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兵匪不分,社稷之患,聊一聊唐朝中期以后军纪败坏的现象及其原因

兵匪不分,社稷之患,聊一聊唐朝中期以后军纪败坏的现象及其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98 更新时间:2024/2/4 18:13:29

什么是“兵痞”?顾名思义,兵和痞子的结合,唐朝初年,当兵本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而且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而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当兵就变了味,军队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军队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中晚唐的兵痞,到底都有什么表现呢?

唐军骑兵

第一、以下犯上,造反成了常态,甚至出现了节度使被驱逐或杀害的恶劣事件。一说起节度使,很多人都想起了藩镇割据,不错,这确实是唐朝致命的痼疾,最终,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还是死在这个绝症上。表面上看,藩镇割据是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的命令,事实上,也不是所有节度使的日子都好过, 因为兵痞这个群体太过于庞大,且形成了利益集团,一般人真的难以统治。对于此事,《旧唐书》是这么描述的:

玄佐性豪侈,轻财重义,厚赏军事,故百姓益困。是以汴之卒,始于李忠臣,讫于玄佐,而日益骄恣,多逐杀将帅,以利剽劫。

这里面所说的“玄佐”就是刘玄佐,说是他这个人轻财重义,经常对手下的部队予以厚赏,所以,辖区内的百姓非常困顿。这些兵,从李忠臣开始,到刘玄佐,好日子过久了,慢慢就变得骄纵起来, 竟然多次驱逐甚至杀害将帅,并经常烧杀劫掠。从这段描述里,可以窥见,唐朝当时的军纪败坏程度已经触目惊心。

骄兵悍将

第二、匪气过重,掠夺百姓财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个现象,其实在安史之乱期间就很严重了。由于朝廷平叛力量不足,临时拉来了不少队伍,构成非常复杂,一些人本身就是市井无赖,进入军队后,手握利刃,肯定更加疯狂。而中晚唐,这种事情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更加严重。

比如说,上元元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760年,刘展举兵叛乱,淮南节度使邓景山,由于自身的力量不足,于是请求朝廷派出援军。于是,平卢节度副使田神功带着大军就奔往扬州。原本,大家翘首以盼,等着朝廷来收拾叛军,谁知大军进入扬州城就失去了控制,这些兵痞见到扬州的花花世界,馋虫一下子被勾引出来了,开始大肆劫掠,很多百姓和富商都被洗劫一空。 令人震惊的是,仅仅死于这场兵灾的波斯商人就达数千人,可见抢劫规模之大。

激烈攻城战

再比如,广德二年,郭晞在邠州也干过一件过分的事。手下士兵到处烧杀,他不但不予以制止,甚至还体现出了纵容的态度。不难想象,当地的百姓遭到了何等的苦难。幸亏,段秀实仗义执言,及时劝阻了郭晞。他说:“副元帅是功勋是非常大的,一定要有始有终,今天副元帅竟然纵容士兵行凶,这其中的罪责,你要担起来的,到时候,对老郭家的名声损坏也是非常大的。”郭晞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才及时制止了这场灾难。你没猜错,这位郭晞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之子。

第三,忠君思想淡薄,为了利益,连君主也不放在眼里。儒家文化里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忠君爱国,教育大家要忠于自己的主公。可是,中唐之后,唐朝军队的忠君思想教育显然不合格,很多士兵,只要自身的利益被侵犯,立即就刀兵相向,根本不管你是谁。

这一点, 最典型的事情就属“奉天之难”了。李希烈叛乱,战斗力爆表,朝廷派去的哥舒曜、李勉刘德信等人均不是对手,经过激烈厮杀,朝廷最终退守汝州,叛乱没有被平息。

军队是一把双刃剑

无奈之下,唐德宗就只有从其他地方再调集军力,壮大朝廷自身的实力,然后再战 。于是,泾原北庭四镇的士兵就接到了命令,准备开往前线,与李希烈作战。估计唐德宗做梦也没想到,这些本来是用来平叛的将士,竟然差点要了自己的亲命。士兵们在长安外围驻扎,路途劳顿,期待朝廷能有比较丰厚的赏赐。谁知道,朝廷的赏赐很有限,一下子,大家就炸了锅,立即操刀造反。 由于事发突然,唐德宗不得不逃离长安,一路跑到了奉天那座小县城里。

