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兵痞”?顾名思义,兵和痞子的结合,唐朝初年,当兵本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而且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当兵就变了味,军队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军队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中晚唐的兵痞,到底都有什么表现呢?
唐军骑兵
第一、以下犯上,造反成了常态,甚至出现了节度使被驱逐或杀害的恶劣事件。一说起节度使,很多人都想起了藩镇割据,不错,这确实是唐朝致命的痼疾,最终,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还是死在这个绝症上。表面上看,藩镇割据是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命令,事实上,也不是所有节度使的日子都好过, 因为兵痞这个群体太过于庞大,且形成了利益集团,一般人真的难以统治。对于此事,《旧唐书》是这么描述的:
玄佐性豪侈,轻财重义,厚赏军事,故百姓益困。是以汴之卒,始于李忠臣,讫于玄佐,而日益骄恣,多逐杀将帅,以利剽劫。
这里面所说的“玄佐”就是刘玄佐,说是他这个人轻财重义,经常对手下的部队予以厚赏,所以,辖区内的百姓非常困顿。这些兵,从李忠臣开始,到刘玄佐,好日子过久了,慢慢就变得骄纵起来, 竟然多次驱逐甚至杀害将帅,并经常烧杀劫掠。从这段描述里,可以窥见,唐朝当时的军纪败坏程度已经触目惊心。
骄兵悍将
第二、匪气过重,掠夺百姓财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个现象,其实在安史之乱期间就很严重了。由于朝廷平叛力量不足,临时拉来了不少队伍,构成非常复杂,一些人本身就是市井无赖,进入军队后,手握利刃,肯定更加疯狂。而中晚唐,这种事情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更加严重。
比如说,上元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760年,刘展举兵叛乱,淮南节度使邓景山,由于自身的力量不足,于是请求朝廷派出援军。于是,平卢节度副使田神功带着大军就奔往扬州。原本,大家翘首以盼,等着朝廷来收拾叛军,谁知大军进入扬州城就失去了控制,这些兵痞见到扬州的花花世界,馋虫一下子被勾引出来了,开始大肆劫掠,很多百姓和富商都被洗劫一空。 令人震惊的是,仅仅死于这场兵灾的波斯商人就达数千人,可见抢劫规模之大。
激烈攻城战
再比如,广德二年,郭晞在邠州也干过一件过分的事。手下士兵到处烧杀,他不但不予以制止,甚至还体现出了纵容的态度。不难想象,当地的百姓遭到了何等的苦难。幸亏,段秀实仗义执言,及时劝阻了郭晞。他说:“副元帅是功勋是非常大的,一定要有始有终,今天副元帅竟然纵容士兵行凶,这其中的罪责,你要担起来的,到时候,对老郭家的名声损坏也是非常大的。”郭晞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才及时制止了这场灾难。你没猜错,这位郭晞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之子。
第三,忠君思想淡薄,为了利益,连君主也不放在眼里。儒家文化里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忠君爱国,教育大家要忠于自己的主公。可是,中唐之后,唐朝军队的忠君思想教育显然不合格,很多士兵,只要自身的利益被侵犯,立即就刀兵相向,根本不管你是谁。
这一点, 最典型的事情就属“奉天之难”了。李希烈叛乱,战斗力爆表,朝廷派去的哥舒曜、李勉、刘德信等人均不是对手,经过激烈厮杀,朝廷最终退守汝州,叛乱没有被平息。
军队是一把双刃剑
无奈之下,唐德宗就只有从其他地方再调集军力,壮大朝廷自身的实力,然后再战 。于是,泾原北庭四镇的士兵就接到了命令,准备开往前线,与李希烈作战。估计唐德宗做梦也没想到,这些本来是用来平叛的将士,竟然差点要了自己的亲命。士兵们在长安外围驻扎,路途劳顿,期待朝廷能有比较丰厚的赏赐。谁知道,朝廷的赏赐很有限,一下子,大家就炸了锅,立即操刀造反。 由于事发突然,唐德宗不得不逃离长安,一路跑到了奉天那座小县城里。
这个事,估计成了唐德宗一辈子的阴影,因为,这帮叛兵并未善罢甘休,而是一路追到了奉天,将皇帝团团包围于这座小城中,长达数月,城内连耗子都吃光了,九五之尊,竟受此类大辱,何其难忘。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军队当时的忠君思想到底有多么的淡漠,仅仅是因为赏赐不多,就可以革皇帝老子的命。
那么,作为国家安全屏障,军队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的事情呢?这里面到底都有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呢?咱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分析。
府兵制瓦解,募兵弊端丛生
关于府兵制,咱就不展开说了,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兵民合一。府兵们有自己的产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平时农闲时就练兵,农忙时就务农,当国家有战事就随军队出征,很多物资都由自己解决。不难发现,给国家省下了不少的开支,因此,唐朝初年的时候,府兵制还是发挥了巨大威力的。
可是,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存在的根基慢慢被啃噬,很多府兵破产,开始大量逃亡。但是,国家不可没有兵用啊,于是乎,募兵制就登场了。也就是说,当兵成了一种职业,你来当兵,国家给你发工资。当然,一种制度的产生,肯定有其合理之处,不能说募兵制后来带来了藩镇割据,就把它全盘否定。
府兵作战(示意图)
事实上,募兵制还是有很大优点的,比如,当兵成了职业,这些募兵也就是职业军人,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提升军事技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而且,被招募来的士兵,多数都是破产农民和无业市井,这些人来了军队,社会治安自然也就好了不少,也使国家更加稳定了。
