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死后给朱允炆留了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为何不用?

朱元璋死后给朱允炆留了张底牌,可防朱棣造反,朱允炆为何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914 更新时间:2024/2/4 18:14:06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 朱元璋的精明,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第二十七章《不得不反了!·唯一的人选》

在朱元璋心里,耿炳文是不是他留给大孙子的底牌?不好说,毕竟老朱死的那年,耿炳文都已经64岁了。但是在朱允炆眼里,耿炳文显然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开国元勋。那为何在对付四叔朱棣造反之时,耿炳文这张牌没被建文帝给用好呢?

耿炳文的长处:守城与练兵

从耿炳文的履历来看,他之所以能够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为长兴侯,确实是靠着镇守长兴的功劳。他和镇守江阴的吴良一起,斩断了张士诚集团向朱元璋腹地挺进的任何可能。朱元璋在敌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下,之所以能够集中兵力对付更为强大的陈友谅,耿炳文和吴良扼守长兴和江阴功不可没。这也是耿炳文为何封长兴侯,吴良为何封江阴侯的根本原因。

先是,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长兴、江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太湖口,陆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窥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有,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

明朝建国之后,耿炳文被调往陕西出任秦王府武相兼陕西行省右丞,署行都督府事。陕西是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的大本营,明朝的统治基础非常薄弱。王保保虽然多次战败,但元军一直没有放弃夺回陕西、山西等地的意图。何况西安是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的封国,其守将必须是老朱绝对信得过之人。而耿炳文,就是这个人。

明朝初年明军南征北伐,战事不断。我们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如何为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兵员,是考验一个帝国实力的重要指标。长兴侯耿炳文,就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把练兵利器。当年镇守长兴之时,耿炳文手下兵力不足,曾向朱元璋要求增兵。但老朱忙着对付陈友谅,手上也没有余粮,只能让耿炳文自己想办法。结果耿炳文自力更生,居然练出一支精兵,生生挡住了张士诚的大军。

因此建国以后,朱元璋让耿炳文长驻陕西,充分发挥其练兵的天赋。陕西一带本就靠近边境,民风彪悍,长兴侯如鱼得水,为大明提供了数不清的精兵。我们不妨从《实录》中的记载,来看一看耿炳文的练兵效果。

乙未,延安侯唐胜宗、长兴侯耿炳文训练陕西二十二卫校卒,凡一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四人。得骁勇骑士一万九千七百九十人、习马二万三千五百匹。—《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月,耿炳文向朱元璋汇报又训练出陕西都指挥使司所属二十四卫马步官军,合计十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人。当时老朱正准备对盘踞在辽东金山的北元太尉纳哈出用兵,于是立刻让耿炳文亲自率军赶赴北平,准备听征。在北伐的同时,老朱也没有忘记云南。为了对付强大的麓川王国,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年底让耿炳文调兵三万三千人往云南屯种听征。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正月,朱元璋让颖国公傅友德辅佐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北伐,所用骑兵依然出自耿炳文的训练。

乙酉,遣使敕谕右参将、全宁侯孙恪率长兴侯耿炳文所操马军,往会征虏前将军、颍国公傅友德北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九》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长案、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蓝玉案,之所以没有牵连到长兴侯耿炳文,笔者以为除了他的防御属性外,其杰出的练兵才能也是朱元璋极为看重的一点。我们可以发现蓝玉案之后直到朱元璋驾崩的这几年时间里,已经年过花甲的耿炳文始终在陕西一带为朝廷练兵。至少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十月的时候,耿炳文还在陕西,此时距离朱元璋驾崩不过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耿炳文的滑铁卢:真定之战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这位新天子有着极其坚定的削藩决心。由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习惯思维,建文帝朱允炆因其失败者的身份,其在削藩时的所在所为,难免会被后世贬低和诟病。

