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咋办?朱元璋只改了一字巧妙解决

明朝皇帝都姓朱,老百姓要杀猪咋办?朱元璋只改了一字巧妙解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065 更新时间:2024/2/4 14:08:16

老百姓的衣着打扮,甚至服饰颜色都有一定的制度。

甚至有些日常所需和谋生行当都要避开当权者的忌讳,不然的话,可能会大祸临头。

“楚爱细腰,国人多饿死”这个典故就是讽刺这一现象的。

更有甚者,在宋徽宗年间,一个叫范致虚的人就借用这种天子忌讳给当时正当权的宋徽宗拍马屁。

范致虚这人听闻宋徽宗出生那年是狗年,于是就开始了借题发挥,宋徽宗进言道:

“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那么京城就不该有以杀狗为业的行当。”

这宋徽宗一想,确实如范致虚所言:

我生肖属狗,杀狗不就等于要弑君吗?

于是宋徽宗真的因为这个无稽之谈,

下令在他当政期间,禁止杀狗。

当然在古代,这种情况可不是少数。但是不同的当政者就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宋徽宗为了避讳禁止百姓杀狗,但是朱元璋却恰恰相反。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大臣触犯忌讳,朱元璋怒而斩杀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底层出身的皇帝,他出身在贫民家庭,后面因为天灾人祸,迫于无奈他进入了黄觉寺当了和尚。直至25岁开始抗击元朝政权,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了明朝,当上了皇帝。

但是朱元璋对于自己曾经当过和尚的经历可是非常的忌讳,忌讳到什么程度呢?

有哪个臣子只要敢提起他做过和尚的事,那可就麻烦了。

朱元璋的脾气可不会和你好声好气的,直接就是下令处死的下场。

当时的大理寺卿仕鲁因为其刚直不阿,处事公道的品质,一直都被朱元璋视为股肱之臣。

由于当时的信奉佛教的人非常多,经常会有一些僧侣召开法会。

时间一久,这些僧侣中便有许多不法之徒,横行霸道,闹得朝廷乌烟瘴气的。而李仕鲁忠直敢言,直接上书朱元璋:

“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更指责朱元璋“惑于僧言”。

这一下,可就戳到了朱元璋的肺管子了,他本就忌讳自己的和尚出身,这李仕鲁还每句话都提及“僧”字,甚至还说这是异端。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可一点后路都不留,直接就命令侍卫,将李仕鲁从台阶上推下去,可怜的李仕鲁就这样因为犯了忌讳被活活摔死。

朱元璋想吃猪肉,厨子不晓其意

尽管对于“僧人”出身十分忌讳,但是对于自己的姓氏可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有一天,朱元璋想吃猪肉,但是他可不能直接说他要杀猪吃猪肉啊。

这“猪”和他的姓氏“朱”可就是同音字啊,可是他馋呀。

于是他就委婉地像御厨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这表达也是非常有意思,他将猪肉说成是元宝肉,可御厨又不是他肚里的蛔虫,这怎么能猜得出来呢?

于是御厨出于对皇帝姓氏的忌讳,没有选用猪肉,而是采用了其他肉类,再将肉做成是元宝的形状。

这朱元璋一尝,猪肉可不是这个味道的,御厨就这样被朱元璋下令斩杀了。

不信邪的朱元璋,又命令另一个御厨给他做,可是这元宝肉,御厨之前既没接触过又没听说过的。

只能将元宝和肉摆在一起,就这样呈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果不其然,朱元璋一看不是猪肉,当场又斩杀了一个御厨。

依旧继续命令后面的御厨给他做元宝肉,就因为一道菜接连斩杀了两位无辜的御厨,心地善良的皇后看不过去了。

于是偷偷命令下属,给第三位御厨报信,将朱元璋的真实意图说了出来。

这第三位御厨接到信件后,果然做了一道猪肉给朱元璋。

这吃上了猪肉的朱元璋自然也就心情愉快了,这第三位御厨自然也就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百姓怕犯禁,朱元璋改字避讳

须知猪肉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可谓是十分重要,祭祀,宴饮,甚至是日常生活都是需要猪肉的。

但是明朝的国姓可是“朱”,这“猪”与“朱”同音,自然是对于老百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有一次,在锦衣卫的巡查中,听到一户人家在大喊“杀猪”这两字。当时的锦衣卫对于皇权的捍卫可谓是非常之深的,这一听还以为是有不法分子要谋反呢,当下就派人围起这座宅子,直冲进去。

只见那户人家,提溜着大猪崽子的腿,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呢,这一下可就尴尬。

这样的事情发生地可不再是少数,尤其是春节前后,这皇帝的忌讳要是犯了可是要出人命的大事。

于是渐渐地就越来越少人会食用猪肉了。但是这也影响了一个行业的发展。

须知除夕挂春联是我们中国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在新的一年挂上春联以祝愿明年过得更好。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私访想要看看他治下的百姓生活如

这不看还好,一看,就发现有一户人家竟然没贴春联。

这是怎么回事呢?好奇的朱元璋走进询问才得知,这户人家是世世代代以杀猪这门手艺营生的。

但是朱元璋登基后,百姓为了避讳他的姓氏,逐渐地就不吃猪肉,找他杀猪的人自然就少了。

自己同样也是出于赤贫的社会底层家庭,朱元璋自然非常了解和同情百姓的苦。

于是在私访回去后,立马召集各位大臣,商议将猪改为“豕”,这样就能巧妙地解决掉帝王忌讳的难题。

总结:

在古代封建制度的压迫下,百姓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然在面对来自上层的压迫时,自然也只能选择妥协。而这批没有开民智的百姓也是最容易被封建残余所控制的存在。

但是现今的我们,在多元的化环境和开明的社会精神文明的潜移默化下,我们更应该拥有的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明悟本心,知道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切忌人云亦云。

