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捐款,没有抄他们的家?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捐款,没有抄他们的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14 更新时间:2024/1/19 13:01:18

公元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李自成及其部下,在北京城内大肆搜刮,共“追”出白银七千万两之多,其中大多数,均来自与京城内的皇亲国戚以及大臣家中。

而在此之前不久,崇祯皇帝曾向众大臣苦苦哀求,希望他们捐献部分家产,用来冲抵军费,从而调集军队抵挡李自成的进攻,但却“应者寥寥”,以至于在崇祯死后,李自成打开国库,发现整个大明朝才仅仅有十三万两白银。

七千万两对十三万两,这其中相差的数据着实太大,如果当初这些个王宫大臣们能够捐献部分家产,哪怕是十分之一,有可能明朝也不会灭亡,至少不会灭亡在1644年。

实际上,崇祯帝是知道这些王宫大臣们手中有钱,因此才向他们进行“募捐”,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却不曾想失望而归,那么,既然这些人有钱但不愿意捐,为何崇祯帝落了个自尽,也不直接对其抄家,反而苦苦哀求他们呢?

实在是崇祯皇帝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抄这些王宫大臣的家。

1644年前后的大明,究竟有没有钱?

答案是有,但是这些钱却不在国家手里,而是在诸如王公贵族、宗室藩王这些人的手中,而大明朝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

在隆庆帝以及万历帝之时,由于开关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当时的朝廷还是比较有钱的,在加上万历皇帝征收矿税,朝廷整体来说,国库还算充盈。

但在万历皇帝后期,由于三大征以及镇压逐渐崛起的后金,因此花费了大量的钱粮,虽说当时不至于捉襟见肘,但国库已经不再充盈,

到了崇祯时期,各地的农民起义以及需要对战清军,这每一样都是花钱的事情,同时,各地灾情不断,又需要赈灾,几个大花销下来,让朝廷财政,显得越发吃力起来。

崇祯帝是知道朝廷的财政情况的,因此,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但这依旧解决不了问题,以至于到了后期,军队经常会因为发不下来垧,士兵常因此而哗变。

因此,崇祯帝才会在万般无奈之下,前去向大臣们说好话,来募集银两冲抵军费。

但募集的结果差强人意,尽管多方号召,但真正愿意拿钱出来的,寥寥可数,大部分人都是充耳不闻,甚至玩起了花样。

比如崇祯帝的老丈人周奎,在募捐之初,称自己没钱,一个子儿都没,坚决不肯捐款,连太监都看不下去了,找到周奎的女儿周皇后。周皇后一看自己的父亲实在是丢人,一番训斥之后,周奎才勉强拿了5000两银子出来。

另外还有武清侯李国瑞,在朝廷多次要他募捐时,舍命不舍钱,居然一命呜呼了。

有这种皇亲国戚在先,其他大臣们也是见风使舵,更不愿意拿钱出来帮助朝廷了。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穷”,纷纷把原来富丽堂皇的房子装修成破砖烂瓦,衣服换成破破烂烂的,轿子也不坐了,然后,为应付朝廷差事,捐个几十上百两。

这些人真的没钱吗?肯定不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一番威逼恐吓之下,就得到了白银足足七千万两,其中,大多数出自这些明朝的王公贵族。如前文提到的国丈周奎,单从他的家中,就抄出五十三万两之多,其他大臣,从几万两到几十万两屡见不鲜。

如果这些钱,不说全部,崇祯帝哪怕是拿到十分之一,也就会大大缓解燃眉之急,也不至于在李自成打进北京时,被逼的自缢而死,大明也不至于亡的那么快。

崇祯帝不是不知道这些大臣们有钱,按照我们的想法,直接对这些人进行抄家不就行了?崇祯是皇帝,有这个权力,但为何宁可苦苦哀求着募捐,也不下狠手进行抄家呢?

事实上,说抄家容易,真抄家难,崇祯帝下不了这个狠手,也没有那种“壮士断腕”般勇气,来下这个狠手。

首先,崇祯帝不敢杀人,而李自成则真的敢

李自成在打进北京后,在这些王公大臣手中搜刮出来七千多万两白银,而崇祯帝却做不到这一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双方的立场和关系。

李自成和这些大臣什么关系?没有关系,要是硬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敌对关系,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就和崇祯帝不一样。

这些王公大臣,要么是崇祯的亲戚,如国丈周奎,要不是勋贵,如武清侯李国瑞,再或者就是君臣,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算是崇祯帝的自己人。

