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松锦之战前,清朝胜多败少,为何只愿割据东北,从没想吞并天下?

松锦之战前,清朝胜多败少,为何只愿割据东北,从没想吞并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3 更新时间:2024/1/19 1:51:34

1、大明亡国的第一罪人为何是方从哲

最高统治权从万历神宗后期至光宗、熹宗二朝,均移操宦官之手。

尤其是政治风波的焦点人物明熹宗朱由校,15年“国本”之争、13年“福王就国”之争以及“挺击案”、“移宫案”均先后涉及他,故备受压抑,甚至失去受教育机会,在太监、乳母控制下,“懦弱”的少年皇帝很快转向热衷声色犬马,国事委之太监魏忠贤,以至“群凶煽虐,以是毒痈海内”,使天政治暗无天日。

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急于求治,雷厉风行,却矫枉过正,最终也只能以身殉国。

朝野门户大起,影响到一切社会、政治、军事、经济问题的处理、解决。

万历时内阁首辅方从哲为浙党首领,“独相七年”,“性柔懦,不能任大事”,“齐、楚、浙三党鼎立,务搏击清流”,“祖宗二百年金瓯坏从哲手”。次辅吴道南虽“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却以科举风波去职。故论者言“明之亡,神宗基之,而从哲其罪首也”。

虽言过其实,也揭示出另一看问题的角度。

政治机构运转不灵。

明朝旧制,科道原有给事中50余,御史百余员。从哲任期内六科止4人,十三道止5人,六部堂上官仅四、五人,都御史数年空署,督抚监司屡缺不补。在任者亦多庸劣之辈。萨尔浒大战,明朝战败,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红旗督战,覆灭全师,反升擢太常寺少卿。

2、天灾人祸的影响

天灾人祸激化社会矛盾,天下无复太平景象。仅万历四十四年(1616)春,畿内、山东、河南、淮徐大饥,既而河南盗起;夏河套诸部犯延绥,河决祥符朱家口,浸陈、杞、睢、柘诸州县;秋河套部长吉能犯高家堡,陕西旱,江西、广东水,河南、淮阳、常、镇蝗,山东盗贼大起;冬大内隆德殿灾。

崇祯元年,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上任之初就指出,天下“小民之元气伤”、“封疆之元气伤”、“士大夫之元气伤”,故今日“所急者培养元气耳”。

“元气”的内涵外延当是明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

至崇祯十六年(1643),南户部尚书周堪赓总结明朝六大积弊为:

农民军之祸;科道风闻言事之弊;宦者典兵,将不能用兵,国不能驭将;赏罚不明:财政危机及疆事决裂,“臣转辗思维,救急之策目今宜置重镇,简宿将,如刘肇基、金国凤者领之,令分兵屯田,且耕且战为持久计,以壮畿辅声援。宣、云两镇乃精兵健马,所聚三关,绵长九百八十里,此金汤之险也,应速遣才望如史可法、张国维、张肯堂者,畀以三关重寄,练兵措饷,固根本以为后图,舍此不务而欲急已溃之中原,失可扼之险隘,臣不忍言也”。

主要问题未能解决,反而日趋严重。

3、辽东危机的激化

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是辽东危机。

万历三十七年(1609),东林党人阁臣叶向高已指出:

“今边疆之事,唯建夷最为可忧,度其事势,必至叛乱,而今九边空虚,亦为辽左最甚。”

叶向高“必至叛乱”一语成谶。

七八年后,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国,彻底脱离了与明廷的隶属关系,明朝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三年之后(1619),与后金兵戎相见。

结果是后金夺取抚顺,在萨尔浒打败明军围剿,后金与明关系出现根本转折——双方攻守态势随之逆转,明朝开始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后金欲更加扩展活动空间,明朝也不愿接受既成事实,双方在辽东一带展开长期争夺。明朝经营辽东的大臣,从经略杨镐开始,多半命运乖舛。

万历四十七年(1619),后金占领开原、铁岭,灭亡叶赫,辽沈人心不固。熊廷弼接任辽东经略,积极防御,坚守辽阳、沈阳,北窥开原,“有边才数年经营不定者一年而当之”。