古代的文化固然璀璨绚烂,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民众,也要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吸收古代优秀的文化精华,去除封建腐朽的糟粕思想,这样的文化传承才能更加的长久。

更多文章

  • 靖康之耻中的宋徽宗:虽然生下19个儿女,最后却连尸骨都没有留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靖康之耻宋徽宗死得有多惨,宋徽宗如何一步步走向靖康之耻,靖康之变发生前宋徽宗做了什么

    一、靖康之耻中的宋徽宗1127年,金国攻克北宋都城汴京,并且俘虏了宋徽宗以及宋钦宗,带着他们的妻女以及妃子宫女一起前往金国上京,途中金人对北宋的宫女,甚至宋徽宗的妻子韦贤妃和宋钦宗的朱皇后都被金人猥琐,到了金国更是要求她们去金太祖阿骨打庙行“牵羊礼”,手段十分残忍龌龊。牵羊礼结束后,更是将这些宫女分

  • 大明王朝的帝国巨骗:以人头数目衡量战功,却总能无中生有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大明王朝十大隐藏细节,大明皇帝的战功,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

    明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当然他们也存在很多特殊的事情,比如大明朝存在一些帝国巨骗,最明显的就是一个以人头数目衡量战功的制度,这个制度的产生,总是能将军功无中生有,导致很多人啥也没干,却还平步青云,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预示着明朝的衰亡。明朝最初的时候,尤其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胜利登基称帝的永乐年

  • 中国也曾有个东京,乃北宋都城,但为什么后来这一地名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北宋的东京是今天的哪里,北宋首都东京现在是哪里,北宋东京汴梁

    实际上,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东京完全是两个概念,日本也是存在东京和西京的,现在的东京之所以被命名为东京,也是因为曾经的日本都城在西面,日本迁都,由西京转入东京,这是日本的历史情况决定的。另外,日本之所以也和中国一样用东南西北的方式来命名都城,也是因为日本当时向中国学习的缘故。今天咱们就来讲一讲为什么中

  • 朱元璋的第一马仔胡惟庸,死于帝王忌惮还是真的兔死狗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胡惟庸之死,朱元璋让胡惟庸代理朝政,朱元璋惩治胡惟庸的手段

    皇帝们看好一个臣子首先要看其能否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接下来再考验其他的本事。这就是帝王的心理。和珅之于乾隆,邓通之于汉文。秦桧之于宋徽,来俊臣之于武则天。贤臣有贤臣的用法,酷吏有酷吏的好处。胡惟庸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一个有价值且好用的工具人。和其他皇帝不同,朱元璋几乎是所有打工皇帝中微末时十分高调,上

  •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不可能是自杀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死亡之地,崇祯的最后一天视频,明朝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皇帝

    祟祯自杀的说法是明史写的,而大家都知道明史是清朝编来抹黑明朝用的。所以明史故意把祟祯的死法写得十分的窝囊也只有卑鄙无耻的鞑子会特地强调死时只有一个太监陪伴,要是我等汉人写的史书,即使是敌人也会写厚葬。由於鞑子刻意遮掩祟祯的死法,所以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地方我们只要比对历史,就可以发现祟祯的死亡时间跟皇

  • 岳飞的后人从不与这2个姓氏通婚,一个深仇大恨,一个情深似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岳飞现在的后人,岳飞的后代现在有多少,历史上的岳飞后代现状

    我国南宋时期,跟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处。慈禧太后战败而求和,被迫卖国求荣,南宋则是不战而败,宋高宗主动向金求和,好在南宋有岳飞,宋高宗的江山才得以延续。岳飞刚从军时,就配合当时南宋的名将韩世忠大败金兵,收复了6个城郡。等到宋高宗不战而败,想要派秦桧跟金人议和时,岳飞首当其冲提出了反对意见,随后以一己之力

  • 他是南宋开过皇帝活到80高龄,却因一件小事导致失去生育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宋最杰出的皇帝,南宋皇帝传奇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南宋皇帝

    一、1127年,攻破北宋都城汴京的金国掳掠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官员数千人北去,北宋灭亡。在金兵保卫汴京时,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受命率兵救援京城。但赵构却率部绕开京城,避免与金兵交锋,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当徽钦二宗被掳走后,赵构在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成为南宋开国的第一

  • 刘伯温才能堪比张良,朱元璋曾两次请他出山,为何最后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张良,朱元璋第二次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最后是被朱元璋杀害的吗

    古代帝王都担心功高震主,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除掉刘伯温的首要原因,便是刘伯温能力太强,功劳太大。朱元璋请刘伯温出山时,也曾低声下气,许诺定不负刘伯温。朱元璋二请刘伯温一举,也曾被世人夸耀,后人把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比作诸葛亮的隆中对,把朱元璋比作爱才如命的刘皇叔,如今看来,高下立见。朱元璋也曾把刘伯

  • 朱棣次子朱高煦,学朱棣对侄子造反,最后却被活活烤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棣死时朱高煦在哪,明朝朱棣之子朱高煦,朱棣有没有传位给朱高煦

    朱高煦剧照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他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同为徐皇后所生。但说来也奇怪,这兄弟俩虽然是同父同母生的,他们的性格、品行却是天差地别。先说老大朱高炽,他生来性格端重沉静,喜欢研习儒家学术,颇有一颗“仁义”之心;老二朱高煦呢,则生性凶悍、品行不端,除了能带兵打仗外,其余时间就是游手好闲。在征战结

  • 受到重男轻女思想,为了调节人口比例失衡,宋朝如何解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重男轻女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力是十分广泛和强烈的。以至于现在有些家庭也会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时代。无论是在思想文化还是经济方面它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其中还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宋朝政治措施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