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微服私访,问毛尖多少钱1斤,老头说500文,回宫后3人被斩

雍正微服私访,问毛尖多少钱1斤,老头说500文,回宫后3人被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794 更新时间:2024/1/20 7:04:00

微服出巡是历代皇帝都比较喜欢做的一件事,尤其是刚刚登基之后,帝王君主为了更好地体察民情,以便了解百姓的需求和地方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往往都会来上一次微服私访,乾隆时期更是留下了六下江南的佳话。他的父亲雍正帝也是如此。据记载,当时雍正帝到山西查看灾情,在当地店铺遇一茶贩子,问毛尖多少钱1斤,老头说500文,回宫后3人被斩。

常言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小小的一杯茶其实蕴藏着许多人生的哲理甚至是治国之道。也正是这500文一斤的茶叶竟引得一代帝王勃然大怒,三位大臣因此丧命,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痛恨贪官,一波政策出台

曾经有一部清朝的电视剧叫《甄嬛传》里面的雍正皇帝也在大众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是这种印象毕竟源于影视剧。要想真正了解这位帝王真实的一生,还是要通过一些历史记载,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找到蛛丝马迹。

雍正帝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大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十三年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为后来乾隆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后来的即位者乾隆之所以能够有六下江南的资本,正是由于雍正一朝省吃俭用,吃穿用度皆崇尚节俭,同时严惩贪官污吏,使国库逐渐充盈。

由此可以想见,其实雍正是非常痛恨贪官污吏的,清朝历史上也一度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不过,口说无凭,我们还是要拿事实来说话。

据史载,雍正一上台便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反贪反腐行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就是颁布“火耗归公”和“养廉银”两项制度。而雍正对于培养清廉官员还不止体现在制度方面。仔细观察雍正批阅的奏折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雍正在批阅奏折时常会留下“即时候补”字样。由于中国古代非常注重科举考试,尤其是对于一些贫苦家庭来说,通过科考进入仕途可以说是出人头地,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唯一途径。所以许多寒门子弟挤破了脑袋想当官。

但是官员数量是有一定限额的,总不可能科考之后直接入职为官,那么这一批人怎么处理呢?难不成回家种地不成?这自然不会,皇帝们为了不浪费人才,就会让他们先成为候补官员,一旦有官员辞退就会让候补官员顶替他们的位置。

而在雍正一朝,他常会派人下到地方反腐,而每一次这些被派到地方的官员们,身边总会跟着一大群候补官员,一旦查出有人贪污,这些候补官员便会自然而然地顶替他们的位置。

面对这样的情况,候补官员们自然会一丝不苟地严查了。这样一看,雍正这招的确够狠辣,不愧是九子夺嫡中的赢家。

不过,这还不是最狠的。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登基后按照惯例大封已经去世,但为国家立下功勋的大臣。同理,贪官污吏在死后却要受到追责。凡是贪官污吏,罪行一经查证属实都会被抄家,甚至连其亲人子女皆不能逃脱。

有许多人认为这样的方式是否过于严苛,但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到雍正头上,要知道,当时康熙留给他的看似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但事实上背后还有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那就是一个烂摊子,吏治腐败,国库亏空达数百万两白银。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雍正不得不下点狠功夫。

但是,即便是在这样严厉的打压之下,依然有不少官员心存侥幸,偏偏要在违法的边缘不断试探。

毛尖茶引得皇帝大怒,三人被斩

雍正时期有一著名官员名叫田文镜,康熙在位时他只是一个八品县丞,后来升任知县,此后官运一直不温不火,在知县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二十几年。再次升迁时他已人到中年。

不过,中国古代从来就不缺少老来发迹的例子,大器晚成的人没有年少轻狂,年轮的重叠使他们更加珍视机遇,岁月的磨砺让他们世事洞明。而田文镜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雍正登基时他已是不惑之年的老人了,然而他政治上的春天却刚刚开始来临。

当时雍正派田文镜等十几位官员去祭告华山,这也是新皇登基的惯例,按理说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偏偏时年各地旱灾严重,而田文镜一行人一路行至华山,途中必定耳闻目睹。当时田文镜心中便是五味杂陈,但是此番出行的目的是祭告华山,所以田文镜未敢多做停留便匆匆回朝复命了。

隔天早朝,年羹上疏山西灾情,并请朝廷能够拨款赈灾。但山西巡抚德音却怕皇上怪罪,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说山西并无灾情。

这时站在一旁的田文镜终于忍不住说话了,他禀明雍正自己所见山西灾情及灾民情况,并请求朝廷立即赈济灾民。雍正自知此事关系重大,且田文镜在职期间尽心尽力,必定不会说谎,于是立即派田文镜同德音前往山西开仓放粮,并制定各种赈灾措施。

后来河南发生水患,雍正也是派田文镜前往,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救灾情况,雍正直接换上便服来了个微服私访。此时距离山西灾情已经一年有余,雍正一时心血来潮,想到山西看看,于是转而去往山西。

晋城街头,人头攒动,往来商贩不断,有一茶楼坐落,素有饮茶癖的雍正便径直进入,店老板一看此人行头,直接让店小二上好茶。

此时雍正兴致正佳,端起茶碗细品,随即一愣,问店老板道:此茶可是毛尖?又问及价格,店老板爽快回答500一文,未想这一回答竟使得雍正勃然大怒,店中众人皆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这毛尖茶乃是雍正平日里最爱喝的,他曾询问内务府这茶要多少钱一斤,内务府称此茶是上等毛尖,要三十两银子,雍正听信内务府的鬼话,自己平日里也是很不舍得喝这茶,未曾想民间竟只要500文,这差价岂不都被这些贪官赚去了!于是他彻查此事,涉事官员三人均被处斩。