这个事,估计成了唐德宗一辈子的阴影,因为,这帮叛兵并未善罢甘休,而是一路追到了奉天,将皇帝团团包围于这座小城中,长达数月,城内连耗子都吃光了,九五之尊,竟受此类大辱,何其难忘。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军队当时的忠君思想到底有多么的淡漠,仅仅是因为赏赐不多,就可以革皇帝老子的命。

那么,作为国家安全屏障,军队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的事情呢?这里面到底都有什么样的深层次原因呢?咱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分析。

府兵制瓦解,募兵弊端丛生

关于府兵制,咱就不展开说了,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兵民合一。府兵们有自己的产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平时农闲时就练兵,农忙时就务农,当国家有战事就随军队出征,很多物资都由自己解决。不难发现,给国家省下了不少的开支,因此,唐朝初年的时候,府兵制还是发挥了巨大威力的。

可是,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存在的根基慢慢被啃噬,很多府兵破产,开始大量逃亡。但是,国家不可没有兵用啊,于是乎,募兵制就登场了。也就是说,当兵成了一种职业,你来当兵,国家给你发工资。当然,一种制度的产生,肯定有其合理之处,不能说募兵制后来带来了藩镇割据,就把它全盘否定。

府兵作战(示意图)

事实上,募兵制还是有很大优点的,比如,当兵成了职业,这些募兵也就是职业军人,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提升军事技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而且,被招募来的士兵,多数都是破产农民和无业市井,这些人来了军队,社会治安自然也就好了不少,也使国家更加稳定了。

可是,朝廷大概忽略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士兵们长期扎堆,会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军队的统帅,国家是频繁调动的,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拥兵自重,但是,士兵们却没有被调动, 大家长期在一个锅里吃饭,再加上同乡、朋友云集,大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铁板,统帅能力要是比较强,还能镇住,可要是能力有限,有可能就被架空。没了管束,军纪不败坏才怪。

安史之乱留下的病根,劫掠成了习惯

战争本身就是残忍的,无论是对敌还是对己,都一样。为了能够激励斗志,增强军队的狼性,很多将帅都会将战胜之后的抢劫作为有效的激励手段。事实证明,这一招是管用的。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期间,为了能够尽快平息这场大乱,朝廷向回纥借兵,并在平叛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回纥凭什么会给你帮忙?这是一些见不得人的历史,实际上,朝廷就是允许回纥劫掠财物,他们才愿意提着脑袋来冲锋陷阵。 而这些激励手段,对于汉军士兵来说,也是十分管用的。安庆绪败走洛阳后,回纥先进城,进行了一轮烧杀抢掠,把财物几乎劫掠一空。洛阳人民本来觉得,事情应该就这样过去了,谁知,官军又来了一轮,那个惨状,难以形容。

这种激励手段,确实给朝廷的胜利带来了帮助,但弊端也很明显,大家劫掠惯了,一时还真的难以刹住车,甚至成了一种上瘾的狂欢,被延续了下来。

朝廷一碗水端不平,平叛有功的将士很多得不到重用

前面说的泾原兵变,也就是奉天之难,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当然有士兵本身的素质因素,但朝廷的政策也确实有点过分。

奉天之难示意图

正如前面所说,泾原兵其实也都是募兵,大家是靠拎着脑袋换饭吃的。有一些士兵,全家上下几口,全部都指望着朝廷发给他们的那点军饷度日,所以,既然要出征,自然也就想着朝廷能多给点赏赐,给自己家人也改善改善生活。可是,朝廷带来的却只是一些粗粮烂布,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虽然朝廷当时财力拮据,可部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待遇差距,这种一碗水端不平的做法,无疑给了士兵们烧杀劫掠的理由。对于泾原兵,《旧唐书》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安禄山乱,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李嗣业)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

不难理解,泾原兵也并不是天生长有反骨,至少在平叛期间还是比较忠诚的,而且军纪也比较好。那么,为什么偏偏国家相对太平了,反而变成了流氓集散地?很明显,是朝廷对他们的不公待遇造成的,常常过度使用,而不知安抚,造成了军纪日益败坏。