但以神宗、光宗相继逝世,熹宗朱由校即位,阉党秉权,熊廷弼不附魏忠贤被罢。

继任袁应泰改变熊廷弼的正确方针。

天命六年(1621)三月,努尔哈赤发动辽沈战役,袁败自焚,明失辽沈。此后,明廷再起熊廷弼,但广宁巡抚王化贞自诩知兵,不受辖制,经抚不和,广宁轻失,时为天启二年(1622)正月。三年后熊廷弼被追论失辽之罪,传首九边。

继任辽东经略王在晋是个悲观派。他认为抚顺失守,辽东成“危局”;开原、铁岭失,辽东成“败局”;辽沈被占更为“残局”,广宁丢失乃“无局”,欲弃守宁远、前屯,再筑新城于山海关外——虽客观反映了明的战略防御态势,但消极防御态度却无助于扭转局势。

大学士孙承宗主持大局,自请督师。王在晋喜出望外“幸得全归”。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以大学士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经略辽东。

孙承宗经略辽东四年,固守宁远、前屯和觉华岛,前后修复大城9、堡45,练兵11万,立车营12,水营5、火营2、前锋后劲营8,造甲胄、器械、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使辽西战守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却以阉党梗阻罢归。

代经略高第尽撤关外防务,惟宁前道袁崇焕誓死不从,于天启六年(1626)正月,大败攻城的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次年五月再败前来报复的皇太极。这两次胜利,证明坚城固守是明军有效的防御方法。

天启七年八月,明朝崇祯皇帝即位,开始调整政局。

崇祯元年(1628)二月,袁崇焕就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移住关门,立誓五年“肃清边陲”,却以后金反间被杀。

大学士孙承宗安抚部将祖大寿等,收复永平四城,后金统帅阿敏弃城而走。四年十一月,因大凌河城失事,首辅温体仁等“惟同邑为朋比,惟异己之驱除”,孙承宗被迫去职,夺官闲住。同一年,孙承宗力任辽东去职,杨鹤安抚腹里被罢,暴露崇祯皇帝已失方寸,“边事益无人,危亡之征见”。

4、明朝取胜的积极因素

但后金及大清方面也问题不断。

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所向无敌,宁远战败,失魂落魄。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死沈阳叆鸡堡。九月初一日,八子皇太极即位,以明年为天聪元年(1627)。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内部,军事上又难有进展,故明、后金间出现短暂的对峙局面,展开阶段性议和。

自崇祯初年到十三年松锦战前,辽东形势对明朝来说是愈发严峻,但倾全国之力徐徐以抵抗一隅,仍可维持当无疑问。

调洪承畴马首东向,意味着崇祯皇帝欲一举摆脱辽东危机。经营辽东者,固有王在晋般庸才,亦不乏袁崇焕类英杰。

天启七年袁崇焕之“我积弱之余,十年以来站立不定者,今仅能办一守字,责之赴或力所未能”,实为辽东局势准确定位。

此前之熊廷弼、孙承宗及此后洪承畴,在守辽方针上均一脉相承,基本点不外持重防守,待机收复全辽。

所谓“屯大兵于山海,以选将练兵为实事”,“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守关与复辽不得分作两下工夫,而战即在守”等,这些主张完全正确。

崇祯十二年八月,蓟辽总督洪承畴出关,一本传统思路,点练兵马,囤积粮食,准备持久作战。

辽东八营官兵,原分左右两翼,分屯塔山、杏山、锦州、前屯卫、中后所、宁远等处,洪承畴将“各营应练官兵渐次移至中后、前屯两处”,分驻团练,距宁远百里之内。

而团练总兵金国凤守宁远;前锋总兵祖大寿驻锦州,练兵总兵吴三桂守前屯,则“辽东八城隐然有常山之势,而关门中前所藩屏门户为之益厚”。

又以宁远总兵金国凤战死,取得崇祯皇帝及兵部首肯,加强总兵职权,“凡遇守战同城,各标俱听总兵分派调度。如有参差错乱,不听约束号令者,即以连刑节制之法,一体通行”。

此外,洪承畴对火器弹药、粮草供应均事必躬亲。户部郎中、江南崇明沈廷扬对办理军需贡献极大。

他曾应诏上书,力主恢复漕粮海运,自办船只水手,从庙湾出海,七日运抵天津。督运宁远军饷“凡七年”,从登州直达宁远,比原用天津船节约许多花费。

“初,大兵下松山,绕出洪承畴军,围之急,十三镇兵俱不得食,城中饷绝。”

