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1000多年后的大明王朝,燕王朱棣一样向自己的兄弟宁王朱权,借兵八万,而给出的回报则是:“事成之后,你我平分天下。”那么在事成之后,朱棣又是怎么做的呢?
1399年7月,朱棣终于准备充分,发动了靖难之役。而且朱棣也顺利的挫败了耿炳文主持的第一次北伐,但是接下来建文帝朱允炆则命令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目标直指北平。按照道理,此时虽然朱棣手下多是彪悍的边军,更是有着黑衣宰相姚广孝的辅助,但依旧是处于绝对劣势,必须固守北平。可是朱棣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向位于东部驻防大宁城的兄弟朱权“借兵”。
朱权,乃是父亲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91年时被封为宁王,15岁便前往了藩地大宁。大宁之地处于连接辽东与中原的交接之地,最为诱人的是,朱权手里有八万甲兵,麾下的朵颜三卫更是多由蒙古人组成,多是骁勇善战之辈。如果能够为我所用,定然能够截断辽东,大事可期。但是这个兄弟 虽然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却是一个善于谋略之辈,想来要借八万大军也绝非易事。
诸多将领都是持有反对意见,这大宁有重兵把守,又不易攻取,更有松亭关在前,如若不能成功借兵,只怕首尾不得顾。但是朱棣,却在此时发现了一个好的时间切入点,原因是此时的建文帝害怕朱权与朱棣联手,便下诏朱权回京,但是却捎带脚就把朱权的三护卫给裁撤了,由此朱权实则也是心存不满,更是待在大宁不走。
朱棣领兵便从后山攻击,出其不意,真趋大宁。更是在大宁守军不备之际,从西门作为突破口,一举破城。而城中的宁王朱权,自然也便成为了瓮中之鳖。但是场面要做,朱棣则下令众军不得入内,自己单人入城,便前去拜会自己兄弟朱权,诉说心中的凄苦。本不愿造反,奈何建文帝逼迫!而如今,自己的妻儿也都在北京城,旦夕便要被诛杀殆尽,还希望兄弟能够向皇上求情,而同样被削藩的朱权,自然也是心中愤懑,于是便答应了自己四哥的请求。
当下便手书一份谢罪表,请求建文帝能够宽恕燕王朱棣的罪行,并且派人送往南京。在宁王府,朱棣可不客气大吃大喝,兄弟叙旧,好生快活。但是朱棣背后也并没有闲着,而是派遣人重金收买了宁王府的三护卫将领,以此作为内应,而战况紧急,朱棣便向朱权辞行,作为兄弟朱权自然要送别哥哥朱棣,却说也就在朱权送出城之后,便被朱棣早就设计好的埋伏团团围住,而城中更是朵颜三卫将领为内应,如此“多谋”的朱权,自然明白时局,如今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只得将8万精兵借与朱棣,而自己的四哥朱棣,也不含糊,事成之后,你我平分天下。说罢,还不忘嘱咐手下贴心的将宁王妃世子等家眷,宝物一应运到了北平城。
而借了8万精兵之后,朱棣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极大的增强了军事实力。《明史》更是有“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的记载。
经过四年苦战,1402年,在内应徐达的儿子徐增寿的通风报信之下,朱棣直取 南京,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在群臣的山呼海啸声中,朱棣连续两次推辞不就,在群臣的第三次请进之后,被迫当了皇帝。至于一直被自己裹挟在军中为自己出谋划策,起草檄文的十七弟朱权,又该如何处置呢?
朱权并不傻,知道这平分天下的大饼看看便好。如今,自己手无兵权,又无根基,何谈要回兄长朱棣许诺的报酬。但给自己一个好一点的封地,这总不过分吧?便请命朱棣,分封自己在苏州。而朱棣则不客气的说“京畿之地,怎么可以呢?”,无奈朱权再次退而求其次,那么就钱塘之地吧。这次朱棣又是推辞道,父亲朱元璋曾经将吴地分封给周王朱橚,后来不了了之,建文帝更是荒谬分封其弟为吴王,也不了了之,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择吧。
朱权自然知晓这其中的利害,罢了。1403年改封到了南昌,兄长朱棣更是感情真挚,一如当年借兵,甚至还写诗一首,临别送行,还捎带派遣人员,监视居住。
而朱权纵使心中万般不平,也只得寄情山水书画。在南昌还拜了道家张天师为师傅,著作等身。虽然没能成为天下之主,更有甚者即便是几十年后,还想着讨个好封赏却被明宣宗朱瞻基一顿批评;但是他留下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茶谱》、《大罗天》、《私奔相如》、《神奇秘谱》等道家,茶艺,戏曲,古琴著作也足以让他名满天下,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