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从这一件事情来看,郑成功这个民族英雄的身份已经足够坐实,不过我觉得仅仅是这一件事,其实还远远不足以说明郑成功的雄才大略,因为在郑成功和明朝宗室一起退居台湾之后,郑成功对待明朝宗室的态度,才是其真正的雄才大略,为何这样说呢?且听我继续为你娓娓道来。
宗室成员号召力严重不足
很多人都比较好奇,郑成功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并且算得上是明朝的忠臣,为何在退居台湾之后,不选择重新扶持一个明朝宗室成员做皇帝,继续和清朝对抗,而要选择空置皇帝这个位置呢?
实际上郑成功做这件事情是十分具有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思想的,因为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郑成功确实不应该扶持明朝宗室成员当皇帝。在明朝灭亡之际,实际上很多宗室成员的水平都是很差的,尤其是跟随郑成功一起去到台湾的那些宗室成员,不管是在军中的威望还是号召力,都严重不足。
那些稍微有些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宗室成员,大多被诸如起义军李自成或者清军给灭口了,剩下的宗室已经属于远亲宗室,和明朝皇帝之间的关系并不亲近,再加上明朝末期连年战争,很多宗室成员饱受战争之苦,根本就没有办法正常树立属于自己的威信。
当然了,这一切的本质原因,也和朱元璋最初制定的分封制度有关,正是因为朱元璋对子孙后代过于偏爱,导致明朝宗室成员越来越多,好吃懒做水平越来越差,遇到稍微大一些的事情,根本就无法应对。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台湾还是郑成功刚从列强手里抢过来的,要是让一个能力不足的宗室成员当皇帝,一旦其做出一些严重错误的决定,台湾就很可能又被夺走,这对于祖国这个整体而言,影响就太过于严重了。
宗室成员喜欢搞内战
放眼明朝末年的那些内战,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鲁王和隆武帝之间的厮杀,还是绍武帝与永历帝之间的战争,都是属于内部相互消耗的战争,明明国家已经要灭亡了,大家不懂得团结一致抵抗外敌,反而是贪恋手上的权力,不断进行内战,在内战中把彼此消耗,为敌人制造更多机会。
拥有这样一群自私自利的宗室成员,郑成功早就看穿了一切,台湾在自己的手上夺回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台湾当时就是郑成功的,可是郑成功这个人对明朝还比较忠心,所以才会收留这些宗室成员,但倘若真的把台湾交给能力不足还自私的宗室成员来管理,很可能就会把台湾搞得一团糟,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正如明朝的灭亡一样,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何必重蹈覆辙呢?
经过种种层面的思考,郑成功就更加不能把台湾交给宗室成员来管理了,要知道当时的台湾内有清军虎视眈眈,外有沙俄等待着弱肉强食,一旦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损兵折将还赔了台湾。
郑成功在明朝任职多年,拥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以及远见,自然不可能亲自把台湾这么一个相对完好的地方交给明朝宗室成员去侵蚀,所以后来郑成功是打算把台湾交给儿子郑经去管理的。
自己管理的好处
从后来郑成功去世之后郑经对台湾的管理来看,我们就大概可以明白郑成功当初不愿意辅佐宗室成员当皇帝的第三个原因了,前边说过台湾是郑成功自己打下来的,按照古代的规律来看,郑成功完全可以自立为王,在台湾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可是郑成功出于对明朝的忠诚,没有这么干,但是迫于台湾未来的发展以及上边生活那些人的生命安全着想,郑成功不得不安排自己的子孙来管理这个地方,这样做有诸多好处。
从后来郑经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王的做法来看,郑成功一家人是打算把台湾处于一种中立的状态,就是说台湾不会明显站队明朝,因为一旦站队明朝,就会引来清军对台湾的血洗,毕竟当时清军为了统治的稳定,必须消灭掉一切明朝的残余势力。
但是台湾也不能直接站队清朝,因为一方面郑成功还对明朝忠诚,另外一方面要是站队清朝,按照清军的尿性来看,皇帝很可能就会对台湾内部的人民或者曾经与明朝有关的那些人进行处置,这也是郑成功所不愿意看到的。
只要台湾处于一种中立状态,就可以和清军进行谈判,双方争取最大的互利,同时清军没有理由直接攻打台湾,但是又不得不保护台湾,防止台湾被沙俄占领。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当时郑成功这样做完全是明智的选择,要不然惹来太多麻烦,对台湾和自己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
也正是得益于郑家在台湾那些年的经营,才保证了台湾一直没有被沙俄再次占领,也正是郑成功当初做出的正确选择,才争取了更多时间,让台湾和清朝都逐渐发展起来,最后在康熙时期顺利拿下台湾,将台湾归于我们统一的国土之中。
结语
有时候很多事情,看起来也许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很多事情难以做到尽如人意,但是只要坚持做到最大利益化,其实已经十分难得,郑成功虽然没有扶持明朝宗室在台湾当皇帝,但是郑成功靠着家族对台湾的管理,争取了更多台湾发展的时间,也为康熙收复台湾赢得缓冲,不得不说这已经是最佳方案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