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在他见到苏轼的文章之后,赞叹不已,但是由于起先他并没有读过苏轼的文章,以为这样好的文章是自己的学生写出来的,而欧阳修为了避嫌,将苏轼的文章评定为第二名。放榜的时候,欧阳修的学生名字赫然排在第一,欧阳修这才知道,自己弄错了,原来天下还有文章写得比自己学生好的人,那就是苏轼。欧阳修与苏轼谈论了许久,苏轼的文采深深令他折服,于是他断言苏轼的文章将来必定会独步天下,而千百年来的事实证明,欧阳修的眼光是正确的。

有了欧阳修的欣赏,苏轼在京城里可谓是名噪一时,而正在苏轼准备入仕的时候,他人生的第一个坎坷就出现了。四川传来消息,说苏轼的母亲病死了,苏家三父子无奈只能放弃功名,连夜赶回了四川,为自己的母亲守孝。守孝了三年,苏轼正式开始自己的仕途,踏入官场的苏轼,踏入了自己人生的挫折场。原本苏轼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当着官,喝着酒,写着自己的千古文章,但是当王安石变法开始时,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由于和王安石的政治意见不同,但是圣上宠幸王安石,于是苏轼作为他的对立面,多次被贬谪。先是出京任职去了杭州;然后又被迫去了密州;再去了徐州;又辗转到了湖州。苏轼的一生可谓是永远在路上,完全没有停止的意思。不过这些地方都还算好,因为他当时只是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捉不到他的错处,便不能够将他派的太远。但是到了湖州之后,事情变得完全不一样了,苏轼卷入了乌台诗案之中。

苏轼在湖州的时候,照例写了篇公文交上朝廷,但是他作为一个有傲气又有才气的文人,总是爱在奏折中写一点表达自己感情的话。这就被那些还在京城的人给抓住了错漏,大谈特谈苏轼的不是,势必要将苏轼置于死地。新党们纷纷谈论苏轼的过错,苏轼被押解回京,等待发落。所幸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见不合,但是非常珍惜苏轼的才华,上书为苏轼求情,再加上宋朝向来重视文人,苏轼这才保住了一条命。但是这场乌台诗案,无疑给苏轼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后苏轼被贬去了黄州,但是政治局势总是瞬息万变的,苏轼在这之后曾经东山再起过,再次奔赴杭州任职。本来以为可以在杭州安度晚年,但是由于政绩出色,苏轼又被调回了京城,随后卷入了政治斗争,再次被贬,这一次就到了海南儋州。

在那个年代,海南属于蛮夷之地,许多人去了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来,但是苏轼去了,不仅去了他还将海南建设得非常不错,时至今日,儋州还建有纪念他的苏东坡故居。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致于让苏轼在开导自己的时候,以致于苏轼写下了一首词:“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便是“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原型。苏轼在激励世人,无论你的生命中出现了怎么样的苦难,只要相信你最初的梦想,坚定你最初的想法,你总是会如愿以偿的。

结语:苏轼对于生活的豁达乐观,给几千年后的我们也带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习苏轼这种乐观的心态,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快乐。

参考资料:

《苏轼文集》

《定风波》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李四侃史

更多文章

  • 忽必烈是如何成为蒙古大汗的?除了运气还有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忽必烈当过蒙古大汗吗,蒙古大将忽必烈,忽必烈的重大贡献

    成吉思汗死后,拖雷是很有希望取得大汗之位的,蒙古的部落议事会制度还是比较支持这个幼子的,可成吉思汗指定了窝阔台,毕竟成吉思汗是个强人,不管蒙古原来有过什么制度,成吉思汗的话也不得不听。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出了大局考虑,他需要的是一位政治家,可以巩固自己建立的庞大帝国,还可以继承他的未竟之业,而不光是需

  • 一农民一锄头挖出一瓶子,专家激动地说:朱元璋的秘密终于找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皇后,朱元璋古墓是否挖出来了,刘兰评书朱元璋演义185集

    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因为他的手里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历史上有无数人挤破脑袋的想要获得此位。尤其是皇帝的子嗣们,历史上就有过兄弟间为了皇位继承而大打出手,甚至是残忍相杀。而对于此事明朝皇帝朱元璋就似乎有所同感,因为他有26位皇子等待着皇位继承,尽管他在位期间

