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花20年让自己变强,然后扬眉吐气,秦国:逆袭的感觉原来是这样

花20年让自己变强,然后扬眉吐气,秦国:逆袭的感觉原来是这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046 更新时间:2024/2/19 18:46:48

然而在中场休息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秦国开“商鞅变法”,实力慢慢变强;而魏国则四面树敌,国力盛极而衰。

此消彼长之下,秦魏河西争霸战下半场的局面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秦魏河西争霸战第三阶段 秦国2:1魏国

1、商鞅的老领导---公叔痤

秦孝公的继位标志着秦国逆袭的乐章正式奏响。受到父亲秦献公的影响,年轻的秦孝公坚定地认为,只有变法革新,秦国才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和东方六国相抗衡。

幸运的是,秦孝公等到了那个让秦国逆天改命的男人。

上天曾经眷顾过魏国,给魏国送来了“魏文侯+李悝+吴起”这样的顶级配置。

但上天不会一直眷顾魏国,在错过了向西扩张的黄金窗口期之后,随着李悝的病故和吴起的离去,魏国“李悝变法”的红利渐渐耗尽,原本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锋芒也随之晦暗。

魏惠王时代,凭借着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积累的巨大势能,魏国依然能稳稳地坐在“第一强国”的宝座上,但其国力的巅峰早已不在。

而见证这一变化的人,叫做公叔痤。

还记得吗?他就是当年秦献公最后一战,俘虏的魏国重臣。(《

一个离家29年的男人归来,治愈了秦国的迷茫和焦虑,开始触底反弹

》)

由于早年在魏国留学,秦献公和公叔痤是老交情。所以这次被俘之后,公叔痤一点苦都没有吃,秦献公客客气气款待一番之后,就把他放回去了。

要说公叔痤这个人,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评价他。人心的复杂性,在他身上体现的很明显。

说他是好人吧,他曾经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设计陷害吴起,将他逼到楚国去。

说他是坏人吧,他又在率领魏武卒打了胜仗之后,谢绝魏惠王的赏赐,公开承认这是吴起的功劳。

当然,吴起对于魏国已经是过去式,谁是谁非不重要了。

但公叔痤麾下那位叫商鞅的年轻人,那可是魏国的未来式啊!公孙痤能不能把握得住呢?

[var1]

公叔痤力荐商鞅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重期间,向魏惠王极力举荐商鞅,魏惠王不听。公叔痤又建议,如果不重用商鞅,就应该尽快把他除掉,免得被别人所用,魏惠王又不听。

送走魏惠王,公叔痤把商鞅叫来,把刚才的事告诉他,并劝他赶紧逃离魏国。

公叔痤这个操作就把人整不会了,他如果一心为了魏国,那魏惠王不同意,可以自己动手嘛。如果是为了商鞅,那又何必对魏惠王说那些话呢?

你可以说公叔痤是先公后私,公私分明;也可以说他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各方面都不得罪。

不管是哪种情况,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公叔痤没有留住这位大才。而讽刺的是,商鞅料定魏惠王没有识人之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他这位小人物。

所以在公叔痤病故之后,商鞅非常从容地帮忙料理完后事,算是报了知遇之恩。随后,才施施然离开了魏国这座人才培训基地。

而商鞅这一走,就意味着魏国的未来式,已经由不得自己来做主了!

2、商鞅入秦,秦孝公开始强势反击

公元前四世纪的华夏大地,魏国依然冠绝群雄,威压四方。但深邃的苍穹之上,神秘高贵的紫微星已经悄悄西移,开始照耀亟待证明自我的关中大地。

随着那一位开明之主和那一位革新之臣的相逢,战国时代也迎来了继“魏文侯+李悝”之后,另一对影响力更大的黄金CP-----“秦孝公+商鞅”。

[var1]

黄金CP:秦孝公+商鞅

由于本文讲的是秦魏河西争霸,因此“商鞅变法”的干货我们放在下一篇讲。

这里只说一条:变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356年开始,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350年开始。而秦孝公的河西攻势,也对应着这两个阶段。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大打出手,魏惠王将主力调往东边进攻赵国邯郸。秦孝公抓住魏国在河西力量薄弱的机会,调集重兵进攻。

在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消灭7000余人,并且攻克了少梁城。

转过年来,魏国在东线吃了大亏。原本魏军已经将邯郸包围,没想到齐国突然出手。这就是经典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成为魏武卒创立以来最惨痛的一场败仗。

秦孝公一看机会又来了,故技重施。公元前352年,他派商鞅担任主帅,东渡黄河,将魏国的安邑拿下了。紧接着第二年又拿下了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

这下子秦国登上了战国热搜榜!