事实上建文初年的削藩行动,远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的一时冲动或者杂乱无章。朝廷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收紧针对燕王朱棣的那张大网,包括在王府内部埋钉子(策反了最重要的王府官员:长史葛诚),接管北平三司军政大权,将燕王护卫主力调离朱棣掌控,派出三路大军切断燕王外逃路线,以及将周王、齐王、代王等可能的外围援军全部废黜。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一日,燕王朱棣靠着八百护卫起兵造反。七月十九日,长兴侯耿炳文便率领三十万大军从南京大举北上。朝廷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做出反应,说明这支部队早就集结完毕,就等着朱棣造反了。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集结三十万大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妨拿朱棣本人来举个例子。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八月,靖难元勋淇国公丘福率领的北伐明军被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击败。消息传回北京之后,朱棣誓言报仇。永乐皇帝在当年九月就下诏进行全国总动员,而目标仅仅是在明年开春可以大举出征。而建文朝廷从朱棣起兵造反,到三十万大军北上,中间只有十九天,可想而知朝廷为了剿灭燕王做了多么细致的准备工作。

但是对于耿炳文而言,本次作为主帅更像是一次赶鸭子上架之旅。从上文的梳理可知,这位长兴侯一生中还没有过统帅三十万大军的经历。明朝建国初期几次北伐,耿炳文没有参与。中后期平定云南、辽东、漠北,耿炳文还是没有参与。他最大的功劳,是在训练军队,为大军提供兵员保障这一块上面。而且耿炳文多年来的深耕之地乃是陕西,河北、北平那一片区域对他而言也非常陌生。即使如此,长兴侯仍然给朱棣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根据《明太宗实录》以及《明史》的记录,耿炳文率领大军抵达真定之后,和朱棣在滹沱河北打了一仗,结果大败。包括副将李坚、宁忠、顾成在内的一大票高级武将被俘,耿炳文本人退保真定城。慑于其善于守城的威名,朱棣攻城三日不下之后退兵返回北平。由于这次战败,建文帝派出曹国公李景隆北上取代了耿炳文的指挥权。直到南京陷落,这位长兴侯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记录之中。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在清朝道光年间修纂的《晋宁州志》之中,收录了黔国公沐晟在正统年间为其表哥耿琦所写的一篇碑文,里面的内容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至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命有司治坟塋,赐临濠山地三百顷、佃户二千人、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以京卫军士充之,先后隆恩叠颁洊至。—《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

这里略作解释,“三十二年”就是指建文元年。朱棣登基后革除了朱允炆的年号,因此建文元年被称为洪武三十二年。文中的“侯”即长兴侯耿炳文,“上”即建文帝朱允炆。沐晟明确指出耿炳文是在真定战死,建文帝不但亲自写了祭文,还给予了高规格的墓葬。沐晟是靖难战争的亲历者和建文朝廷军方高层,他的话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如果沐晟说的是真的,朱棣为何要篡改耿炳文的结局?

  • 真定发生了什么?
  • 我们先从《实录》的时间线来看一下:八月十二日,耿炳文大军抵达真定。八月十五日,朱棣在雄县打败了耿炳文手下的先锋都督潘忠和杨松。八月二十五日,朱棣到达真定,击败了耿炳文,俘虏了李坚等人。笔者以为,破绽就出在李坚身上。

    李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女大名公主的驸马,在洪武末年就深得老朱的赏识和重用。从《实录》来看,朱棣在围歼朝廷先锋之后才来到真定,也就是说他和李坚此前并没有交过手。可是驸马都尉李坚却在这段时间内因功获封滦城侯。这就很奇怪了,双方既然没有交锋,李坚凭什么封侯呢?