可是,朝廷大概忽略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士兵们长期扎堆,会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军队的统帅,国家是频繁调动的,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拥兵自重,但是,士兵们却没有被调动, 大家长期在一个锅里吃饭,再加上同乡、朋友云集,大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铁板,统帅能力要是比较强,还能镇住,可要是能力有限,有可能就被架空。没了管束,军纪不败坏才怪。
安史之乱留下的病根,劫掠成了习惯
战争本身就是残忍的,无论是对敌还是对己,都一样。为了能够激励斗志,增强军队的狼性,很多将帅都会将战胜之后的抢劫作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事实证明,这一招是管用的。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期间,为了能够尽快平息这场大乱,朝廷向回纥借兵,并在平叛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回纥凭什么会给你帮忙?这是一些见不得人的历史,实际上,朝廷就是允许回纥劫掠财物,他们才愿意提着脑袋来冲锋陷阵。 而这些激励手段,对于汉军士兵来说,也是十分管用的。安庆绪败走洛阳后,回纥先进城,进行了一轮烧杀抢掠,把财物几乎劫掠一空。洛阳人民本来觉得,事情应该就这样过去了,谁知,官军又来了一轮,那个惨状,难以形容。
这种激励手段,确实给朝廷的胜利带来了帮助,但弊端也很明显,大家劫掠惯了,一时还真的难以刹住车,甚至成了一种上瘾的狂欢,被延续了下来。
朝廷一碗水端不平,平叛有功的将士很多得不到重用
前面说的泾原兵变,也就是奉天之难,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当然有士兵本身的素质因素,但朝廷的政策也确实有点过分。
奉天之难示意图
正如前面所说,泾原兵其实也都是募兵,大家是靠拎着脑袋换饭吃的。有一些士兵,全家上下几口,全部都指望着朝廷发给他们的那点军饷度日,所以,既然要出征,自然也就想着朝廷能多给点赏赐,给自己家人也改善改善生活。可是,朝廷带来的却只是一些粗粮烂布,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虽然朝廷当时财力拮据,可部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待遇差距,这种一碗水端不平的做法,无疑给了士兵们烧杀劫掠的理由。对于泾原兵,《旧唐书》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安禄山乱,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李嗣业)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
不难理解,泾原兵也并不是天生长有反骨,至少在平叛期间还是比较忠诚的,而且军纪也比较好。那么,为什么偏偏国家相对太平了,反而变成了流氓集散地?很明显,是朝廷对他们的不公待遇造成的,常常过度使用,而不知安抚,造成了军纪日益败坏。
宦官监军,难以服众
实际上,宦官参与军务,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初露端倪,最主要的始作俑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诚然,宦官当中也有人才,可宦官插手军务,总体上是一大败笔,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
第一、宦官地位尴尬,很难受到主流士大夫的尊重,甚至受到普通人的蔑视。别看有些宦官可以权倾天下,作威作福,实际上,很多人从内心里还是瞧不起他们。将领们瞧不起,士大夫瞧不起,很多大头兵也瞧不起。于是,宦官统军就造成了军纪涣散。
宦官
第二、宦官本身素质偏低,自己都不干净,更难以做到赏罚分明。宦官是干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杂役,宫里面的低端劳动力。由于后宫都是女人,为了防止给皇帝戴绿帽子,于是就找来一帮男人,将其关键器官卸掉,进宫去干活。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青年,当然不会考虑把自己阉了,进宫去受罪。所以,一般都是一些市井无赖,投机取巧,前去充当宦官。这些人的素质,你能指望他们好到哪里去。一旦监军,当然不会考虑什么狗屁军队战斗力和纪律,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
第三,宦官以权谋私,竟然让禁军为其经商谋利,加重了军队的腐化。宦官一旦得势,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谋私利,他们也不懂什么圣贤书。于是,禁军很多士兵就被撒出去做生意,然后给宦官分红行贿,一时间,军队简直成了买卖兴旺之地,实在是笑谈。严重到什么程度?《资治通鉴》是这么说的:
段秀实上言: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不听,至是,上召禁兵,竟无一人至者。
也就是说,段秀实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向皇帝建议,赶紧整治禁军,这些人天天贪污腐败,甚至不来上班,万一有事,就完了。可是,皇帝不听,于是召集禁军,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从这里可以窥见,当时唐朝的禁军纪律已经恶化到了什么程度,这都与宦官领兵有脱不开的干系。
影视剧中的李隆基晚年形象
从表面上看,中晚唐以来,士卒的兵痞化,好像与社会风气有很大的联系,但事实上,却是很多体制弊端的综合显现。这些弊端,不但对唐王朝的寿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还给了历朝历代很深刻的教训,包括现在,其实这些军制的设置,也很有借鉴和警醒作用。
当然,军纪败坏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综合性的,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上面的这些原因肯定只是九牛一毛,而且由于本人的才学有限,也不一定客观,全都是个人的粗知浅见,难登大雅之堂,还请方家多多指正。
喜欢考古,喜欢历史,欢迎关注猫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