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时期,对契丹入侵毫不容情的予以迎头痛击,“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把契丹人当作胡虏;李从珂时期,大臣劝谏不要与契丹议和,理由就是“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同样是中原政权的思维方式;后晋初期,也有地方官认为不应当向契丹称臣,“吾属礼义之俗,安可臣于夷狄乎!”;石敬瑭起兵之后被后唐帝国大军围困在太原城中时,向契丹求援,付出的代价是“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但石敬瑭亲信刘知远也就是后来的后汉帝国开国皇帝劝谏石敬瑭,“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根据以上史书记载原文,可以说明后唐帝国从上到下都是中原政权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人,只有石敬瑭这个毫无底线、毫无原则的败类。
没有石敬瑭的所作所为,契丹人根本没有实力进入河北
契丹自耶律阿保机起对中原早有野心,年轻时在唐王朝割据藩镇幽州面前吃过大亏;后来唐末中原大乱失去对契丹的压制,阿保机才能有机会一统契丹。之后阿保机多次入寇中原,第一次被李克用挡住,第二三次已经进入河北,却都被李存勖迎头痛击,损失惨重后退回草原。阿保机因此再也不敢南下,只能转头向东在渤海国身上找尊严。
李存勖驾崩后,耶律阿保机以李存勖父亲老朋友的名义准备介入中原事务,要求割让整个黄河以北,后来降低要求索要河北北部地区,都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拒绝。李嗣源虽然没有和契丹大规模交战,但防守严密,并招揽之前投降契丹的大批汉人回中原,让契丹损失不小。
石敬瑭
也就是说,契丹虽然有耶律阿保机这样百年才出一个的杰出领袖,但在唐末、五代后梁、五代后唐前中期都没能在中原占到大便宜,他的继承人辽太宗耶律德光在能力上比不上阿保机,若非石敬瑭,耶律德光同样在中原占不到便宜,有人竟然说“河北就该归契丹,河北守不住,不可逆转”,不知道是哪个时空的历史。
另外,河北胡化论是一家之言,以此证明河北就应该归属契丹更是毫无逻辑。
石敬瑭当儿皇帝并割让土地之时后唐帝国仍然存在,石敬瑭没有资格代表中原政权
当时后唐末帝李从珂调石敬瑭到山东担任节度使,石敬瑭不从起兵反叛。后唐大军围攻河东,并把石敬瑭围困在太原城内数月之久,如果没有外力介入,石敬瑭必死无疑。
于是,石敬瑭向契丹求援,以当儿皇帝并割让土地为代价,耶律德光答应,率军出兵太原,并在太原城下击败了后唐帝国主力。
耶律德光这个时候才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并“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
要记住这个时间先后顺序,这时后唐帝国仍然存在,而且在河北、河南实力犹存,石敬瑭根本就没有资格代表中原政权割让土地。
五代十国示意图
局面崩溃是出现了另一个汉奸卖国贼,后唐帝国幽州节度使赵德钧也和契丹勾勾搭搭,二人争相向契丹许诺好处以求得到支援,当时赵德钧担任后唐帝国北方防线总司令职务,后唐仅存的机动兵力都在赵德钧手中。但赵德钧有了这种心思,仗就没法打了,被契丹一战击败,赵德钧投降契丹,这才使后唐帝国彻底无力支撑。
个人之间论辈分是个人之间的关系,石敬瑭没有资格让国家“以父事之”
耶律阿保机曾经与李克用兄弟论交,就像黑社会老大、老二之间的兄弟关系一样,本来就算不得数。随后阿保机背晋投梁,双方哪怕有兄弟交情也已经恩断义绝。之后李存勖虽然视阿保机为叔父,但也不过是出于礼貌,对阿保机入寇中原就是一个“打”字。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如果从这个关系论下去,确实比耶律德光低了一辈,可以以对待叔父的礼仪对待耶律德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石敬瑭可以把中原政权当做契丹辽国的附属国。有人从两人个人关系出发,故意模糊个人关系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区别,并得出一个中原政权理所应当成为辽国附属国的结论,若非是无知,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完全是在混淆是非。
总之,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的卖国贼典型之一,出卖燕云十六州当儿皇帝对中原造成了巨大伤害。当然,也是后人不争气,否则石敬瑭造成的危害也不会那么严重。这种人从古到今从未断绝,就是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底线、原则、荣誉一切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