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个人比张玉廷还要受雍正器重,在《雍正王朝》中却没有出现

这个人比张玉廷还要受雍正器重,在《雍正王朝》中却没有出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08 更新时间:2024/2/10 11:37:30

也难怪,《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对我们的影响太深远,以至于我们忽视了另外一位大臣的存在,雍正朝真正的第一宠臣,其名次排在张廷玉之前,他就是鄂尔泰

鄂尔泰(1680-1745年),满洲镶蓝旗人。20岁中举人后进入仕途。可以说,鄂尔泰其人在康熙朝的官场并不顺利,干了十几年才从一个侍卫升到了内务府员外郎,此后又停滞不前,因此他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绝对想不到后来能够出将入相。

胤禛还是皇子的时候,曾有事相托鄂尔泰。鄂尔泰拒绝了他,并说:“皇子是不能随便结交外臣的!”正是这件事让胤禛对鄂尔泰留下了极好的影响。雍正即位后,召见鄂尔泰,称赞他说:“你当员外郎时,敢于拒绝皇子的托付,可见你执法甚严。”雍正随即提拔他担任云南乡试的考官,不久又擢升为江苏布政使。

鄂尔泰的命运转折,离不开雍正帝的赏识。雍正三年(1725年),鄂尔泰升任广西巡抚,就在出任广西巡抚的途中,好运再一次降临,他再次被擢升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兼管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升官之快,如同坐直升机。

在云贵总督的任上,鄂尔泰坚持贯彻雍正帝的政治策略,云贵本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当时很多地方实行的仍然是土司制度。

这种土司制度极为落后,严重影响着地方经济、文化的进步,近百年来,清政府也曾有过治理行为,但没有实质进展。雍正即位之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鄂尔泰坚决实施改土归流的方针,实行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在西南地区取得显著业绩。

经过几年的治理,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被彻底解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加封鄂尔泰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因平定苗疆功大,鄂尔泰进世职一等精奇尼哈番,被授予世袭一等伯爵。

雍正十年,在平定蒙古准噶尔的叛乱中,鄂尔泰又得战功。雍正晚年,常召鄂尔泰入宫,有时让他住在宫内,数月不出,外人都不知何意。由此可见,雍正对鄂尔泰的信任的确超出一般人。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病逝,鄂尔泰以大学士身份与庄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等人被任命为顾命大臣。时值深夜,无马可乘,鄂尔泰情急之中找到一匹运煤的老马,匆匆赶往宫中。

鄂尔泰与张廷玉捧出雍正的御笔密诏,拥立皇子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为保证政局稳定,鄂尔泰在宫中一连待了七个昼夜才出来,雍正在生前,曾公布遗诏,说鄂尔泰忠心耿耿,有济世之才,死后可配享太庙。

乾隆即位后,任命鄂尔泰为总理事务大臣,晋一等精奇尼哈番。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鄂尔泰辞去总理事务,但又被委以军机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等职,乾隆四年(1739年),加封为太保。

乾隆七年(1742年),副都御史仲永檀奏告鄂尔泰长子鄂容安不法之事,经诸王大臣会审核实后,要求削去鄂尔泰官职,但未被乾隆批准。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因病提出辞职,乾隆帝任不许,并好言加以慰问、劝留,又加封他为太傅。

不久,鄂尔泰病逝。乾隆遵照雍正帝的遗诏,将鄂尔泰牌位配享太庙,祀于贤良祠,并赐谥号“文端”。

鄂尔泰生前死后,既有功名,也有憾事。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发现内阁大学士胡中藻的诗文集《坚磨生诗钞》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指责他将“浊”字加于国号之上,居心不良。

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生,鄂尔泰的侄子甘肃巡抚鄂昌曾与胡中藻有诗文往来唱和,都受到牵连。乾隆皇帝将此事追究下来,下令把鄂尔泰的牌位撤出贤良祠。

鄂尔泰才华出众,政绩卓著,深受雍正帝之宠信。如此,他即逐渐成为一群官吏之首。官吏当中,有其门生,其他皆为官场之拍捧者。张廷玉和鄂尔泰一样,深受恩宠,因此也有朝臣追随其左右。

这两人之间的党争在所难免,各自所持意见之分歧,在乾隆初年即有所表露。不过他们二人之间不管怎样,但最终都是为了大清皇上,可悲的是,这两位重臣在死后都受到了乾隆的谴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珅纪晓岚死对头,两人曾多次交锋,纪晓岚在朝堂之上谩骂了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和珅与纪晓岚,纪晓岚和刘墉哪个是和珅的死对头,纪晓岚对和珅的态度和评价