    大名公主,下嫁李坚。坚,武陟人。...建文初,以左副将军从伐燕。及战,胜负略相当,封滦城侯,予世券。—《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

    即使是《实录》,后世史官也有意或者无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破绽。这个破绽对于猜测长兴侯耿炳文的死因,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壬戌,上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明太宗实录卷三》

    按照《实录》的说法,耿炳文在送客出城之时发现了燕军偷袭。当时这位长兴侯当机立断,立刻奔还城中,同时拉起吊桥。但是燕军射断吊桥绳索,导致耿炳文几乎被抓。但是这里突兀地出现了一句“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被射死的是谁?是耿炳文要送的客人,还是耿炳文本人?恐怕只有长兴侯被一箭射死,才称得上“城中惊惧”

    综合《实录》中的奇怪记载,以及李坚的封侯记录,笔者怀疑双方其实早就有过多次交锋,所以才有“胜负略相当”之说。而李坚因功获封滦城侯,证明他在和朱棣的对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朱棣则非常可能在困境中兵行险着,比如派出次子高阳王朱高煦前往耿炳文军中诈降,然后本人率领小股精锐潜伏城下。上文中耿炳文亲自送出来的客人,其实就是朱高煦。此时朱棣突然杀出,再加上高阳王的配合,这才一举斩杀了长兴侯。这突如其来的斩首行动打懵了官军,从而造成整个指挥层被一锅端掉。

    结语:朱允炆即位之时,仅剩下的两位开国元勋一个是武定侯郭英,另一个就是耿炳文。郭英是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的岳父,说实话本身就是建文帝的防备对象。而耿炳文和已故太子朱标是亲家,其子耿璇是江都公主的驸马。看上去选择大军统帅之时,似乎只有耿炳文这一个选择。

    笔者以为当时如果任命郭英为主帅,应该效果更好。郭英全程参与了平定云南、辽东和漠北的战役,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上面的能力远强于耿炳文。可能在当时的建文朝廷,像郭英,乃至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这样和朱棣沾亲带故的勋贵,都不是皇帝的第一人选。挑来挑去,只有身世清白的耿炳文最合适。

    可惜长兴侯的实战经验确实少了一些,不管朱棣到底施展了什么样的阴谋诡计,耿炳文自身也是有问题的。俗话说“受降如受敌”,这句话朱元璋曾经无数次告诫过朱棣,朱棣也无数次告诫过自己的儿子朱高煦。耿炳文身为老将却没有做好防范工作,这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更多文章

    • 如果崇祯诏安李自成,让他去打满清,结果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自成怎么处理崇祯,李自成接受招安,崇祯为何不接受李自成

      其实这不能完全算是假设,因为李自成、张献忠他们不是没有投降过,他们都多次被朝廷招安,只不过招安后又反了。李自成的部队实际上战斗力不强,一直以来,都是实行“打不过就跑,跑不过就降,降完继续打”的方针,这也是他们令朝廷头疼的地方。而满清八旗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能与八旗兵对抗的明朝也就剩关宁铁骑了,而你

    • 如果朱高煦造反成功,大明会怎么走,朱元璋败家子孙,越来越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高煦和朱元璋,朱棣篡位成功为什么朱高煦不行,朱元璋与朱高煦的关系

      靖难之役后,朱棣当上了皇帝,但是说实话这种巧合其实真的是幸运的将领,并不是真的中央的实力打不过地方,朱元璋当初破天荒的创立了大明的藩王制度,其实就是为了让这些藩王们老老实实的受着中央的压制,基本上他们根本没有赢得机会,但朱棣遇见了姚广孝,同时削藩政策逼得那么紧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十几个亲王

    • 如果刘备一统了天下,会不会像刘邦、朱元璋一样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换朱元璋到三国能否一统天下,朱元璋和刘备谁最厉害,朱元璋和刘备谁更胜一筹

      假仁义,真虚伪大家都知道,刘备在临终前曾经分别的召见了诸葛亮和李严,刘备的意思是分别让他们负责军事和内政,这也就意味着刘备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刘禅顺利继位直接性将权力分化了,没有将权力交给诸葛亮或者其中任意一个人还是不信任身边的人,平衡了蜀国的个人权力,这也就解释了大家口中刘备的“假仁义,真虚伪”。在

    • 如何评价徐达的两个儿子一个忠于朱允炆一个忠于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徐达和朱棣谁厉害,徐达在死后把多少军队交给朱棣,徐达死的时候朱棣在干嘛

