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今闲客
编辑|古今闲客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酒局,比如楚霸王项羽的鸿门宴、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曹操的煮酒论英雄……
这些酒局无一例外,都是借着宴会的名义谋划别的大事,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清朝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同样不乏此类酒局,其中最为血腥的,还要属著名的苏州杀降。
01
晚清的某一天,李鸿章的军营迎来了八位大汉,只见这八人个个喜笑颜开,似乎遇上了什么好事。
进入大营后,在此等候多时的李鸿章下令将早已备好的八件官服分发给这八位大汉。
看到李鸿章如此信守承诺,八个人放下了心中最后的一丝防备,就此落座,准备开始享用美酒佳肴。
帐中一片欢声笑语,李鸿章更是连连表示有几人的相助,消灭叛军简直轻而易举,他的话令在场的几人更加得意忘形。
随后几人便准备拿起筷子庆祝自己即将平步青云,李鸿章起身表示自己有事要出去片刻,随后便离开军帐。
看到李鸿章走出军帐,程学启便率领数百士兵冲进帐房,见有埋伏,八人立即出手抵抗,但他们早已将武器卸下,赤手空拳又怎能抵得过这百余人的攻击,很快这八人便丢掉了性命。
这八个被害的大汉正是当时奉命戍守苏州的太平天国八大将:汪怀武、范其发、汪有为、张大州、浩永宽、汪安钧、周文佳、武癸文。
将领一死,他们手下的一众士兵自然乱了方寸,缴械投降的官兵们并没有激起李鸿章的恻隐之心,在他的命令下,几万士兵被全部诛杀。
降兵不杀是自古就有的战场习俗,而曾国藩却对李鸿章杀掉八大将的举动赞不绝口:“此间近事,唯李少荃在苏州杀降八王最快人意。”
能够得到曾国藩如此的赞叹,李鸿章这番杀降是什么来头?一切还要从太平天国的建立说起。
02
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署了大量的不平等协议,其中对英、法两国的大额赔款,使得清政府一时之间出现了财政紧张。
为了偿还这些赔款,清政府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有了中央的带头,各地的官员、衙役也纷纷对民众进行了各种压榨,一时间,百姓苦不堪言。
所谓有压迫,必有反抗,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民众,于是全国人民纷纷发起了暴动。
1851年,一支名为“太平军”的队伍于广西金田村揭竿而起,在领袖洪秀全的带领下,他们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建立后,以“天下一家,同享太平”为口号,不断把饱受清政府奴役的清朝百姓拉入其中。
随着百姓以及难民的不断加入,太平军人数已达到五十万之多,1853年,太平军进军南京并在此定都。
数量愈发庞大的太平军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了极大威胁,双方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进行大大小小的战争。
此时的太平天国,有着李秀成、陈玉成以及李世贤三名大将,在与清军的战役中,他们三人所率领的部队屡立奇功。
1861年,通过李秀成和陈玉成的指挥,太平军一举拿下苏州城,在这之后,太平军指派谭绍光作为主将,与汪怀武等人一同在此驻守。
消息一出,远在京城的慈禧就坐不住了,苏州城的失守为什么会让慈禧如此不悦呢?这是由于苏州的地理位置。
03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表达过对于苏州城的赞叹,宋代杨万里曾感叹“吴中好处是苏州”,元初的奥敦周卿也赞美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除了文人墨客外,苏州也因其依山傍水的特性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此失去苏州这片富庶之地,清政府自然是不愿意的,当下慈禧就令曾国藩带领湘军前往收复。
面对慈禧的要求,曾国藩提出了他的顾虑,他表明,自己手下的士兵刚刚结束几场大战,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所以无法前往苏州。
既然曾国藩不能出战,那么该派谁去呢?就在此时,李鸿章主动请战前往,慈禧大喜过望,立刻下旨命李鸿章率军出征。
接旨后,李鸿章并没有立即动身,深知自己与太平军之前的差距,他要寻求一个方法,能够以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利益。
通过对局势的分析,李鸿章意识到,此时的太平天国早已不再是之前的上下一心,想要得到苏州,可以从在此驻守的八大将入手。
在洋枪队队长戈登的帮助下,李鸿章带领军队一路南下,直逼苏州城。
收到李鸿章攻打苏州的消息后,忠王李秀成急忙率兵迎击,可是临时出战的李秀成又怎能战胜此时正士气大振的李鸿章一行人呢?