    可惜的是,面对官场斗争经验丰富的和珅,像纪晓岚这样聪明的饱学之士,也只是嘴上占了便宜,实际上吃了大亏,最终,也只能徒叹奈何。纪昀,字晓岚,谥文达,世称文达公,号称“无书不读,博览一世”,以文采名满天下,时人称“天下第一才子”。纪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与和珅配合完成了这部巨著。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 她19岁嫁给66岁乾隆,二人相差47岁,日夜侍寝却未生下儿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最疼爱的女人,历史上嫁给乾隆的女人,乾隆最疼爱的嫡公主嫁给了谁

    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算得上是高寿,普通人很少有能活到如此年纪的,即便是有一少部分人活到了60多岁,在古代那个物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可能已经病入膏肓,连吃穿都需要人照顾了。但乾隆皇帝却是一个意外,在乾隆四十一年时,66岁高龄的皇帝又举行了一次八旗选秀,相中了一位满族贵族19岁的美女,后来她就成了循贵妃

  • 若吴三桂没有因陈圆圆叛变,清军还能否入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是为了陈圆圆吗,吴三桂与陈圆圆相差多少岁,吴三桂与陈圆圆真实历史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随后便攻下了抚顺,之后八旗军在抚顺一番杀戮抢夺后,努尔哈赤反明正式宣告开始。之后的1628年,据明史记载,“山西,陕西大饥,府谷民王嘉胤倡乱,白水盗王贰等应之,众五六千人,为流寇之始”,王嘉胤之乱被视为明末农民起义的开始。也就是说在这10年之中,明朝的主要对手

  • 清朝寒山寺“灭门”案:全寺僧侣和香客140多人,一夜间全部殒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灭门惨案真实案例,寒山寺惨案,明清时期灭门惨案

    一、寒山寺惨案提到寒山寺,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为苏州著名的佛教寺院,寒山寺一直以来都得到当地官府的大力支持和百姓的爱戴。但谁会想到突然间有一天,寒山寺的140多个人全部在一夜之间死于非命。这件事情立刻就震动了当地的官府,官府立刻派遣巡捕来到寒山寺进行调查。发现所

  • 此人读书不多,却创作了1400首诗,是民国将领中写诗最多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民国十大诗人排名,民国最有名的二十首诗,民国将军写的诗

    冯玉祥是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他少时因家境贫寒,没上过几天学,十一岁时即跟父亲住在军营里,不过他爱好读书,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并且喜欢吟诗作画,他一生竟写了1400首诗,成为民国将领中写诗最多的人。自1915年孙中山倡导全民植树后,冯玉祥就开始热心植树造林。每当驻扎操练时,冯玉祥都亲自带

  • 他算是大清最牛刁民,刺杀皇帝只为死的有价值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叫陈德,河南泰县人。早年随父母投靠山东青州海防同知松年为奴,一直生活到30岁。父母和松年去世后,他在山东活不下去,就带着妻儿来到北京,找到在内务府正白旗当护军的外甥姜六格,经姜六格介绍,陈德一家先后到侍卫绷额布、兵部笔贴式庆臣、内务府笔贴式于兴、内务府包衣管领达常索家做仆役。这样混了几年,最后

  • 光绪去世后,慈禧不到24小时就去世了,这段时间慈禧在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慈禧光绪死亡时间,慈禧是在光绪死后什么时候去世的,慈禧与光绪死亡的关系

    光绪刚当皇帝时,他还是个小孩,朝政由慈禧把持,但慈禧是个很有权力欲的女人,即便是光绪长大了,有能力处理国事了,但她还是不愿意还政于光绪,将国家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国家权力都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绪还是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尽可能地管理大清,试图中兴大清。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大清惨败给了同为

  • 甘肃一件西周青铜,上面铭文引人深思,难怪姜子牙投靠周文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姜子牙与周文王,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铭文,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图片

    青铜器上的“吕姜”二字,表明是一位吕氏姜姓的夫人,因为西周时贵族妇女,常以氏加姓来称呼,为了避免同姓结婚,妇女称呼中必须显示其姓。我们熟知的姜子牙,属于姜姓吕氏,但在先秦文献中通常被称之为吕尚。因此,“吕姜作簋”是吕姜出嫁到灵台县的青铜器。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的“姜姓吕氏”,只有齐国与吕国,其中齐国

  • 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女子被称为吉祥的人,周朝姬姓后裔争相娶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朝灭亡后姬姓族人去哪了,姬姓与周朝的关系,现在的姬姓是正宗的吗

    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得罪了当时强国郑国,不得不与郑庄公互换人

  • 华夏上古姓氏演变隐藏意外历史线索:封建始于黄帝、夏朝赐姓外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夏朝姓氏对照表,上古的三大姓氏,上古四大姓氏的发展

    华夏族的姓氏文化至今保留着封建性质,显示这种传统极其强大。正如《左传》所概括的封建三要素“赐姓、胙土、命氏”。姓氏与封建在上古时代实际上是一回事,所以说得姓是一件大事,姓氏变迁更是历史政治变迁的活化石。赐姓就是原始封邦,说明华夏封建最早始于轩辕黄帝《史记·五帝本纪》和《国语》有一些记载提示了封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