既然是自己人,那就说明不会把事情做绝,因为一旦做绝,日后谁还给崇祯卖命?你崇祯来抄家,我“宁死不屈”,你能怎么着?总不至于把我杀了。

如果真的因抄家不配合被崇祯帝给杀了,那乐子就大了,这些人指定会联合起来对抗崇祯,一旦如此,不等李自成打进北京,大明朝就完了。

而李自成在对这些人抄家时,完全没有这种顾虑,就问你给不给,这些人也知道,如果不交出银两,李自成可是真的会杀人,因此,花钱买命是最佳选择。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知道,即便是不捐献给崇祯帝钱,他也不敢怎么样,而李自成,可是真的敢杀人,有了这种心理,崇祯帝能募捐来钱才怪。

其次,大臣们已经和崇祯帝离心离德

这个问题的根源,出在崇祯帝本人身上,正是他多疑的性格,才造成这样的局面,官员们给钱也不对,不给钱同样不对。

类似于这样的募捐,在崇祯一朝,并非只有一次,但每次的结果,大多是以大臣们没钱而告终,而到了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再次募捐,同样也是如此。

先前就说了没钱,现在如果拿出来钱,依照崇祯帝本身多疑的性格来讲,第一个反应就是,之前为何不给?现在给钱,你是贪赃还是欺君?然后就是严查下狱之类,也就是说,交了钱也有可能被定个罪名,那还不如不交。

这样的情况,就发生在武清侯李国瑞身上,李国瑞最初虽说不是很情愿,但因为皇帝开口,就表示愿意交出三分之一家产来冲抵军费,结果呢,崇祯帝对李国瑞之前不肯交,现在却答应的行为十分不满,便下令要他交出全部,生生的将李国瑞给吓死。

你看,都表示愿意交出三分之一家产了,但还是被皇帝下令抄家,最后活活吓死,这就让其他大臣明白,不交是错,交了是更大的错,两相对比,还是不交为好,至少还能保命。

同时,在此期间,发生的崇祯帝五子突然病逝的事件,让崇祯认为这样强行募捐,老天会惩罚于他,因此就处死了先前向他提议募捐计划的大臣薛国观,好心提议募捐,却被莫名其妙的处死,这样一来,谁还敢为崇祯办事?

也就是说,正是崇祯帝多疑的性格,让他对于帮助他的人同样也不信任,大臣们也知道皇帝的秉性,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做,给不给钱都是错,君臣已经是离心离德。

最后,就是崇祯帝不愿承担责任

在很多历史剧中,我们都会看到一种现象,比如朝廷没钱了,在皇帝的暗示下,贴身的宦官或者当红的大臣,就会去向个个大臣进行“敲诈”,美名其曰是“孝敬”,比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中,和珅就是扮演的这样的角色。

即便是官员在事后忌恨,那也是忌恨和珅这个人,与皇上没什么关系,反而有些大臣为了巴结皇上,会争先恐后的去“孝敬”和珅,这样就能避免被抄家的命运。

这种事情,在大明朝也有,比如在天帝时期,就是靠着宦官搜刮官员的钱,才度过财政危机。

而崇祯干了什么?亲自下场,之所以亲自下场,就是因为没人肯为他办事,宦官们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来,大臣们统统是他不信任的对象,只得亲自出马。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崇祯帝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比如在前期,曾经有机会和皇太极暂时“议和”,这样大明朝至少能缓一缓,崇祯也知道这并没有错,但是就是不愿意担这个责任,让大臣们来打头阵,以至于陈新甲在事情曝光后被杀,自己却不当家做主。

包括在李自成即将打进北京时,天津巡抚已经准备了船只和士兵,这时还是有机会暂避李自成锋芒的,但是崇祯帝却偏偏不点头,一直在犹豫,他在等大臣们提议“南迁”,他才会走,最终白白丧失了活命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崇祯帝自始至终,都不愿意承担所有事情的责任,而是让大臣来担起来后果,出现问题就是大臣的错,和他没有关系,这样的皇帝,谁还能够与他同舟共济?更别说捐钱了。

连一个最起码的担当都没有,还指望能成什么大事?

总而言之,募捐这个事情,确实是当时最好的办法,但正是因为崇祯帝个人的问题以及前期留给大臣们坏印象,让这些王公贵族不愿意拿钱给朝廷,同时,崇祯帝也没有那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敢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手段,所以才会宁可苦苦哀求大臣捐钱,也不敢对其进行抄家,以至于大明朝最终走向覆灭。

更多文章

  • 岳飞、文天祥为何被教材剔除?皆因这个专家,他的观点确实惹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天祥和岳飞精神品质,文天祥和岳飞的简短事迹,岳飞文天祥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诞生过众多的民族英雄,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身负艰险而无所畏惧。即便是遭受了万般磨难仍旧坚强果敢,用他们自身的精神一直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礼记·儒行》中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在山河动荡之时,这些英烈便是中华大地的根基和未来的希望。01在这片广阔的华夏大地,民族英雄的事