沈廷扬主动请缨,自天津口出海,经山海关左,达鸭绿江,半月抵达松山,“军中皆呼万岁”。

粮食运抵后,洪承畴“亲行核察”塔、杏一带地理形势,“严督镇将官兵分汛防护”,虽“运粮道路距贼哨马仅十余里”,仍安然无恙。

至崇祯十三年九月初六日,“计锦州粮石已足支明年三月,松山粮石已足支明年二月,塔、杏两城所积颇多,根本既固,然后战守有赖”。

洪承畴本人留心军事多年,曾精研戚继光兵书,并作增补,留下一部《洪尚书重补戚少保南北平定略》。在《洪尚书秘授占候平定略》及《车制篇》中有洪增补的《车制论》,可见,洪承畴于兵机、车战独有心得。

这些是明朝方面影响战争结果的积极因素。

5、后金的不利因素

对大清国来说,夺取宁锦是巩固辽东的关键。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攻宁远失利后,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四年二月,清军又发动两次攻势,多铎兵为祖大寿败于中后所,石廷柱、马光远以红夷炮攻松山20余日不下,山海关宁锦一线仍坚如磐石。

皇太极意识到清军骑兵野战的惯用战术,无法打破明军坚城大炮的防御。

故除长驱入关,夺取明朝人畜财物、加强实力外,对明军坚城防守则改用长围久困战术,迫使明军粮尽援绝,侍机攻取。

战略战术取决于国力。皇太极时期,无论是天聪时“满汉各自为国”,还是崇德时“直取北京,朕意以为不可”,他对进取中原“始终持有某种保留态度”,除了经济、军事原因外,还有不同的民族传统习惯和心理意识作用。

降清汉官们多从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出发,认为大清偏居辽东,终非王者气象,而“皇太极从满洲贵族的特殊利益和满族本身的具体历史情况出发,主张自与汉官不同”。

他认为入据中原最大的障碍是如何治理汉人、避免重蹈辽金元覆辙,最安全的办法莫如“满汉各自为国”,“在这一点上,他和汉族传统的大一统观念是相冲突的”。

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那种以“大一统”观念来看待明清之际历史,看待后金兼并女真各部以及清对明朝及南明的战争,认为“清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中国统一的战争”的观点,实际上是将汉族传统观念强加于满族历史,以现代标准裁量古代历史,用后来结果倒套此前过程的结果,民族平等原则不是这样贯彻的。

皇太极并无囫囵吞下大明帝国的野心。

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都察院承政祖可法、张存仁等提出“剪重枝筏美树之著”,建议先取宁锦。皇太极决策先屯驻义州。三月十八日,以济尔哈朗、多铎为左右翼主帅,屯田义州。

四月十一日,张存仁上言,“围困锦州之计,实出万全”,以屯种为本,时以精锐骚扰锦城,并以蒙古人为奸细,攻城攻心并举,坚持到底,“远不过一岁,近不过数月,自有可乘机会”。15天后,皇太极即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率师围宁锦,兼屯田义州。

在整个松锦战役持续两年间,济尔哈朗与多尔衮等,率八旗诸王大臣三月一轮,长围锦州四个轮回。双方发生一些遭遇战,未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

崇祯十三年七月十一日,洪承畴所率吴、刘、王、陈四总兵4万多人至杏山城外近壕下营,遣骑挑战,多尔衮军虽云“击败之”,却“未能多获”。而清军转饷于盛京、锦州间的5000名骑兵遭明军攻击,总兵曹变蛟、左光先、马科、吴三桂等合击于黄土台,祖大寿伏精兵于朝阳山黄岩寺,击斩清军90余级。

九月初九日,多尔衮率清军“拥众索战”,离松山四五里,遇洪承畴兵5万。明军以步兵安营未定,“伤亡之数甚多”,但“辽东马兵骁劲,前后与贼冲战”,犹能拥护步兵,甚至比“关内西兵马战”还要骁勇。督阵塔山的洪承畴心中有底,以辽东马兵之骁劲,完全可敌八旗骑兵,若马、步配合得当,炮火整齐,“其锐气可以鼓练”。

此役,清军仅“获马一百二十匹,甲五百七十副”。

次年(1641,崇祯十四年,崇德六年)三月,济尔哈朗第四班换防锦州,掘壕立营城外。

明属蒙古兵自城上呼:“我城中积粟可支二三年,尔曹为长围,岂遂足困我乎?”