因为安邑可不是一般的城池,那可是魏国的旧都。

秦国居然把魏国的旧都给攻下来了,让各国大跌眼镜:秦国已经厉害到这个地步了吗?

其实这几次战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与其说是秦国的表现多么精彩,倒不如说是魏国开始自吞苦果了。由于没有抓住历史的窗口期打破战略困局,魏国不可避免地坠入四面受敌的痛苦局面。

齐国和秦国,一东一西,一边一记重拳,就能让魏国首尾不能相顾。

[var1]

魏国东西两线连续遭受重创

不过这时候秦国刚出新手村,内功还没有大成,要和魏国这样的老牌强国一对一单挑,显然还差点意思。

而魏国在丢了安邑之后,魏惠王明显是急眼了,咬牙发狠在襄陵之战击退齐、宋、卫联军。接着迅速与周边国家议和,将魏武卒主力抽调回来,气势汹汹地来找秦孝公算账。

公元前351年,魏国不惜代价夺回了安邑,并且把固阳包围了。

这时候秦国和魏国其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秦孝公发现自己还不够强,魏惠王也不想和秦国这个愣头青在那耗着。

于是,公元前350年,秦魏两家握手言和,秦国将之前夺取的城池都还给魏国。之后秦孝公正式迁都咸阳,开启“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继续埋头苦练内功。

[var1]

秦魏休战 秦孝公迁都咸阳

3、逢泽之会,魏惠王任性称王

虽然两家暂时罢兵,但魏惠王也不傻,他当然看得出来秦国已经成为了魏国的心腹之患。从当年的稳稳压制,到现在居然有点把握不住,这其中滋味魏国应该是感受最深的。

几年之后,魏惠王召集一批小弟会盟,准备联合攻打秦国。

这波人里面,名字耳熟的有宋国、鲁国、卫国等,其他的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把他们当做工具人就行。一共12个国家,由于都处于泗水流域,因此被称为“泗上十二诸侯”。

秦孝公这边听到消息,不敢怠慢,迅速做好防御部署。商鞅建议:魏国想当老大,就让他当去。我们先认个怂,尊他为大哥,只要他不来攻打我们就行。

秦国的君主通常有一个优点,就是不会为了面子死撑。秦孝公对认怂这件事,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他随即派遣商鞅出使魏国。

商鞅见了魏惠王一顿忽悠:魏国拉着12个小国结盟,显示不出您的威风啊。您要想办法搞定燕国、赵国、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那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秦国不才,愿意跟着你们魏国混。

商鞅又建议:魏国这么强大,您可以先称王,然后名正言顺地征讨其他国家。

魏惠王听后大喜,不再继续找秦国的麻烦。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正式称王,将自己宫殿、车驾、仪仗什么的都弄成和周天子一样。并且召集自己的小弟们在逢泽(今河南省开封)会盟,公开宣布自己霸主的身份,史称“逢泽之会”。

所以哈,我们之前用魏惠王这个称呼这么久,其实直到前344年,他才正式称王。

[var1]

魏惠王称王

这次称王可以认为是魏惠王名义上的人生巅峰。

可称王一时爽,一直称王却不一定一直爽。

魏惠王的行为相当于开了“群体嘲讽”,很快他就要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代价了。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被孔夫子称为“礼乐崩坏”,但各大国之间的角力,还是形成了一些默契和制衡,因此有些规矩是不能破的。

就比如这个称号,“王”这个称呼是周天子的专属头衔,再不当回事,你也不能在自己的名片上印这个职位。

诸侯之间,弱一点的国君称“候”,例如魏文侯、赵肃侯等;强一点的就称“公”,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等。“公”、“候”这些你名片上随便印,可就是不能用“王”这个字。

所以魏惠王这么一弄,就坏了规矩了,周边的国家纷纷表示不爽。

赵、韩不爽:之前咱们哥仨儿一个锅里吃饭,现在你出息了,要我们喊你魏总?

齐、楚也不爽:你魏国才出道多少年,就自己给自己升职加薪,问过我们的意见没?

魏国:楚国你走开!你忒么春秋时期就称王了,还有脸说我?

事情的结果就是,魏惠王几乎把所有大国都得罪了,大家伙儿私下建群,商量着要魏国好看!

机会很快就来了,战国七雄中的老幺韩国对魏惠王称王一事非常不爽,直接开怼,与魏国刚正面。

魏惠王一看,不服?老规矩,打到服为止!

