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被人称作“大成至圣先师”,弟子多达三千。
他是一位博学者,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这样一位圣人,却在一次旅途中,拜了一位7岁孩童为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var1]
神童降生
一些具有大智慧的孩童,被人们称作为神童,他们年龄虽然小,脑中知识却很丰富,有些甚至是成年人都比他们不如。
春秋时期的莒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日照,就有一位神童,他的名字叫做项橐。
项橐的家是在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名叫袁家庄村,在村子的后头,有一户项氏人家,妻子为魏氏。
项橐的父母与世无争,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var1]
项橐的出生,具有传奇色彩。
据说,项橐的母亲魏氏,在怀孕时没有老老实实在家中休息,什么砍柴、采药之类的,魏氏照做不误。
这年的阴历四月初八日,魏氏如同往常一样,与邻居姑嫂二人前去上山砍柴采药。
期间,魏氏腹痛难忍,隐隐有下坠之感,很快,就生出了一名男婴。
另外两名妇女见状连忙跑了过来,刚想将男婴抱起时却发现,脐带还没有剪断。
[var1]
于是,她们就用随身砍柴所带的斧子,想要用斧子将脐带给割断。
结果不管她们怎么割,都不能割断脐带。
这时,魏氏突然想起,经常被茅草叶子划破手指,于是就将其找来切割脐带,之后果然奏效。
就这样,一人抱着男婴,一人搀扶着魏氏,往家中走去。
还没有到家,项橐的父亲就迎接而来,接过孩子之后,看他长的天格方圆,地格饱满,脱口而出说,像个小橐(口袋)就叫他橐吧!魏氏同意,因姓项,以后大名就叫项橐。
[var1]
孔子相师
孔子乘坐马车周游途中,路过一处地方,马车停顿了下来。
还未等孔子询问,车夫便开口说道,前方有一名孩童正在路上拿着树枝在画画。
孔子掀开车帘看了一眼,这孩童约摸六七岁,此时正在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座城池。
孔子询问孩童:“你看到马车来临,为何不躲开呢?”
那孩童有些诧异地回道:“都说孔老先生学识通达,今日一见却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明,向来都是马车躲避城池,哪有城池躲避马车的呢?”
闻言,孔子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自行走下马车,准备从一旁绕道而行。
[var1]
看到孔子绕过城池而走,孩童顿时气恼道:“放着城门不走,这是何道理?”
孔子见孩童虽然顽皮,但却聪明伶俐,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得知他名叫项橐。
“我是看你画得太好了,不忍踩坏了它。”孔子微笑解释。
项橐却说:“城池就是要有人走的,你不从城池经过,那要它何用?”
孔子又问:“你这城门这么小,我要如何才能过去呢?”
项橐一拍脑门,这才明白,于是用手虚空画出一扇大门,还作了一个请的手势。
[var1]
孔子见项橐聪慧至此,就对其起了兴趣,没有再急着赶路,而是与项橐交谈了起来,并且询问了项橐很多问题。
一路上,对于孔子的各种问题,项橐总能给出,让孔子出乎意料之外的回答,项橐的才智过人,令孔子暗自佩服。
后来,孔子觉得这孩童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