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记载某些方面有不实之处,从刘邦与韩信的游手好闲看,所谓天下苦秦久矣的说法是只是起事者的说词。
韩信既不是军人官员,也不是贵族,就连原来的秦国人都不是,却能抱着一把宝剑在街上闲逛,并受了一个泼皮的“胯下之辱”,这说明秦始皇收缴民间的武器这一说法是造谣诽谤。
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秦国对老百姓是很宽松的,平时街上有那么多市井之徒,说明很多年轻人平时的生活过得比较悠闲,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税赋沉重,民不聊生。
秦始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六国的农民土地问题,因为各地六国旧官吏不配合,而秦国短期派不出那么多官吏。在农民的土地经济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劳役派得过重了。
秦始皇有些急功近利,毕竟时间太短。如果他的继承人能够延续政策,再收敛一点百姓劳役,秦朝会慢慢改好。可是秦二世比他老爹残暴多了。
人心未服也是主因,始皇死的太早,要是晚死二十年,哪就足够天下归心了,一代人的成长,可以让国家民心真正归服了。始皇一死,无论是胡核接位还是扶苏接位,一场起义是无法避免得,也许有个好继承人,能够平息动乱,也许可以保住关中,但绝不可能没有反秦起义,这是秦国统一年限太短决定了的。
始皇帝死的太早,死的时候还不到50岁,如果再活20年,将六国亡国后的抵触阶段给用强力压下去,时间一长,人心思定,也没什么人再会起来作乱了。
始皇帝死的时候,正好是六国灭亡刚刚十年,遗民复国之心最强的那段时间,六国遗留的皇族和军政人才大都还在壮年,二世无能,赵高乱政,这帮人正好作乱。
秦始皇就是太强势,并且立储太晚了,让赵高钻了空子。
假如,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蒙毅在身边,假如李斯秉公办理而不是和赵高狼狈为奸,假如扶苏不那么听话让自杀就自杀,假如王离率领的刑徒军没有被项羽包了饺子,太多的偶然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