  • 故宫地砖损坏,工人修复后发现600年前的秘密,专家:朱棣心真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打开故宫地砖发现朱棣心真狠,修复故宫地砖才发现的秘密,故宫地砖坏了有什么秘密

    故宫博物馆是北京城著名的旅游景点,这里最早是由明成祖朱棣建造而成,前后共耗费了十四年的时间,之后的数百年里一直是明朝的皇宫。满人入关后,清王朝依然将这里当作皇宫,也就是说故宫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包含无数的珍宝文物。故宫的地砖损坏,工人撬开之后竟然发现了600年前的秘密,专家看后却表示朱棣心真狠。

  •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捐款,没有抄他们的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崇祯向大臣筹钱,崇祯苦苦哀求大臣捐钱,崇祯为何不逼着大臣拿钱

    公元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李自成及其部下,在北京城内大肆搜刮,共“追”出白银七千万两之多,其中大多数,均来自与京城内的皇亲国戚以及大臣家中。 而在此之前不久,崇祯皇帝曾向众大臣苦苦哀求,希望他们捐献部分家产,用来冲抵军费,从而调集军队抵挡李自成的进攻,但却“应者寥寥

  • 岳飞、文天祥为何被教材剔除?皆因这个专家,他的观点确实惹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天祥和岳飞精神品质,文天祥和岳飞的简短事迹,岳飞文天祥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过众多的民族英雄,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身负艰险而无所畏惧。即便是遭受了万般磨难仍旧坚强果敢,用他们自身的精神一直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礼记·儒行》中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在山河动荡之时,这些英烈便是中华大地的根基和未来的希望。01在这片广阔的华夏大地,民族英雄的事

  • 朱元璋的画像曝光,被河南农民收藏几十年,原来朱元璋长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一个从贫苦人家的孩子打拼成了一代帝王,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物,在政治上进行了许多的改变,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外关系,成为了一代明君。朱元璋的真实长相也让许多人感到很好奇,有人说朱元璋长得很丑,有人也说朱元璋的长相实际上并非传言所描述的那样。朱元璋的画像曝光,被河南农民收藏几十年,原

  • 不作不死,历史其实给过南明很多次机会,他依然没成为第二个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明为什么没有像南宋那样长寿,南明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南宋,为什么南明的战斗力不如南宋

    一、明朝没有指定继承人,政治斗争严重。宋朝开封失守后,北宋皇室被金国军队一锅端了,只留下高宗赵构等人南逃,这支独苗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南宋皇帝,有了君主之后,南宋统一了国家内部抵抗侵略的力量而没有浪费在内耗中。而南明则不同,崇祯吊死在煤山,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南明政权在南京立福王为弘光帝,此时还勉强能够稳

  • 朱元璋去拜佛,问:朕要下跪吗!方丈说了什么?救回了全寺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问方丈要下跪吗,朱元璋去少林寺要跪拜吗,老方丈把金枪送给朱元璋

    即便是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帝王都会信佛,对于佛教之说,从来都是深信不疑。有一个皇帝他就非常信佛,他在起义的时候就下令修补那些被损坏的建筑,甚至补偿人们的损失,这些寺庙是重中之重,这个人就是朱元璋,他对这些寺庙也进行了修缮,百姓知道了以后非常高兴,觉得真的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后来非常尊重他,

  • 明朝古墓发现将军遗骸,枕骨砍断证实清朝传闻,让人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一直会进行着一个令人无奈的循环,在王朝初期,人口不多,社会经济也不够发达,但能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而到了王朝末期,经济发展上来了,人口数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反而不能再维持稳定的状态,就比如说明朝。朱元璋在刚建立明朝时,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乱,经济很差,人口也只有几千万,而到了明朝末年,经济得到了

  • 岳飞死因争论不休,殊不知早有史书载明,仅八个字,看完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岳飞死因给后人警示,岳飞死因总结,岳飞死因历史记载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的大名在我们心中都如雷贯耳,他一生所建的功业是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无论是在对抗金兵时做出的贡献,还是带领岳家军收回失去的土地,都显示了他的实力。这样一位爱国将领,他应该受人爱戴,然而他却受人陷害,结局至今都满布疑云。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的好将领,蒙冤而死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