眼看就要战败,李秀成连忙向在苏州附近的黄子隆下令支援,可此时的太平天国,内部早已四分五裂,将领之间谁也不服谁,黄子隆当然没有听从李秀成的命令。
得不到支援,李秀成很快就败给了李鸿章,随后他便带兵撤离苏州。
李秀成撤离后,在这里驻守的汪怀武等人就动了心思:此时太平天国式微,如果再抵抗下去我们很可能会丢了性命,如果借此机会向清政府投降,说不定还能谋取什么好处。
一番商议后,几人决定先与李鸿章进行谈判,试探清政府的口风。
04
我们都知道,晚清的许多次谈判都是由李鸿章出面,能够得到清政府如此重用,可见李鸿章的谈判水平相当高。
在与八大将谈判时,李鸿章同样发挥了自己出色的谈判能力,他没有亲自露面,只是让自己的属下程学启来做这件事。
程学启原来是英王陈玉成的手下,1861年他背叛太平军,加入了曾国藩麾下,后来又成了李鸿章的部下,此次,他也随李鸿章一同来到苏州。
不得不说,李鸿章派出程学启的这一做法相当高明。他深知八大将迟迟没有投降是担心失去现有的荣华富贵,于是让同为太平军叛徒的程学启前去打消他们的顾虑。
在见到程学启后,八大将发现他虽然投靠了清政府,但不仅没有被处死,反而成为了朝廷大官的手下,他们想要投靠清政府的念头更加强烈。
随后,和李鸿章一起来到苏州的戈登也对八大将提出,由他来做担保,保证八大将在投降后不但没有性命之忧,还会为他们在朝廷中谋取一官半职。
戈登的话成为了几人的一剂强心剂,有了他的担保,八大将认为自己的性命得到了保障,心里最后的一丝顾虑也消失了。
投降后不但性命无忧,还能在朝中做官,对于八人而言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他们很快就下定决心,要带领自己的手下向清政府投降。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因为在他们的面前,还有着一个极大的阻力。
05
此时在苏州镇守的,除了八大将外,还有慕王谭绍光。谭绍光是忠王李秀成的部下,为人骁勇善战,多次为太平天国立下战功。
同时谭绍光也是一个对太平天国忠心耿耿之人,他深知苏州对于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双方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旦失守,必定酿成大祸。
面对李鸿章在城外的虎视眈眈,谭绍光心里很是焦急,他多次召开会议劝说八位将领一同保卫苏州,但这八人私底下早已打定主意要向清政府投降。
其实在八大将与李鸿章一方商议叛变时,谭绍光就收到过他们之间谈判的信件,但他知道一旦把这些信件上交,必定会在苏州城内引起大乱,并且如果处死他们,仅凭他一人的军队无法抵抗李鸿章的入侵。
为了能够守住苏州城,谭绍光并没有告发几人,而是试图劝说他们。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群人为了荣华富贵竟然可以对同僚狠下杀手。
1863年12月4日,谭绍光又一次召开会议劝告八位大将,然而在他的屡次阻挠下,这几人早就心生不满,已经顺应李鸿章的要求准备取他的性命。
这次会议上,谭绍光重申要坚定抗击清政府的决心,八人却对他的言语冷嘲热讽起来,突然,汪安钧抽出短剑向谭绍光刺去,余下七人也纷纷动起手来,毫无防备的谭绍光就这样被几个叛徒取了性命。
谭绍光死后,八人将其斩首,并将割下来的头颅献给李鸿章,以表自己投诚的决心。
之后,几人遵守约定,率领手下士兵打开苏州城门,让李鸿章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苏州城。
拿下苏州城后,李鸿章便开始思考如何处置天平天国的这几万将士。
首先八大将虽是李鸿章收复苏州的功臣,但这几人为了利益能够出卖自己效忠的太平天国,难保某天就为了更大的利益背叛清政府。
此外,当时八大将的手下有着几万的士兵,但这些士兵只听令于他们八人,不能为李鸿章所用,既然自己不能掌控这些士兵,又何必在苏州到手后还留着这些无用之人呢?
几番权衡之下,李鸿章觉得这八人定然不能留,于是,他邀请八大将前往他的军营赴宴,准备找机会杀掉他们。
收到消息后,八大将并没有多想,反而为自己即将在朝廷当官感到高兴。
几人没有带一兵一卒就来到了宴会现场,看到李鸿章准备的官服更是喜出望外,当场就想试穿。
随着一道道的佳肴呈上桌,汪怀武等人早已迫不及待,准备享受大餐。
看到几人卸下防备,李鸿章找借口出了帐门,他一离开,还未动筷的八人便被一拥而上的清军杀害。
06
汪怀武八人死后,李鸿章又犯了难:该怎么处置这几万降军?
杀了他们的将领,李鸿章自然无法命令这些士兵,同时这几万人的粮草也是一大问题,最后,李鸿章决定:将这些战俘一并处死。
利用西洋大炮,李鸿章对城内的几万降兵进行轰炸,刹那间,城中血流成川、遍地尸骸,充斥着痛苦的呻吟。
对于李鸿章竟私自做出如此残忍的行径,清政府自然要向他讨一个说法,但被李鸿章敷衍搪塞过去。
而戈登也在这时找李鸿章“决斗”,他认为李鸿章此举是背信弃义,丝毫不把他做的担保看在眼中,后来李鸿章赔偿了他一笔巨款,他才不继续追究。
苏州杀降事件后,再无太平军敢向清军投降。所有的太平军将领都害怕自己步八大将之后,于是在之后与清军的战役中纷纷殊死抵抗,使得清军死伤无数。
苏州一事造成太平天国损失了数万的兵力,也失去了一员忠心耿耿的大将,对于已经到了末期的太平天国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打击。
早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诸将领就已经不复刚建国时的团结,建国初期,各将领团结一心,共同反抗清政府的压榨。
到了后期,这些将领纷纷为了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战,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在李鸿章收复苏州后,太平天国在苏南一带的根据地彻底覆没,太平军士气大减的同时,清军对太平军的围剿行动也变得轻松起来。
1864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在南京去世,长子洪天贵福登基,同年七月,南京被清军攻克,李秀成和他的部下拼死保卫洪天贵福离开南京,躲避清军的追击。
1864年10月,洪天贵福在江西被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处死,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就此宣告灭亡。
此后的太平军虽仍有部分残余势力,但并未掀起什么波澜,为了逃脱清政府的追捕,很多将士更是远逃海外,再不曾返乡。
原本是为了反抗清政府而建立的太平天国,就这样被清政府所消灭。
结语
自古以来,叛徒就是为人所不齿的,而叛徒的下场我们也都有目共睹。
八大将为了一己私欲,背叛太平天国,不但自己被李鸿章设计杀死,还令数万太平军一同被害。
当一个人面对利益选择了背叛,那么他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人无信而不立,无论是先烈辈出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今天,都应当信守承诺,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