      对于徐辉祖,我个人还是比较敬佩的,因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妹妹是朱棣的正妻就去投靠朱棣,始终忠于大明正统(当时的正统)。朱棣为了打消朱允炆的猜忌之心,便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前往南京当人质。而徐辉祖大义凌然的同朱允炆说自己的这三个外甥当中,朱高熙是最难对付的一个,让朱允炆早做打算,将朱高熙尽快的处理掉。不过尽

    • 朱元璋放过的开国功臣,只因他有三个特点,现在职场同样适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功臣列表及排名,朱元璋大杀功臣为何没一个敢反抗,朱元璋打天下时的功臣

      虽说很多都被杀了,但还是有几个漏网之鱼,其中一个就是汤和。要说打仗汤和可不比任何人差,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杀他呢?第一,识时务,顺天命谁都知道朱元璋早年间要过饭,也做过和尚,后来才跟随了郭子兴。就在朱元璋进入郭子兴的帐下时,汤和就已经是千总了。但汤和并没有认为自己官位高而小看朱元璋,反而还认为朱元璋

    • 朱棣“借”宁王8万大军,曾许诺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抢了宁王多少兵马,朱棣与宁王交出兵权,朱棣跟宁王分天下

      而到了1000多年后的大明王朝,燕王朱棣一样向自己的兄弟宁王朱权,借兵八万,而给出的回报则是:“事成之后,你我平分天下。”那么在事成之后,朱棣又是怎么做的呢?1399年7月,朱棣终于准备充分,发动了靖难之役。而且朱棣也顺利的挫败了耿炳文主持的第一次北伐,但是接下来建文帝朱允炆则命令李景隆率领50万大

    • 唐刀十分轻便,而且杀伤力很强,为什么宋朝没人愿意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刀四种样式,唐刀为什么到宋朝没人愿意用,为什么宋朝没有延用唐刀

      陌刀是唐刀之一,主要是为步兵所用,在敌人逼近二十步以内之时,步兵便用陌刀来与敌人抗争。虽有精良的骑兵在前,但有手拿陌刀的步兵在后,两者相结合,出其不意,共同作战,堪称一绝,尤其是在骑兵相接,以少战多的情况之下占优势。但是到了宋朝,陌刀慢慢的便被长矛和长刀所替换。另一种仪刀主要用于古时的皇家护卫队,现

    • 为何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大宋,会轻易被隔壁小国吊打?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宋有多富有,大宋真的很厉害吗,历史上真实的大宋王朝

      宋朝经济的发达,还在于它发展出了制度化的商品经济,南宋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有人说如果让宋朝再延续两百年,大宋不是没可能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然而,如此富有的宋朝,却因为对外军事较量的诸多失利,以及对北方游牧民族国家的频频称臣而被后世人戏称为“大怂”。在我们印象中,似乎国力越强,军事战力也越强,

    • 北宋联金灭辽导致灭亡,为何南宋不吸取教训,执意联蒙灭金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宋联金灭辽南宋联蒙灭金,南宋灭辽是怎么灭金的,北宋联金灭辽最后结果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以靖康之耻为分界点。说起来南宋作为北宋的延续,对于北宋灭亡的教训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可北宋前脚刚因为联金灭辽后被金国反咬一口灭亡,南宋就后脚与蒙古达成协议,共同夹击金国。在联合外族抗击他族这件事上,南北宋做的出奇的一致,仿佛历史的重演。难道南宋决定联蒙灭金时没有想到北宋的前车之鉴

    • 大明开国功臣,因孙子说的八个字,朱元璋:为绝后患,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唯一没杀的功臣,朱元璋的功臣有哪些没被处死,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身犯何罪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早年间四处征战,和建国后实行的一系列制度,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国之主的优秀能力。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名叫费聚,他是早年间跟随明太祖打天下的肱骨大将,在被封的34位功臣中排名第18。其主要功绩在对抗张士诚时,屡次与其部队交战,最后都大胜而归,建国后被封平凉侯,曾镇守贵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