清兵答:“我师围不解,自二、三年至四、五年,尔曹复何取食?”

蒙古诺木齐等出降,清军占领锦州外城。明援军自杏山出,被济尔哈朗击败,俘4374人,马116匹,甲76件。祖大寿退守子城,四月余又夺回东关。尤其三月二十六日,黄土台一战,5万明军与清“鏖战竟日,挫虏狂锋,虽未能驱遁解围,军声业已稍振”,并准备四月中旬再战,“用海舟转运粮料,急赴接济”?。

6、后金的获胜有利因素——外援

清方备战,争取外援,首急建立与漠南蒙古的联盟。

仅据《清太宗实录》,皇太极共有十女,一半嫁于崇德六年(1641)正月至五月间。其中四女嫁与漠南蒙古科尔沁、扎鲁特、巴岳特等部,尤其是“有大征伐,必以兵从”的漠南首部科尔沁。这段时间,正是松锦战役前紧张备战之时。

如果说,皇太极用女儿换取蒙兵助战,这种说法太过浅露,那么,自努尔哈赤以来,满蒙联姻的基本国策在此际表现得更为切实具体,当不为过。

朝鲜,崇德元年(1636)被迫奉大清正朔以来,即不能拒绝清方需索。

崇德五年三月,皇太极命朝鲜督发水师5000名,米1万包,限四月十五日前起行,四月二十五日到达大、小凌河河口,其中包括朝鲜固城军人林戒龙,“曾在庚寅年从林庆业到觉华岛前洋,为汉人所获”,与同行的7人,都被编入“洪军门标下”,反为明军增加了生力军。崇德六年三月,朝鲜兵丁1500人、马1155匹,被派往锦州济尔哈朗军前助战,受命不得“稽延时日”或“调发兵船,故意怠慢,不至汛地”。

来降汉三王更受厚待。

明崇祯六、七年(1633一1634)间,原明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反叛,航海归清,崇德元年(1636)封恭顺王、怀顺王、智顺王。

清遂于八旗之外,骤添万余生力军劲助。尤其“汉三王”所携红衣大炮,使原无重炮的清军骤拥“四十炮位”,从此汉兵作战自成一军,极大增强清军战斗力。

崇德六年四月、七月,皇太极两次将孔、尚、耿部调往锦州围城。这些是清方影响战争结局的有利因素。

总之,松锦战前,明清双方积极备战。战局将如何发展,还将取决于双方临战发挥及内部问题的激化度。对明清双方来说,事先均无胜败成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慈禧为何如此厌恶珍妃,被慈禧当太监面脱裤杖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慈禧是怎么把珍妃推下去的,珍妃被杖责全集,慈禧为何对珍妃恨之入骨

    清朝到了同治、光绪、溥仪,就不能算作拥有实权的皇帝了,因为后面有个垂帘听政的慈禧。都说慈禧弄权,可真没有慈禧,这3个皇帝就真能让国家中兴吗?清末三帝后宫也无法跟康熙、乾隆相比,光绪只有一后两妃。说起珍妃,很多人都同情她,传说珍妃可爱漂亮,更重要的是珍妃与光绪的爱情故事在清末民初都被当成西厢记中的崔莺

  • 慈禧逃跑时找乔家借了10万两,问:要何赏赐?乔家:只要4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慈禧送给乔家四个大字,慈禧向乔家要何赏赐,慈禧逃亡时向乔家借10万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晚清时期,中国积贫积弱,西方列强纷纷来华抢夺利益,民间怨声载道。义和团奉行“扶清灭洋”的宗旨,对西方列强大力反扑。清政府轻信了义和团能够杀光洋人的传言,盲目自信地对列强宣战。为了能够击垮义和团,八国组成了联盟军,向中国发起猛烈的进攻,中国陷入空前的国难。八国联军直击北京,慈禧

  • 紫薇如果没有替乾隆挡刀他真的没法躲过么?其实没那么复杂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紫薇和乾隆是什么关系,紫薇给乾隆挡刀第几集,乾隆皇帝对紫薇的评价