宦官监军,难以服众

实际上,宦官参与军务,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初露端倪,最主要的始作俑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诚然,宦官当中也有人才,可宦官插手军务,总体上是一大败笔,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

第一、宦官地位尴尬,很难受到主流士大夫的尊重,甚至受到普通人的蔑视。别看有些宦官可以权倾天下,作威作福,实际上,很多人从内心里还是瞧不起他们。将领们瞧不起,士大夫瞧不起,很多大头兵也瞧不起。于是,宦官统军就造成了军纪涣散。

宦官

第二、宦官本身素质偏低,自己都不干净,更难以做到赏罚分明。宦官是干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杂役,宫里面的低端劳动力。由于后宫都是女人,为了防止给皇帝戴绿帽子,于是就找来一帮男人,将其关键器官卸掉,进宫去干活。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青年,当然不会考虑把自己阉了,进宫去受罪。所以,一般都是一些市井无赖,投机取巧,前去充当宦官。这些人的素质,你能指望他们好到哪里去。一旦监军,当然不会考虑什么狗屁军队战斗力和纪律,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行。

第三,宦官以权谋私,竟然让禁军为其经商谋利,加重了军队的腐化。宦官一旦得势,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谋私利,他们也不懂什么圣贤书。于是,禁军很多士兵就被撒出去做生意,然后给宦官分红行贿,一时间,军队简直成了买卖兴旺之地,实在是笑谈。严重到什么程度?《资治通鉴》是这么说的:

段秀实上言: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不听,至是,上召禁兵,竟无一人至者。

也就是说,段秀实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向皇帝建议,赶紧整治禁军,这些人天天贪污腐败,甚至不来上班,万一有事,就完了。可是,皇帝不听,于是召集禁军,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从这里可以窥见,当时唐朝的禁军纪律已经恶化到了什么程度,这都与宦官领兵有脱不开的干系。

影视剧中的李隆基晚年形象

从表面上看,中晚唐以来,士卒的兵痞化,好像与社会风气有很大的联系,但事实上,却是很多体制弊端的综合显现。这些弊端,不但对唐王朝的寿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还给了历朝历代很深刻的教训,包括现在,其实这些军制的设置,也很有借鉴和警醒作用。

当然,军纪败坏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综合性的,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上面的这些原因肯定只是九牛一毛,而且由于本人的才学有限,也不一定客观,全都是个人的粗知浅见,难登大雅之堂,还请方家多多指正。

喜欢考古,喜欢历史,欢迎关注猫叔。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亚历山大如果没走错路,剑指东方,秦国能否抵挡住马其顿方阵?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亚历山大与秦国交战,亚历山大进攻秦国会怎样,亚历山大遇到秦国结果会怎样

    [var1]亚历山大当时的战术在西方比较先进,但绝对不是秦兵的对手,只有被吊打的份。亚历山大除了长矛方阵突进,主要靠战车和2000骑兵打侧面夹击,打乱对方阵型,后来被汉尼拔和西庇阿改进。这种战术很吃地形的,反而秦兵是各种地形都有作战经验,早就把西方战术淘汰了。古代的西方和东方的战略战术,不是一个级别

  • 乾隆说一上联,在场考生没人对出,一考生直接离开,结果高中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出上联一考生扭头就走,乾隆上联难度大吗,141岁乾隆皇帝的上联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因此这个王朝的一些事迹自然也就备受人们的关注了。尤其是清朝这个王朝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它是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并且这个王朝虽然在建立之时国际上资本主义就已经开始蓬勃的发展了,但是清朝还是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中,清朝还一度呈现出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

  • 为什么清朝妃嫔习惯戴手指套?不会弄伤自己吗?其实不光为了爱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皇后为什么要戴指甲套,清朝妃子戴指甲套的原因,清朝后宫妃子手指戴什么东西

    不过我们看多了清宫剧,就很容易总结出清朝妃嫔们穿着打扮的一些特点,比如都梳着经典的旗头,踩着花盆底,脖子上挂着白布条等等。不同的剧里,妃嫔们的打扮风格往往也不一样,比如更早一些的《还珠格格》里,妃嫔脑袋上就都顶着大花头。其实这个发型叫“大拉翅头”,是清末才流行的,出现在乾隆年间并不符合历史。而且我们

