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被一分为三,那么鲁国有三桓,为何没能三分鲁国呢?

晋国被一分为三,那么鲁国有三桓,为何没能三分鲁国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961 更新时间:2024/2/20 18:27:12

周公封鲁以来,子孙后代们都谨记着周公的教诲,因此能够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们的拥护,鲁国也一直很繁荣。但从公开始,鲁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鲁文公一共做了十八年的君主,他一共有两个妃子,长妃是齐国人,名字叫哀姜,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姬恶,次子名叫姬视。次妃叫敬赢,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姬馁。

在两个妃子当中,文公非常宠幸次妃敬赢,也因此爱屋及乌,特别宠爱公子姬馁。鲁国的一些大臣们为了赢得君的欢心,都想尽方法去讨好敬赢母子,好让他们在文公的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鲁文公去世以后,按照《周礼》上的规定,只能将君王嫡系后代中的长子立为太子,国君的位置本来应该由太子姬恶来继承。但是,公子姬馁一直以来就有谋权篡位的打算,自己暗中已经积蓄了比较强大的力量,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登上王位。

[var1]

实际上,当时鲁国的朝政已经掌握在一些权臣的手里,谁能即位不仅要看《周礼》上的规定,还要看这些大臣们的意见。要是这帮大臣们不同意,即使这个人再符合《周礼》上的规定,也没有办法即位。

为了自己的阴谋能够得逞,公子姬馁在平时就特别注重拉拢一些有权有势的大臣,可以说是为篡夺君位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当时执掌鲁国大权的两位重臣一位是襄仲,另一位是叔仲。公子姬馁平时在私下里就经常和襄仲接触,给了他很多好处,从而赢得了襄仲的支持。

不久后,就是选立新君的时刻。为了自己能登上王位,公子姬馁十分需要襄仲的支持。从情理上讲,襄仲也希望公子姬馁即位称王,要是那样的话,他本人就可以掌握朝里的大权,就能为所欲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再者,自己平时没少从公子姬馁那儿得到好处,自己也不能忘恩负义,做对不起他的事。

尽管心里是这么想的,但襄仲仍然担心其他的大臣和百姓们反对。于是他就去找叔仲商量,想让他也站到自己这边来,就把自己的想法在叔仲面前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叔仲是个十分正直的人,听襄仲说想要支持公子姬馁即位以后,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要求。

叔仲说道:“从古至今,都是由大儿子来继承父亲的爵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有碰到极其特殊的时候才能变通。现如今国君的大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你觉得有废长立幼的必要吗?我就没听说过长子还活着,就要让其他儿子来代他即位这种荒唐事!”

叔仲又接着说:“要是这么做的话,不仅朝里的大臣们会反对,就是天下的百姓们也会感到不满,这根本就是不符合伦理的事情,到时候国家乱了套,谁负责?你负得了这个责任吗?”襄仲被叔仲的话反驳得哑口无言,只能在那儿干瞪眼,之后气哼哼地转身就走了。

杀嫡立庶

尽管在叔仲这儿碰了钉子,但襄仲却并没有死心,他要自己继续把这个计划进行下去。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不惜手段地来拥立公子姬馁登上王位,那就必须坚持到底,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他也要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鲁国和齐国是挨着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而且在当时,齐国是数一数二的强国,谁要是能得到齐国的支持的话,谁的计划就已经成功一大半了。

作为鲁国的权臣,这么简单的道理襄仲怎么会不明白呢?他早就秘密地把自己的心腹派到了齐国,向齐国的国君游说,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

[var1]

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惠公,他才刚刚即位没多长时间。他十分清楚齐国和鲁国的关系极为密切,要是能和鲁国亲近,那对他今后成就霸业是一个极大的助力。既然大家都是互相利用,各取所需,之后利益共享,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就欣然接受了襄仲的请求,支持他废长立幼,让公子姬馁即位的做法。