    其实如果紫薇没有真的通上冲上去,或许乾隆还可以全身而退,再怎么说乾隆都是能文能武的皇帝,武功也差不到哪里,遇到的那一两个刺客,除了手中带了家伙之外,那年龄也已经跟不上年轻人的脚步了,对付他们实在是绰绰有余!相反的紫薇受了伤,乾隆必须要抱着她,那么躲起敌人来也就很费力,甚至还被后面的老头给踹了一脚,乾

  • 12岁便随驾出巡,让康熙厚爱10年的十三子胤祥,到底因何失宠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康熙临死前评价胤祥,康熙对十三弟胤祥的评价,康熙最喜欢的皇子胤祥

    康熙二十五年出生的胤祥,生母系满洲镶黄旗包衣出身的宫女章佳氏,康熙朝未获晋封,系地位地下的庶妃身份,所以胤祥的出生并未引起康熙皇帝的重视和另眼相看。可是自从康熙三十七年,胤祥首次跟随皇帝出巡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绝对性的变化。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清史稿》记载,康熙三十七年,12

  • 河南出土甲骨文,还了纣王一个清白,别再被《封神榜》误导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甲骨文关于纣王的记载,历史上的纣王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打扮出来是什么样子,后人看到的就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个说法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历史主要有胜利者编写,再加上胜者为了让自己对前代君主发起的攻击合理化,就必须要找一些合理的借口,所以,对败者形象的抹黑几乎是每一个后朝的君主都必做的事情。在这方面,商纣

  • 贵族盛宴:西周和春秋,史上最讲礼貌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周各国战争,西周战争历史记录,西周都发生过哪些战争

    两汉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血缘贵族统治时期,仰韶龙山文化的大变革大动荡,后世两千余年的“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战国”都是在讲血缘贵族,祖先的辉煌可以代代相传,当时的“啃老族”是名正言顺存在,受中国大地上所有人羡慕仰望。直至春秋战国,血缘贵族的影响力还是大到让人难以想象。统治阶层皆是

  • 河南商代“水墓”被盗,考古出土1928件文物,却成考古史上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河南战国大墓被盗18次,河南出土流沙墓,河南出土文物欣赏

    因为古代时期的厚葬习俗,很多古墓在挖掘的过程中都能出土很多重要的文物,尤其是在河南省发现的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让专家们目不暇接。原来在上世纪70年代时,正是我国进行土地运动的时期,全国人民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劳动,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也在进行着土地平整运动。村民们为了增加来年的粮食收成于是就想将村子附近

  • 秦始皇和纣王是一家人?800年后帮商朝报仇,秦赵民族起源浅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和纣王是同一个人吗,商纣王是不是秦始皇,纣王跟秦始皇谁在前面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在商人的记载中,他们的祖先简狄又一外出沐浴,吞食了燕子的鸟卵,而后生下了商朝的先祖殷契,殷契又带领着最早的商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后人在不断地迁移扩张之后,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商王朝。“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春秋·公羊传》这是母系社会只知其母

  • 女娲想杀纣王被金光所阻,金光是何人发出,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女娲派三妖杀纣王,纣王开局剑斩女娲,纣王和女娲的对话

    武王伐纣实际上是西岐与上天神仙所做的一次交换。武王登基建立政权等同于皇权天授,也就是人间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所指派,凡间的统治者也是天庭的代理人,从而使得地下的百姓对于上天神仙更为尊重与信奉,这一切便是从武王伐纣开始。女娲为何要杀纣王,实际上是蓄谋已久女娲要杀纣王实际上是因为纣王在她的神殿之上刻写诗词,

  • 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贵州教授的观点颠覆认知:存在,但在巴基斯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夏朝的贵州,为什么说夏朝在巴基斯坦,夏朝研究最新报道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证明夏朝存在的实物,中国的历史悠久,夏朝的建立也绝非是空穴来潮,因此王长城副教授认为夏朝真实存在过,但它存在于距离殷商地理位置较远的巴基斯坦,属于夜郎系民族在巴基斯坦旁遮普邦创建的哈拉帕文明,即天竺大鳛帝国。 王长城副教授说了这么一句话:“哈拉帕文明就像一个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