结语

雍正大力惩治贪官,却没想到这贪官竟就在自己身边,由此他也明白过来,自己作为一国之君,并非所有事都顾得过来,背后一些偷鸡摸狗暗度陈仓之事相来绝不在少数。雍正一生殚精竭虑,处理政务毫不含糊,民间传说其实他是累死的,想来也未必就是空穴来风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赵括纸上谈兵输了长平之战, 被人骂了数千年, 罪魁祸首其实是赵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括长平战败原因,赵括兵败长平读后感,长平之战赵括有多悲惨

    [var1]秦赵之间的上党之争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索。赵孝成王贪图小利,抢走了秦昭王视为囊中之物的上党郡,为以后的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如愿得了上党郡的孝成王也没忘记秦军的威胁,把老将军廉颇调到了长平去抵挡秦军。赵国得了上党郡没两年功夫,就被秦国重新的夺了回去,秦军进而直逼赵国边境。老将军廉颇确实很有一手

  • 美人不肯和孔子共坐一车,孔子说出一句经典名言,她被骂了2000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孔子最经典90句话,孔子拜师十大经典名句,孔子曾说的千古名言

    [var1]孔子的言行主要被记载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在这本典籍里,除了能看到孔子教育弟子的思想,还能了解到孔子生前发生过的一些趣闻轶事。孔子一辈子都在周游列国,希望恢复“周礼”,但他经常碰钉子吃瘪,有一回孔子吃瘪,居然是因为一名美人。这名美人叫做南子,她长得倾国倾城,美艳无双,绝对不输给四大美女。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方拿出三大“证据”,中方霸气回应2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国人真的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吗,为什么韩国人认为孔子是韩国的呢,孔子真的被证实了是韩国人吗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魅力是无可撼动的,而儒学经典也成了树立规矩典范最根本的参考依据,儒学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具有崇高的地位,如今韩国突然跳出来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未免有点贻笑大方了。咱们先来看看韩国证明孔子是“韩国人”的依据,过程属实是啼笑皆非,算是博诸君一乐吧。首先,关于国籍问题,韩国人

  • 商鞅的“二十级军功爵”有多牛,它就是“KPI绩效考核”的祖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鞅设置的二十等爵位,商鞅的军功怎么升,商鞅的军功制一共有多少个级别

    他在秦国搞的“变法”顶层设计中,“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凭借着这个制度,秦国士兵才变的勇猛无比,秦军,也才成了可以灭掉六国的虎狼之师。在先秦时代,中国是一个“身份制”社会,贵族和平民之间是有严格区分的,贵族身份世袭,平民永远是平民。那是一个不看脸,也不看才华的年代,唯一看的就是你

  • 浅论齐桓公时期的管仲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管仲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管仲实行改革的主要措施和结果,管仲治国的思想主张

    管仲改革的背景进入春秋时代的周王室,已不再像之前强盛时,具有统摄各诸侯国和其他部落的威望,正在走向衰亡。这一时期,严格的礼乐、等级制度正在瓦解,社会呈现动荡的状态,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为了攻城略地战争不断。各国混战下对于霸主的争夺便应运而生了。所谓霸主,即“挟天子而号令诸侯”,充当了诸侯国中老大的位

  • 春秋战国的长城考据,秦朝长城的大规模修筑因一句谶语而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春秋战国的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外长城与内长城

    时间长河的沉淀下历史,赋予每一件经过岁月流逝的物件特殊的含义,一个杯子一杯碗,流传到千年后,意义会变得非凡,值得爱好着花倾城价格换取。长城,简单地说“长长的城墙”,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防御为主,一道高大坚固、连绵不断的长垣,城墙为主干,城、障、亭、标为枝叶结合而成的防御体系。长城兴起于春秋战国,秦

  • 兵马俑,会不会是秦国的“秘密军事基地”,为何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国的兵马俑来历,秦国兵马俑真实照片,兵马俑是秦国军队吗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1974年陕西农民挖井的时候,发现了兵马俑。但其实,骊山脚下的百姓们,早就知道地下有陶俑,他们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经常从地下挖出这种东西,但是谁也没把它们当回事,都把这种东西叫“瓦爷”。只是他们不知道,地下的“瓦爷”会有这么大的规模。改变这些“瓦爷”命运的,是一个叫杨高健的18岁小伙

  • 这把剑从春秋大墓出土时,专家面面相觑: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墓葬出土天下第一剑,江西丰城出土了哪两把剑,考古史上最诡异的剑

    在说了这个事情没有过多长时间,上级就安排了考古学家来了这里,对这个被盗的墓葬开始实行的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然而在补救的过程中,这些人发现了一件东西,这个东西可以颠覆你拥有的历史认知,而且这件文物的出现让专家都失去声音感到惊讶了:这样的文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var1]一、墓葬的背景1956年,三门

  • 斯文的孔子被学生气得飚“脏话”,话很难听却变名句写进《论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孔子的10句脏话,孔子的狠话,孔子最简短的论语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那会儿正是周朝没落,春秋晚期。孔子这人,不但自己好学,还乐为人师,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讲学的人。在他之前,文化知识都被贵族垄断了,平民百姓只能一辈子没文化,孔子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局面。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为了这个理想,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又跑到这个国家那个

  • 白起坑杀45万降卒,为何单单放走240个童子军?这才让赵国最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各国的反应,白起坑杀赵国40万大军众人的反应,白起坑杀了多少赵国士兵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对秦国来说,虽然自己也损失无数力量,但给六国造成的威慑力却足够大,从此统一六国只需要时间。但身为领军之将的白起,却在赵军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坑杀了45万降卒,单单放走240个童子军。而白起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功高就永久显赫,赵国的“将相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