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只是请将领吃顿饭就收回兵权了吗?没那么简单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只是请将领吃顿饭就收回兵权了吗?没那么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400 更新时间:2024/1/2 6:57:42

北宋刚刚立国时,禁军势力十分大,这让禁军首领出身、后通过兵变称帝的赵匡胤倍感不安,深怕手下将领学他黄袍加身,再夺了赵家江山。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要想办法将禁军兵权收回到自己手里。于是赵匡胤特地举办了一场酒宴,宴请石守信等禁军将领。赵匡胤名义上是想邀请大家一块喝酒吃饭,拉拉家常,实际上是想趁此机会向诸位将领陈述利弊,让他们自愿放弃兵权。那么赵匡胤是如何在宴席上表现的呢?

话说宴席上老赵正和部下喝得正欢的时候,他突然叹起气来,将领们也都看热闹不嫌事大,问皇帝怎么了,老赵借坡下驴地说自己这个皇帝做得不安稳,甚至觉都睡不好,总感觉有人惦记着皇位。石守信这帮将领也不是傻子,听出了老赵的言外之意,纷纷向老赵表忠心。老赵也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说自己肯定相信你们,但是你们的手下未必会忠心于我,万一哪天你们的部下给你们披上黄袍,再演一出“陈桥兵变”怎么办。

老赵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表明了只要石守信这帮人还担任军队高职,那就是对皇位的威胁。如今要消除这个威胁,要么我老赵把你们杀了,要么就收回你们的兵权,你们回乡养老去。在这样的环境下,老赵是刀俎,石守信等将领是鱼肉,就算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今天喝了这杯酒也得把兵权交出去。次日,石守信等人就上表称自己有病,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随后又改革禁军制度,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共同统领禁军,选了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低的人担任禁军将领。此后禁军领兵权被拆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这么看“杯酒释兵权”好像并不难,老赵以一顿饭的代价三言两语就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简直是太划算了。但事实上“杯酒释兵权”远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赵收回兵权只用了一顿饭的功夫,可他准备这顿饭却是经历了多年的谋划准备。“杯酒释兵权”只是给这帮将领一个体面的退休理由,实际上当时这帮将领手中早就没有多少实权了,很难跟赵匡胤抗衡。

作为禁军首领出身的赵匡胤,登基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逐步掌控禁军,防止手下禁军首领像自己一样坐大。当时宋朝的禁军分侍卫亲军和殿前军两部分,归侍卫司和殿前司统辖,其中大部分将领都是赵匡胤称帝前在禁军中的心腹,也是这帮人在“陈桥兵变”中给赵匡胤披上了黄袍,因此开国后这帮人就成为了开国功臣,位高权重。解除开国功臣的兵权,赵匡胤肯定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徐徐图之,逐个击破。

那么谁会是那个先被处理的倒霉蛋呢,很不幸,不在义社十兄弟之列的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被赵匡胤最先盯上了,这也怪他们在“陈桥兵变”之初态度不明确,被老赵记仇了。这二人被赵匡胤贬到了地方,张光翰改任永清军节度使,赵彦徽改任建雄军节度使,离开了北宋朝堂。赵匡胤也因此掌握了侍卫司马步军的兵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匡胤故技重施,将平定李重进叛乱有功的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二人明升暗降,慕容延钊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韩令坤改任成德军节度使。慕容延钊“升迁”后赵匡胤顺利地拿到了殿前军的兵权,这可是北宋禁军中最强的军队。之后赵匡胤再也没有任命殿前都点检,而是将殿前军的兵权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老赵当初在后周就是担任的殿前都点检,这也算是回归了老本行了。

经过了两次的人事调整,赵匡胤几乎掌控了整个禁军,剩下的石守信等人根本就没有抗衡赵匡胤的实力。有了这样的实力赵匡胤才能在宴席上掌握绝对的控制权。当然,老赵做得也不错,至少他还顾及兄弟情义,没有跟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高怀德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撕破脸皮。大家把话说明了,兄弟们主动交出兵权,我老赵保你们一生荣华富贵,既解决问题,也不伤和气。

所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成功一是因为他自身就拥有绝对实力,二是因为老赵给的实在是太多了,兄弟们不好拒绝。世人只看到了赵匡胤三言两语“杯酒释兵权”,却没有看到他在背后做了多少的努力。

更多文章

  • 为何李世民反叛李渊能成功,朱棣儿子的反叛却不行?只因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能逼李渊让位朱棣为何不行,李世民当皇帝后是怎么对待李渊,朱棣和李世民谁的功绩最好

    朱高煦从小就性格凶悍,行为颇为轻浮。朱棣起兵时,朱高煦跟随其出征,并作为先锋,而世子朱高炽则留守北平。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多次面临危难的局面,都是在朱高煦的帮助之下,方能转危为安。朱棣也因此非常喜欢朱高煦,经常暗示朱高煦说世子朱高炽经常生病,以后会把皇位传给他。朱高煦也因此自负骄狂。朱棣登基继位之后