  • 雍正即位后,曾经和他争夺皇位的那些皇子,最后都是什么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九子夺嫡中最先出局的是大阿哥胤禔,大阿哥胤禔因用巫蛊之术陷害太子,被康熙皇帝圈禁,一直没有释放。康熙皇帝去世后,四阿哥胤禛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继位后,对于之前的同样参与夺嫡的兄弟,也是绝不手软,大部分的兄弟都被雍正皇帝所圈禁。那么,历史上这些圈禁皇子的地方在当时的条件是怎么样的?其

  • 清朝一位浙江籍科学家,曾因功获得康熙封赏,为何知道他的人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最有名科学家,浙江科学家有多厉害,清朝贡献最大的名人

    当时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视察他一直忧心的河务。当时负责总督河务的,是一个叫靳辅的人。康熙视察了一圈之后,感觉靳辅的工作开展得不错,而且还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这个靳辅事因为祖上的蒙荫才做的官,虽然他自己比较正干,一路从一个小小的基层笔帖式,做到了一方大员(安徽巡抚),但是

  • 康熙传位遗诏亮相,揭秘了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夺位全过程,康熙传位雍正遗诏解密,康熙是怎么样传位给雍正的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对于康熙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他算得上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比较有建树的皇帝之一,而大多数人对康熙的事迹,更熟悉的是他和乾隆皇帝一起打造的康乾盛世。但是,除此之外,康熙的皇权继承,也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虽然治国上康熙基本没什么过错,但是他的儿子们为了皇帝的位置可没少争斗。在此过程

  • 北宋私情命案:美妇惨死木桶,丈夫蒙冤,凶手姓名藏于谶语当中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北宋杀人案件纪实,明朝奇案妻子貌美丈夫被谋杀,古代杀妻案件大全

    话说,北宋仁宗年间,西川有位高士名叫费孝先,此人颇具道行,精通取人的年、月、日、时成卦而占卜吉凶的轨革之术。其精妙准确之处,达到令人咂舌的程度。时有商人王旻,经商来到成都,听闻费先生大名,便特地前去求卦问卜。费孝先极是礼貌地接待了王旻,为其占卜完毕,沉吟片刻,口颂几句谶语:“教往莫住,教洗莫洗,一石

  • 故宫地砖出现裂缝,却曝出了埋葬600年的秘密,朱棣果然是狠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打开故宫地砖发现朱棣心真狠,朱棣建故宫的石头是怎么运过去的,故宫地砖裂缝发现600年秘密

    巧妙的是,有一次,故宫地面上的一块砖出现了一条裂缝,深入研究后,竟然却曝出了埋葬600年的秘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明白事情真相后惊呼,故宫的建造者朱棣果然是狠人。故宫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且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它在1406年建设。于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皇后居住的

  • 梦华录:终于拍出了宋朝的美与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京梦华录中宋朝的生活,梦华录陈廉真实身份,梦华录哪年拍的

    铁齿铜牙纪晓岚前些年到现在,唐朝也一直很热门,许多电视剧不必一一点名了,电影有徐克的《狄仁杰》和陈凯歌的《妖猫传》,把唐朝的瑰丽繁盛展现得淋漓尽致。妖猫传但有关宋朝影视剧相比之下就特别少。一提起宋朝社会是什么样子,我脑海里浮现的都是小时候看过的《水浒传》、《寇老西儿》、《大宋提刑官》等剧,色调都比较

  • 《大宋宫词》:淑妃终得赵恒宠幸,成为牺牲最大的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大宋宫词赵恒怀疑过刘娥吗,大宋宫词中赵恒最爱谁,大宋宫词赵恒有几个子女

    淑妃,十六岁就进宫给皇帝做了老婆。可十多年过去了,却依然未得赵恒的宠幸,甚至连这个皇帝丈夫的面都没有见过。不是她不够漂亮,也不是她不够年轻貌美,只因赵恒把爱都给了刘娥。刘娥抢走了属于她的爱,却也间接成全了她。因为刘娥,淑妃终得赵恒宠幸,成为牺牲最大的女人。因为刘娥惹怒了赵恒,赵恒一怒之下去了淑妃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