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各种史书中对唐太宗释放囚犯的数量记载不同,此事应为其败笔

各种史书中对唐太宗释放囚犯的数量记载不同,此事应为其败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563 更新时间:2024/2/17 17:09:32

“纵囚”

有关于唐太宗“纵囚”的记载,散布于新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历史记载中。《旧唐书》中是这么记载的:“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十二月辛未,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九月,纵囚来归,皆赦之。”《新唐书·刑法志》中对“纵囚”进行了更详细的叙述:“六年,亲录囚徒, 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纵之还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 及期, 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 ‘吾闻语曰 “一岁再赦, 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赦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谐京师。”

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到,这里面“纵囚”归家的人数发生了变化,《旧唐书》中仅仅290多人,到了宋人所写的《新唐书》中一下子增加到了390多人。

白居易

这个数据的变化,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被白居易写的《七德舞》所影响。

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显然要更加严谨一些,他经过多方考证,认为贞观六年的大唐,当时一年的死囚犯大概也就30个左右。所以,不管是290多个还是390多个,都不对。

这就产生了一个更大的疑问,为什么实际的死囚数量会和“纵囚”的死囚数量差这么多呢?莫非“纵囚”就是唐太宗的政治作秀?所以人数才会相差如此之大?

历代以来的“纵囚”

“纵囚”本来出自于“录囚”,又作“虑囚”,言下之意就是对囚犯进行过滤,反复审查囚犯的案情,一旦发现有任何的冤滞,就马上予以纠正的措施。

恤刑慎杀

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恤刑慎杀”思想,少杀慎杀,尽量不出冤假错案。

“录囚”的制度出自于汉代。实际上中国有许多的制度都是出自于汉代。盛行于唐朝。

“录囚”并不是说中国古代的官吏们非常讲究法制,这恰恰是中国古代“人治”的体现。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录囚当作一项德政来实行。

一个伟大的君都是能做到“明德慎罚,以德化民”的。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律就必须依靠道德教化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治”。

所以在史书中或者笔记等其他史料中,可以找到许多的地方官吏“纵囚”的记载,把囚犯们私放回家,再让他们按时按点回监狱服刑的记载在各种史书的《循吏传》中不胜枚举。尤其是汉朝和其后的魏晋时期,很多还成为了一段佳话。

所以,可以把“纵囚”看作是一种另类的“录囚”。

而“纵囚”的高峰还是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

李世民

在这里也可以解释一下贞观六年(632年)的“纵囚”事件中死囚数量为什么会相差如此之多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把所有的在押“死囚”都算上了,而实际上由于“录囚”的缘故,很多的在押“死囚”并不会被判死刑。

贞观六年(632年)时期的“纵囚”事件在历史上也是疑虑重重。

首先,“纵囚”可以称得上“化德为民”,能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盛事,然而,实际上在唐朝却并没有什么名声,除了白居易的《七德舞》似乎也极少见到同时代人的记载和引用。

其次,“纵囚”仅仅就是贞观六年(632年)那一次,此前或此后都绝迹于史书。

像这种高度符合舜之道的事件,不但绝迹于史书且再未出现,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纵囚”一年后,也就是贞观七年(633年)的时候,《贞观政要》中记载了唐太宗有一段话:“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令者。公等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又说:“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已来,绝不放赦。”

联系一下前后,显然唐太宗是在反省自己之前做了“乖于律令”的事,后又赌咒发誓,“绝不放赦”。

李世民

再考虑到唐太宗时期也有干涉史书编纂的记录,比如贞观十四年(640年)。

所以,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唐太宗贞观六年的“纵囚”被打脸了,而且还是被狠狠地打脸。

放出去的囚犯,根本就没几个回来,全都跑了,为了推卸责任,唐太宗一方面怪罪于群臣“遂不执言”,又“绝不放赦”,再在史书上删掉这件让自己极度丢脸的事。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这么前后矛盾轨迹的原因。

由此可见,“纵囚”是唐太宗试图践行“明德慎罚”这种明君之行的举措。但是,“纵囚”却成为了唐太宗的一个执政污点。

显然,他一方面高估了皇权对于普通大众的威慑力,对人性的把握还不够,另一方面也认识到随意的“赦免”或决断是一种破坏律令,“乖于律令者”,而严格的执行律令是有利于统治的。

这也可以看成是儒家和法家的一次对决,在这次对决中,法家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律令制时代于唐朝开始,“纵囚”事件很可能就是唐太宗后来实行律令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多文章

  • 甘露之变中韩约大汗淋漓引起仇士良怀疑,宦官立刻反攻并摧毁三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甘露之战仇士良,仇士良个人资料,仇士良为什么怕武宗

    唐朝宦官专权的背景唐朝的灭亡有三个重要的原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但是宦官专权对唐朝政府的危害显然比另两者来得更深,因为相对于藩镇和朋党来说,宦官对于唐朝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的危害来得更直接也更持久。唐朝的权宦始于玄宗朝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还没有表现出威胁朝廷的迹象,他仅仅是因为受到玄宗皇帝的