魏武卒再次出动,将韩国给围了。

那边齐国一看,不能让魏国这么嚣张,立刻出兵援助。任命的军师,依然是当年的孙膑。

同样的人,当然就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孙膑将前几年“围魏救赵”的方法又来了一遍,魏军照样中计,连结果都是一模一样。

马陵之战,成为了魏国霸业的终点。纵横天下的魏武卒遭遇重创,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吴起时期的巅峰战力。而主将庞涓对得起魏惠王的知遇之恩,马革裹尸,保住了一代名将最后的尊严。

[var1]

马陵之战 魏武卒几乎烟消云散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会觉得魏惠王就是个傻冒。商鞅忽悠你的话能信?几句迷魂汤一喝,就傻乎乎地跑去称王,给秦国当MT?

其实魏惠王能稳居王座五十年,自然不可能这么傻。魏国霸业的终结,真正的原因是魏国思维的落后。

魏惠王做的这些事,其实依然是春秋的那一套玩法-----称霸。谁不服,我揍谁!只要服个软,叫一声大哥,我就饶了你。所有人都称我为大哥,那我就是霸主!

所以魏惠王其实是按照这么个逻辑在做事,然而从魏文侯、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已经三代了,战国都快要进入中期了。

到了这个时候,魏国还在按照春秋的规则在玩战国的游戏,那能赢吗?

4、秦国收河西,商鞅封君

镜头切回来,秦孝公得到魏武卒团灭的消息,兴奋得浑身发抖。

这个时候不向魏国放“背刺”,更待何时?商鞅也提出建议:秦国和魏国一山不容二虎,一定要分出胜负才行。

《史记·商君列传》:其明年,齐败魏兵于马陵,虏其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公元前341年,秦孝公还是派出商鞅,东渡黄河进攻河东,而魏惠王派出公子卬进行防御。

商鞅之前在魏国上班的时候,与公子卬也认识。于是写信给他说:我和你都是老交情了,与其兵戈相向,不如约出来喝杯酒,双方定个盟约,各自撤兵,岂不美哉?

公子卬接到信,欣然前往,结果被商鞅扣住了。失去主帅的魏军阵脚大乱,被秦军打得溃不成军。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公子卬就是智商欠费,才会做出这种千里送人头的傻事。

这其实依然是春秋时期“君子之战”风格的延续,双方主将彬彬有礼,把酒言欢的事情并不少见。

所以公子卬接受邀请并不是多傻的一件事,可没想到碰上商鞅这个不讲武德的,不按套路出牌。

[var1]

公子卬被坑得好惨

这次胜利使魏国又割让了好大一块河西之地给秦国,而商鞅凭借此功获封商於之地,号商君,被人们称为商鞅。

到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国在河西这一局,已经对魏国形成【2:1】的优势。不仅将河西大部分的土地收了回来,还有能力渡过黄河,威胁魏国的河东,让魏惠王如芒在背。

二、秦魏河西争霸战第四阶段 秦国【3:1】收比赛

这一阶段其实胜负的悬念已经不大了,此时秦国国君已经换成了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从公元前332年---前330年,秦国和魏国又在河西交战了两年时间。

这种比拼内力的持久战,魏国明显已经不是打通任督二脉的秦国的对手了。

魏军大将龙贾被俘,主力被全歼。有记载是消灭魏军8万人,《史记》里面相对可信一些,消灭45000人。

输到这个地步,魏惠王是连一点翻盘的本都没有了。

没辙,公元前329年,魏国将整个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var1]

魏国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丢失

结语

至此,秦国终于实现了自秦穆公以来心心念念的夙愿,将完整的关中平原收入囊中。

而秦魏之间连绵了将近一百年的河西之战,也以秦国的逆转夺冠而结束。

秦国在开局兵力、装备、粮草、作战能力等全方位落后的情况下,顽强地顶住了魏国的强势压迫。并且抓住魏国的战略失误,找准机会完成变法革新。

从此以后,秦国就如同一台战争机器,将关中平原的资源不停地转换为战争的实力。从东方六国人人不屑的西陲之地,变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国。

回顾整个秦魏河西争霸战,不难发现秦国真正的翻盘,就是发生在“商鞅变法”之后。

那么这一场让秦国脱胎换骨的变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个与秦国产生命运羁绊的男人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请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更多文章

  • 曹丕就真的比不上孙权?太监干政、外戚专权为什么在魏国都不见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别看这些二代没有父辈那么出名,表现的也都可圈可点,比如刘璋的接班就堪称官二代接班的典范[var1]曹丕的风评似乎一直不高三国志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总结就是文学素养很高,但是不够大度、志向太小,离古

  • 春秋五霸中的第二霸主,在外流亡19年,回国后开创百年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春秋五霸的各个下场,春秋五霸的兴衰,春秋五霸的崛起与衰落

    [var1]这位霸主就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重耳。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母亲是狐姬,重耳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长大后喜欢结交各种能人异士,17岁时已经结识狐偃、赵衰等五个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至交好友。[var1]晋献公继位成为君主的时候,重耳当时是21岁。后来,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便想要让自己