就这样,背后有了强国的支持,襄仲就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肆无忌惮了,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了。他想要是让姬馁当上齐王,他的两个哥哥又该怎么处置呢?只要他们活着,鲁国人肯定都会支持他们的,这样不就后患无穷了吗?要想让姬馁踏踏实实地做国君,就必须除掉他们,所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一个斩草除根!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亲信把毫无防备的公子姬恶和公子姬况都杀了,之后就马上拥立公子姬馁为鲁君,这就是鲁宣公。

因为襄仲杀嫡立庶、废长立幼的做法与传统的礼法背道而驰,人们只要谈起这件事,就没有一个不骂他的。而经过这一场风波,鲁国公室的力量也开始一点点地衰弱下去,朝政和实权进一步落到了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族的手里。

季武子立君

襄仲杀嫡立庶之后,鲁国的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是三个家族逐渐发展起来,显赫一时。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人们都管他们叫“三桓”。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三个家族也是各怀鬼胎。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时候在政治上彼此支持,联合起来一块儿执掌着鲁国的政权;但有的时候就争权夺利,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谁的实力强,大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

鲁襄公在位的时候,朝中的大权落到了季孙氏的手里,一直到鲁襄公去世。鲁襄公死后,当时鲁国真正的最高领导季武子把刚刚从齐国回来的公子稠立为国君,这也就是鲁昭公。

鲁昭公回国即位的时候,只是一个十九岁的普通人,没经历过什么大事,思维和想法还非常幼稚,根本没有能力自己独立处理朝里的政务。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公然反对让鲁昭公做国君,这个人就是大臣穆叔。

[var1]

穆叔的理由是:“既然太子死了,那就应该让他同母的兄弟来继承君位;要是他没有同母的兄弟,就应该从庶子里选出年龄最大的来即位;如果正好赶上两个人年龄相同,就应该让最有才干的那位来做国君;而要是两个人才干差不多,分不出谁更有能力的话,就只好听天由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选择了。”

穆叔接着说道:“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公子稠。首先,他并不是先王的嫡子,在他为先王守灵的时候,不仅没有表现出一点儿哀伤的样子,反而每天一副笑嘻嘻的模样,你们想想,要是把国家交给这么样一个人,百姓们的日子能好得了吗?这一定会给鲁国带来无穷的祸患的,所以我不同意让他即位。”

然而,尽管穆叔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但季武子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一意孤行,也不把穆叔的良言相劝放在心上,坚持要立公子稠为国君。大权在季武子的手里,只要他愿意,别人再反对也没用。想到这儿,穆叔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就算天下大乱,也不是我能阻止的了!”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中,谁是第一个称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时的七雄争霸,战国七雄谁势力最大,战国七雄中谁曾经称霸

    [var1]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个吉祥物了,各国征伐不断,渐渐不再满足于公、侯、伯、子、男这些爵位,而是窥觑起周天子的王爵。战国七雄也是纷纷称王,那么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中是谁第一个僭越称王的呢?[var1]我们先来看看这七国本来的爵位,楚国是子爵、秦国是伯爵、齐楚燕韩赵魏这五国是侯爵。可以看

  • 李牧和王翦的巅峰对决谁输谁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王翦为啥打不过李牧,王翦对决李牧视频,李牧与王翦军事水平

    秦王政不会就此罢手,公元前229年,秦国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乘赵国天灾之时,出动数十万精锐由名将王翦领兵,再次进攻赵国。王翦灭赵《史记》有多处记载。[var1]秦兵马俑折射出秦之锐士的强大【十八年,翦将攻赵。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

  • “亡秦必楚”,秦法能让秦国崛起,但却从基因上就与楚人不兼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秦灭六国历时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楚赵两国对秦军的抵抗都较为激烈。赵将李牧与秦将项燕都曾大败秦军,就军事角度而言,赵国对秦国的抵抗烈度甚至还要略胜于楚国。然而,在十余年后发生的爆发的反秦战争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几乎都来自楚国:陈胜、吴广、项羽都是楚人,刘邦虽然是生于魏国,但是其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 庄蹻入滇:楚国大盗庄蹻,为何摇身一变成了滇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滇王庄蹻后裔今何在,庄蹻还是庄蹻,滇王是谁