  • 魏征死后留一本册子,李世民读后勃然大怒,下旨: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征死了李世民痛哭,唐太宗为何对魏征毁坏了他的坟墓,李世民封魏征参与朝政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公元643年,贞观名臣魏征不幸去世,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他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他不仅亲自为他写了一段墓志铭,还准备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然而讽刺的是,魏征葬礼后不久,李世民泪痕还未干,魏征的墓却被李世民亲自下令推倒。魏征和李世民,

  • 后唐上上下下均为中原政权思维,没有石敬瑭契丹无法进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存勖时期,对契丹入侵毫不容情的予以迎头痛击,“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把契丹人当作胡虏;李从珂时期,大臣劝谏不要与契丹议和,理由就是“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虏若循故事求尚公主,何以拒之?”同样是中原政权的思维方式;

  • 独孤皇后因嫉妒杀死情敌,隋文帝为何不敢问罪,反而还跑出都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独孤皇后隋文帝,隋文帝如何评价独孤皇后,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的关系

    在正史当中,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被塑造成一对模范夫妻,两人不仅互相扶持、鼓励,共同熬过了数十年危机四伏的岁月,而且还在隋朝建立后共治天下,被国人称为“二圣”。与此同时,杨坚自从迎娶独孤伽罗后,便跟她许下庄严的承诺,一生一世将只会爱她一个人,再不会让其他女人插足。因此,隋文帝的5子5女皆是独孤

  • 比吕雉、武则天狠毒的皇后,谋害俩亲王、饿死太后,亲手毁掉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和吕雉谁更狠毒,吕雉和武则天治国水平,武则天和吕雉同样乱政

    古人在评论后宫干政蠹国的危害时,经常会把她们比作吕雉、武则天,称之为“吕武之恶”。其实,人性比吕雉、武则天更狠毒,对国家造成的危害比二人更严重的皇后们,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其中西晋第三任皇后贾南风便是典型。那么,贾南风到底有多恶?贾南风西晋太尉贾充的次女,身材短小、相貌丑陋,而且天性喜欢嫉妒,是一位人

  • 比晋惠帝还傻的皇帝,不懂得冷暖饥饱,最终被毒杀,死后2年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晋惠帝简介,晋明帝和晋惠帝,晋惠帝真实面目

    众所周知,晋朝第二位皇帝-惠帝司马衷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白痴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庸碌无能,而且还因为一系列愚蠢言论,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桩上。其实,就智力水平而论,晋朝还有一位比司马衷更傻的皇帝,此君不仅庸碌无能,甚至连冷暖饥饱都不懂,实在是白痴透顶。此人,便是晋安帝司马德宗。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司马德宗是晋朝

  • 李轨拥有十万精兵,唐高祖寝食难安,一小卒说:我单骑便能灭掉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金代李轨,李轨与唐高祖的关系,李渊为什么扫平李轨

    在隋朝末年的大动荡中,隋炀帝的表兄李渊自太原起兵,仅用数月时间便攻取长安,并在1年后建国称帝。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次子李世民等人南征北讨,积数年之功,终于削平群雄、统一天下。不过,唐朝在创建之初根基并不稳固,在关陇、凉州一带与之同时并存的势力还很多,其中实力最强者是薛举、李轨。隋末群雄割据图李轨,字处

  • 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败仗,被敌军吊打却毫无脾气,差点让唐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著名的四场战争,唐朝李世民的简介,李世民的六大战役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强者着跨州连郡,弱者宰割县邑,相互间征伐攻讨,使得海内乱成一锅粥。在这超级大乱世当中,隋炀帝的表弟李渊自太原起兵,没多久便攻取长安,在关中创建帝业。随后,李渊又派次子李世民等人南征北讨,积数年之功,才换回削平群雄、海内基本一统的局面,历史由此进入唐朝时代。唐朝能统一天下,李世

  • 南唐政权留下了哪些铸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枪定南唐,南唐皇后宋福金,南唐存在多少年

    这句著名的战略构想出自五代十国王朴的平边策,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后周郭荣的统一战争正式拉开序幕,按平边策公画,后周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位于江淮的南唐,而此时的南唐早已没了当年南方第一强国的雄风,由于对闽楚用兵实力耗竭,又有五鬼当朝醉生梦死,周军南下诸将奋勇争先,先后拿下南唐的寿州,濠州,泗州,

  • 隋炀帝赏给日本一块木头,现被日本奉为国宝,天皇也不能动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日本国宝木头,隋炀帝赏赐日本一个木头,一张图看懂隋炀帝

    日本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附属藩国,他们的建国历史很短,而且人口稀少,所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但日本人一向有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在意识到自己的众多不足之后,他们就大量派遣使臣来到当时物阜民丰的中国。中国为了彰显大国气度,自然是愿意将我们先进的各种思想文化传播给他们。他们又巧妙的抓住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