  • 称霸百年的晋国,为何会选择六卿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晋国六卿怎么轮流当的,为什么晋国灭不了六卿,晋国六卿最新消息

    一天成王和其弟虞玩的正欢,高兴之余,随手把一片梧桐树叶削成珪的形状,对虞说"老弟,这个封给你"。说着无意,怎奈听着有心,旁边的史佚快速将其记录于册,成王一看感觉史佚小题大做"我和弟弟闹着玩,这也要记录?"史佚不吃这一套,一句"天子无戏言"直接怼了回去。成王无奈,便把唐地封给了虞,于是虞在这种稀里糊涂

  • 一场持续七十年的晋国内乱,推动了霸主的诞生,埋下了崩塌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晋国内乱简介,晋国内乱有哪些征兆,晋国内乱什么时候开始

    [var1]周成王(周武王之子)的时候,与弟弟虞玩游戏,拿了一片桐叶,剪成了珪的形状,对他的弟弟说,“我用这个分封给你”,被史官史佚知道后,就请求周成王选择一个吉日,把虞分封为诸侯。周成王完全没想到一时的戏言被当真,就跟史官说,“我只是在跟他开玩笑”,史官回应则是“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

  • 战国时期为什么大多数诸侯国君主的称号都是公,唯独楚国是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楚国最后一个君主,战国楚国十大将军,战国时期的诸侯王都有谁

    [var1]周朝获取天下之后,将天下分封给了各个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天子的实力逐渐衰落,而各个诸侯国反而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没有任何实力来干涉各个诸侯国,周天子最初对于各个诸侯国的国王封号都是公爵,唯独对楚国的封号是子爵,而且将楚国的国君分封到

  • 古代最厉害的十位谋士,刘伯温上榜,诸葛亮仅排第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伯温和诸葛亮谁厉害,诸葛亮和刘伯温谁最胜一筹,刘伯温最有名的十大谋士

    李斯,战国末期的著名谋士,他的主要成就是辅佐秦始皇嬴政平定六国。李斯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身世,学成之后他决定去秦国打拼。李斯开始默默无闻,后来通过吕不韦接触到了秦王。并对秦王提出了“灭六国,平天下”的宏伟蓝图,因而得到秦王的赏识。辅佐嬴政时,李斯根据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提出了吞并六国的顺序和时间,

  • 一个人能力越强,越要对这两种人小心,难怪名将关羽,全族被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最怕的三个人,关羽子孙被诛灭全族,正史中关羽怕什么武将

    这话没毛病,刘备夺西川后,为啥指定关羽镇守荆州?就是因别人的能力(除诸葛亮),都比不过关羽。除了威望、忠义、资历等外,关羽要单挑,曾斩颜良,要统兵,一直掌控蜀汉精锐,要谋略,关羽绝过北道,且还是水战行家,只这一条,就让关羽凌驾于北方名将之上,他是个全才!都说关羽傲,人家没法不傲,有这资本!且这也并不

  • 关羽到底怎么得罪刘禅了?被刘禅追封了一个恶谥,这三件事是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禅给关羽的封号,关羽和刘禅谁厉害,刘禅怎么评价关羽死后

    壮,是个比较好的字眼,所谓“威德刚武曰壮”,倒也符合关羽的一生。可这个“谥”字,却是一个恶毒的字眼,所谓: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伤害别人,嫉贤妒能,做人不讲究仁德,欺压良善等这些行为,都叫“缪”。“壮缪”这个词,合起来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关羽虽雄壮威武,但却是一个没有仁德,欺压

  • 刘邦还没发迹前,曹氏就给他生出了儿子,可为何刘邦却娶了吕雉?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死后曹氏下场怎样,曹氏与吕雉,刘邦曹氏吻戏

    刘邦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后,她是刘邦的正室,结发妻,开创了三个史上第一:史上第一位皇后,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和史上第一位全部娘家人被杀的太后,前两个是喜剧,最后一个则是悲剧!第二个是戚夫人,她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对吕后形成了致命威胁,以至于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差一点就

  • 袁绍为何成了反面典型?做人最该护好的两大命门,他都暴露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袁绍哪里人,袁绍经典语录,真正的袁绍有多强

    其二就是最著名的袁绍!用曹操的话说就是,袁绍,其实还有个别名叫,“曹阿瞒的的仓库”,他的东西迟早都会姓了“曹”。别说还真说对了,一个官渡战争,袁绍资产就开始向曹操手中“转移”,果真全归了曹操,使得曹操一举称霸北方。那么袁绍手握一把王炸,咋就最终落得如此悲惨下场?所谓任何精彩事件,都是那些激荡腾空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