  • 朱元璋的画像曝光,被河南农民收藏几十年,原来朱元璋长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一个从贫苦人家的孩子打拼成了一代帝王,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物,在政治上进行了许多的改变,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外关系,成为了一代明君。朱元璋的真实长相也让许多人感到很好奇,有人说朱元璋长得很丑,有人也说朱元璋的长相实际上并非传言所描述的那样。朱元璋的画像曝光,被河南农民收藏几十年,原

  • 不作不死,历史其实给过南明很多次机会,他依然没成为第二个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明为什么没有像南宋那样长寿,南明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南宋,为什么南明的战斗力不如南宋

    一、明朝没有指定继承人,政治斗争严重。宋朝开封失守后,北宋皇室被金国军队一锅端了,只留下高宗赵构等人南逃,这支独苗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南宋皇帝,有了君主之后,南宋统一了国家内部抵抗侵略的力量而没有浪费在内耗中。而南明则不同,崇祯吊死在煤山,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南明政权在南京立福王为弘光帝,此时还勉强能够稳

  • 朱元璋去拜佛,问:朕要下跪吗!方丈说了什么?救回了全寺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问方丈要下跪吗,朱元璋去少林寺要跪拜吗,老方丈把金枪送给朱元璋

    即便是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帝王都会信佛,对于佛教之说,从来都是深信不疑。有一个皇帝他就非常信佛,他在起义的时候就下令修补那些被损坏的建筑,甚至补偿人们的损失,这些寺庙是重中之重,这个人就是朱元璋,他对这些寺庙也进行了修缮,百姓知道了以后非常高兴,觉得真的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后来非常尊重他,

  • 明朝古墓发现将军遗骸,枕骨砍断证实清朝传闻,让人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一直会进行着一个令人无奈的循环,在王朝初期,人口不多,社会经济也不够发达,但能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而到了王朝末期,经济发展上来了,人口数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反而不能再维持稳定的状态,就比如说明朝。朱元璋在刚建立明朝时,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乱,经济很差,人口也只有几千万,而到了明朝末年,经济得到了

  • 岳飞死因争论不休,殊不知早有史书载明,仅八个字,看完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岳飞死因给后人警示,岳飞死因总结,岳飞死因历史记载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的大名在我们心中都如雷贯耳,他一生所建的功业是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无论是在对抗金兵时做出的贡献,还是带领岳家军收回失去的土地,都显示了他的实力。这样一位爱国将领,他应该受人爱戴,然而他却受人陷害,结局至今都满布疑云。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的好将领,蒙冤而死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

  •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为什么不杀死柴家的孤儿寡母、以绝后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匡胤和柴家关系,赵匡胤为什么到死都不立太子,赵匡胤怎么夺得柴家天下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涌现出了一个个大名鼎鼎的枭雄武人,其中就包括两个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其一是15岁上战场、身经百战的郭威义子柴荣,其二就是单骑破阵的赵匡胤。两人相识时,一个29岁,一个23岁,都想在这乱世里建功立业,两人惺惺相惜,在一系列的战斗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兄弟情谊。10年后,33岁的柴荣当上了

  • 元朝的皇陵一个也找不到、明朝的无一被盗、清朝的满目疮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元朝有皇陵吗,元朝皇陵被发掘了几个,元朝皇陵找到了没有

    而这里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相比清朝的皇陵,元朝的皇陵一个都找不到、明朝的皇陵无一被盗。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是皇陵,为何区别这么大呢?我们先来讲讲元朝的皇陵,元朝是由蒙古族人所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所以他们组汉人所遵循的“入土为安”的生气观不同,他们追寻的是“回归自然”,所以元朝的皇帝在死后会被送回故

  • 13岁皇帝看上舅嫂,屠尽头舅嫂全家,最终将西夏推向巅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呢,虽说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还是要遵守基本的伦理道德的,毕竟一个连伦理道德都不管的,那与秦二世、隋炀帝这样的暴君又有何区别?说到底“人要脸、树要皮”,人生在世,别的可以不要史书上关于自己的名声还是需要顾及的。就如唐玄宗李隆基,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想必大家都更熟悉,但杨贵妃一开始并不是唐玄宗

  • 宋江引以为傲的“押司”,换到如今是啥官职,说出来难以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江的押司身份,宋江为何自称是第一名押司,宋江做的押司是什么

    当年,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心中对此不公的待遇愤懑不平。他从小就怀抱着的躇踌满志让他不甘心就这么获罪了,于是心中的豪情纵横不得抒发只能作下一首“反诗”,表明自己从小就饱读诗书,如今也有了一些谋略之才,但只能像收起爪牙的猛虎一样盘踞在荒郊。他的内心对发配到江州充军是愤怒不平的,才会有等到自己沉冤得雪之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