  • 赵匡胤的救命恩人,躲过了杯酒释兵权,没躲过谗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是如何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的功劳与过错

    要说起感恩这事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就是朱元璋,打仗时曾经有一个手下豁出性命救了他,他当上皇帝后为那个人的母亲安排好了以后的生活。但要是对待会威胁到自己的人,就不一样了。明朝著名商人沈万三和朱元璋识于微时,并且曾经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可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却对他处处提防,怕他财富过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其

  • 宋江为什么不是揭竿而起把皇帝拉下马,而是选择被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江是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才招安的,宋江为什么会被招安,宋江招安是九天玄女的旨意吗

    首先,《水浒传》中的英雄们并不愿意与朝廷作对。《水浒传》中有108位英雄不假,但是这108位英雄有多少真的愿意与朝廷做对?秦明?呼延灼?杨志?朱仝?还是林冲,武松,卢俊义?遍寻这些好汉,几乎没有一人愿意反抗朝廷的。他们之所义聚集梁山,不是他们愿意,而是不如此就不能够生存。当朝廷答应放过他们,给他们一

  • 为什么朱棣选择残疾长子为太子?为什么不选战功卓著的次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为什么朱棣选择残疾长子为太子,历史上朱棣死后传位给谁了,朱棣晚年真的要改立太子吗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拿下皇权后,天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初朱棣想把位子留给作战勇敢很像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熙的,但为什么后来还是选了身为残疾的朱高炽呢?朱棣喜欢朱高熙是因为他是能征惯战的勇将,在靖难之役中,战功卓著。不但如此,朱高熙还多次救过朱棣的性命,朱棣得救后非常感慨的说: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

  • 同样是削藩,为何汉景帝抗打,朱允炆却连叔叔都打不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自打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开始,为了奖励那些曾经跟随自己,对自己有功的人,或者自己的兄弟,按照功劳大小,亲疏远近,他把天下平分给了这些人,这些藩王,都管理着一定的土地,对于土地上的人口,经济,政治,军事,他们有独立的管理权限。从刘邦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既可以帮自己稳定天下,又可以获得各路藩王的支持,可是他却

  • 他本是岳飞手下的小兵,因为指挥一场精彩的海战,成为世界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岳飞真人照片,岳飞带兵打仗有多勇猛,岳飞手下的五大名将

    李宝,今山东菏泽人,出身不高,父辈是个普通的农民,但他胆子大,也有谋略,人送外号''泼李三''。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李宝为了保卫家园,召集了一些有志之士一起抗金。但这样一支没经过专业训练的军队自然不是金军的对手,很快就溃不成军。不甘心就此失败的李宝南下投至岳飞麾下,之后,李宝又跟着韩世忠一起

  • 南宋一直被金国压着打,岳飞却提出要直捣黄龙,真有可能实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此后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时,岳飞还曾对部下说,要“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誓要将北伐进行到底。按照他当年的战略构想:从襄阳六郡出兵,由南向北,逐次推进,收复开封,然后渡河收复河北失地,最后便可直捣黄龙。当然,这种构想最终是没能成为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宋高宗、秦桧的阻挠,岳飞的梦想有可能实现吗?

  • 为了防止朱棣造反,朱元璋临终之前留了一手,可惜建文帝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对朱棣的四个字评价,朱棣见建文视频完整版,朱棣谋反其它藩王为何不帮助建文

    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虽然天生仁慈,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是懦弱。更为重要的是,朱标早亡。于是,朱元璋把心思放在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身上。对于朱允炆来说,他像极了他的父亲。因此,朱元璋不得不考虑自己百年以后的事情。因此,在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有计划的去除掉开国功臣。毫无疑问,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

  • 他是朱棣夺位第一功臣,为何朝中位极人臣,朝外却众叛亲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燕王尚未起兵之际,对于燕王一系来说,战局其实并不明朗。朱允炆乃朱元璋亲设的正统皇帝,其父朱标仁德明远,深得民心,即便在诸王之中亦是心服。朱允炆虽由孙而承帝位,但却名正言顺,大明上下皆是其后盾。此外,王师之军远超燕王派系兵力之总和,更有名将耿炳文,及无坚不摧的沐家军。若不能速决,则必死无疑。不过

  • 姚广孝一生充满传奇,辅佐朱棣成就霸业,被后世称黑衣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姚广孝与朱棣的关系,历史上朱棣和姚广孝的关系,朱棣死后姚广孝去哪了

    第一:人物生平,早期的发迹史,如何跟随燕王1:姚广孝个人的人物生平,成长经历根据史书记载,姚广孝是长洲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家族原本世世代代都是行医。至正八年,年仅14岁的姚广孝剃发出家,法名也叫道衍。后面跟随席应真学习阴阳之术,颇有成就。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在洪武八年,朱元璋让所有精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