    庄蹻塑像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两位闻名天下的大盗。一位是鲁国的盗跖(zhi),另一位是楚国的庄蹻(qiao)。盗跖的故事,已在《盗亦有道:古代第一大盗柳下跖,怒斥孔子太虚伪》一文中说过了。本文说说庄蹻的故事。说庄蹻是大盗,其实有点冤枉。庄蹻本是楚国第22代君主楚庄王的后代,根红苗正。只是到了楚国第37

  • 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秦国从哪里来的,为何最后变成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武王分封的秦国,武王分封功臣资料,周武王分封多少诸侯国

    秦国能在七雄争霸中取胜,贾谊说是“奋六世之余烈”,但这并不足以概括秦国的厉害,秦国实则是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斗过程,才有了“吞二周而亡诸侯”的高光时刻。因为,周武王分封时并无秦国,一直到一百多年后才有了一个叫“秦”的封地。那么秦国是从哪里来的,为何能在最后变成大国,还创下了统一全国的大业?这就

  • 孔子的诞生地,有何奇妙?山东孔林:能使乌鸦远避,蛇类不侵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林个人资料,孔林的十大怪异之处,山东曲阜孔林孔府

    年幼的他常常能够见到这样一派景象: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身着着华美的衣服,香火萦绕,乐声不断。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这些人们神情肃穆,或躬身拱手,或俯身跪拜。虽然那时的男孩儿尚且年幼,但仿佛是与这种庄严肃穆的场景产生了深厚的精神连接。男孩儿开始在私下效仿,或许是以一种游戏的心态,模仿着那些人们的一举一动

  • 中山国是什么样的存在?是华夏后裔,怎么又不同于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山国最后国君,历史中的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简介

    北狄——出自华夏的戎狄?其实喜欢历史的朋友估计有许多对“狄”这个词都不会陌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对于某些朋友来说更可以说是常识。在多数朋友的印象里,这些词恐怕都意味着这些族群并非华夏族群。特别是北狄族群,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是后来北方各个游牧族群的祖先,或者至少是他们当中的一支。[var1]北狄

  • 《禹贡》中规划的九州是怎样的?为什么说《禹贡》为孔子编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禹贡划分天下九州的标志,禹贡中九州是什么结构,禹贡中提到的九州

    [var1]说《禹贡》为孔子手定的理由是:其一,公元前280年是孔子死后200年左右,此时,《尚书》早已风行一时、广为流传。《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假如《禹贡》成书于战国时,突然加入到《尚书》中,当时战国学者怎么不提出怀疑和指责呢?《尚书》是孔子编定的书,西汉还有古文本和今文本的流传,《禹贡》是

  • 三大圣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为何同时出现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孔子和释迦牟尼谁伟大,释迦牟尼和孔子是什么关系,释迦牟尼和孔子谁的影响力最大

    难道这是一种巧合吗?这么多哲学家,从东方到西方,集体投胎传播高深的哲学思想?不会是哪位大仙故意这么安排的吧?其实用一句话,就能阐述其中的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件事,道理是一样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又会对客观环境造成影响。[var1]一、那个时代,中

  • 与丈夫差39岁 成姐姐的婆婆 守寡半世纪 第一个死后不火葬的妃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22岁守寡的皇后,死后20年不腐的妃子,死后七年未葬的妃子

    [var1]努尔哈赤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建功立业,为了这个目标他牺牲很多,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女儿,自己儿子的婚姻,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努尔哈赤来讲,婚姻的意义就看能否给自己换得更大的利益,若不能,这场婚姻就没有任何意义,若能就是意义重大,这个女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不重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