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年仅5岁的光绪皇帝,在两宫太后的册立下,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了清朝入主中原定都京城后的第九位帝王。金銮宝殿之上,光绪帝两脚不沾地的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的跪拜朝贺,四个小太监手中各捧一把宝刀,在光绪皇帝的身边分侍而立,显得极其“端庄威严”。小太监自然不出奇,可这四个小太监手中的刀,还真的都是有名有姓的“宝刀”。第一把刀叫“锐捷刀”,是惠亲王绵愉曾佩戴过的佩刀,绵愉于咸丰年间时,由皇帝亲颁“锐捷刀”,任命为“奉命大将军”出兵抵抗太平军,这把刀曾为其立下赫赫战功。
第二把刀为“素光刀”,是蒙古科尔沁僧格林沁的指挥刀,在当时被称为“不世宝刀”。第三把刀为“神雀刀”,是皇帝御赐清军统帅胜保的,胜保镶白旗人,曾指挥攻打太平军,抵抗过英法联军,这把刀跟随其征战多年。
第四把刀则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它叫“遏必隆刀”,是四把刀中持有者身份最尊贵的一把。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亲外孙,曾经多次跟随舅舅皇太极与明军交战,一生喋血屡立战功。康熙继位后,感念这位老臣功绩,遂赐其一把御府宝刀,刀随主名,这把宝刀后来就叫做遏必隆刀。该刀以金刚石淬钢制成,刀身二尺五寸,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吹毛断发,据说是当年清太祖随身御用之物。
遏必隆宝刀先是被皇帝赐予遏必隆次孙讷亲,助其征战,讷亲兵败,御前侍卫鄂宾领刀督军,随即用此刀杀讷亲。咸丰年间,此刀又被皇帝赐给赛尚阿,命其征讨太平军,赛尚阿因贻误战机又被革职,此刀又被赐给徐广縉,谁知徐广縉也是督战失职,被押回京城问罪,最后皇帝无奈,只好将“遏必隆宝刀”收回府库再不显露。
咱们再说光绪皇帝登基时为何要唱这么一出戏呢?这当然不是光绪帝的主意,毕竟他才刚刚5岁,还是个只知道玩闹的孩子,出这个主意的,肯定是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究其原因,也很简单,此时大清国虽已平定了太平军,却也元气大伤,皇帝尚且年幼,偌大的一个国家只靠着两个女人支撑,其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保住大清的颜面,重新振兴已经处于颓靡的帝国,必须要用这四把“宝刀”来撑撑场面,不但能给皇族自己壮壮声威胆色,也可以借用宝刀的“威名”震慑天下之人。写到这里,小编只想说一句,两宫太后实在是不太会选“宝刀”,遏必隆刀虽称为宝刀,可持有者却个个下场凄惨让人唏嘘,而这把“写满”耻辱的宝刀,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大殿上,估计也是大清国“末路黄昏”的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