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
研读爱国将领孙蔚如的历史,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细节:
——孙蔚如将军的后人在相关纪念文章中,明确孙蔚如是国军“陆军二级上将”(见《联合时报》文章“孙蔚如将军与西安事变”,作者:孙文捷)
——《西安通览》《西安市志》包括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在网络上发布的“著名抗日将领——孙蔚如”等文献介绍中,干脆都未提及或者说回避了孙蔚如将军最后的军衔。
——包括《民国高级将领列传》在内的一些专门著作中,也只是在文章导语中明确孙蔚如为“原国民党西北军杨虎城部主要将领,陆军上将。”具体的行文内容里却又未见踪迹。
——有研究人员认为孙蔚如于1945年升任六战区司令长官后由中将晋加上将衔,但是只能是推测,缺少基本的原始文献支撑。
——网络之上有研究者文章“国民党军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群体剖析(王逸峰/文)”认为:“1945年6月26日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后由中将晋加上将衔的观点是错误的。至于‘1945年7月,孙蔚如将军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暨武汉地区受降主官,授上将衔’的观点也是错误的。笔者分析,这很可能是将上将职务军衔误以为是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军衔。笔者核对了抗战胜利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编辑的《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上卷)》,附录部分在有关孙蔚如肖像的职务说明中,明确注明‘中国战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陆军中将孙蔚如肖像’至少说明,国民党军内部也认为孙蔚如是陆军中将,而非上将。”
网络上能搜寻到的《国民党军队上将大全》《国民党军上将全名单》之类,均不见孙蔚如将军的名字。孙蔚如的军衔问题,在国民党军,特别是国民党军在大陆后期并不是个案。有深入考察洞悉之一二的必要。
2.民国军衔之乱
稍微注意中国近代史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国民党军队军衔让人眼花缭乱,“少将满街走,中将多如狗”“少将多如毛,中将像条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于辛亥革命之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先后对军衔都进行过变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军士制服令》,沿用了刚刚实行不到一年的晚清军衔制,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取消品级,重新规定了军衔名称为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等,之后由改为六等十四级,增为六等十六级,名称改为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等,并规定了军衔晋升的年限。
1912年8月,北洋政府重新制定军衔制,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为三等九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此外,还有满足虚荣心的“虚衔”,即:将官衔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个虚衔,即陆军上校可加少将衔,陆军少将可加中将衔;军官阵亡或病逝后,可追赠高一级的军衔。这套军衔系统,在北洋政府所属部队或承认的部队执行,册封军衔有着更多的安抚成分,军衔高、官职低的现象很普遍,各路军阀头头都是上将,师长基本都是中将,旅团长多为少将。
到了1931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陆海空军官职表》,基本沿用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但是,政府却没有统一的军衔铨叙机构,军衔授予令出多门,各自为政,谁都可以授军衔,军衔授予被大量滥用,一些地方的军阀甚至自封上将,全然不管统兵的规模数量,自己高兴就行,即便蒋介石都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上将。割据西北的马步芳给他年仅12岁的儿子上报了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的军职,居然也被“中华民国军政部”正式任命,发了委任状。所以,这一时期,不仅仅“城门频换大王旗”,眼花缭乱的军衔让老百姓更是看不明白,一个字“乱”!大凡认知里的省主席之类高官大官,应该都是“三颗星”的上将。
军衔之乱在于频繁改革、编制不一、授予权限混乱,还在于职务军衔与军人军衔不清不楚,混淆并存,无法辨识。
我军不久前实施的军官职业化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由“一职多衔”向“一职一衔”转变,改变多年来职务等级为主导的军衔依附现状,推行军衔等级主导军官等级管理基本秩序,使军衔与职务密切挂起钩来,使军衔不仅仅有荣誉的价值,而且与职务密切挂钩,指挥体系更清晰。
为了整顿军衔混乱的局面,1934年4月,国民政府批准组建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铨叙厅下设三个处,专门负责具体的重新评定军衔的工作。之后又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对军衔进行修订。其中,1934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陆海空军官佐任命暂行条例》规定了上将的晋升标准,严格把控上将晋升渠道。1935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公布了《上将任官施行条例》,正式将上将军衔确立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同月,南京国民政府还还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将整个军衔等级分为六等十八级。4月起,正式将国民党军队的各级军官军衔的任命授予权力收归中央管辖。军衔的任命、晋升,都遵照严格的比例和数量要求。即:现役上将总人数不超过60人,其中特级上将1人(蒋介石专座),一级上将9人(8人陆军1人海军),二级上将23人,中将加上将27人。上一级有空缺,下一级才能晋升。中将升中将加上将要有名额空缺才能择优晋升。
时,中国在册的上将有124名、中将418名、少将1240名。如果严格按照比例数量,124名上将中只保留31名,剩下的93名上将怎么办?如果都降为中将,必将激化矛盾,于是,1936年2月又颁发了《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规定陆军中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临时加上将衔,可以佩戴二级上将的军衔,享受二级上将的待遇。如有二级上将军衔名额空缺则从“中将加上将衔”中择优特补。虽然,这样的规定与《陆军军官佐任官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五款规定“中将须实职年资已满、并于国家建有殊勋,始得晋任上将”会形成矛盾,制造新的混乱,但是,这种应付时局的权宜之计,的确在中将与二级上将之间,制造了一个位置尴尬的军衔:“陆军中将加衔上将衔”,简称“陆军上将衔”,又称为“上将衔陆军中将”,别称“中将加上将衔”,或者还可以称之为“替补上将”。如此,上将军衔想不混乱都难!
更要命的是,国民党军队除了铨叙之外,还有另一条的军衔系统。
3.铨叙军衔与职务军衔之乱
国民党军队官阶分明,需要以军衔高低来确定上下级关系,一阶压一阶,形成作战指挥体系,才能保证军令畅通。反之,如果上下级职务的军官是相同的军衔,不仅增加军队管理的难度,更会削弱作战指挥的力度。加之,国民党军队长达数十年战事不断,军官职务调整频繁,作战指挥体系经常出现变化,铨叙军衔跟不上实际的需要,以职务军衔来明确相互间的等级关系,既是权宜之计,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从而在国民党军一直延续使用。
铨叙军衔是军官的正式军衔,是由铨叙厅根据职务、资历、学历、战功等情况综合考察确定正式叙任,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并载入个人的档案。除了褫夺和晋升外,铨叙军衔不随职务调动而变动,自然,也不能随便晋升。而职务军衔国民党军各级军官与职务相对应的军衔阶级,这种军衔与职务对应,获得相应的职务就直接被授予相应的军衔,脱离了这个职务,相应的军衔同时脱离。甚至军官获得新的职务的时候,即便没有同时授予军衔,也会默认其自动晋升为职务相应的军衔。这种默认,与北洋政府时期的“虚衔”一脉相承,乐此不疲。所以,职务军衔又被视作临时军衔。很多人所熟悉的沈醉,他的实际铨叙军衔是保密局云南站少将站长,但是,他在起义前的职务却是云南游击中将总司令,这个就是职务军衔。
区别职务军衔与铨叙军衔,关键要看是否按照法定审查标准和任命程序任命,在铨叙厅是否由正式的备案。还有一个常用的方法是看军衔的名称构成,比如:上将司令、中将军长等,如果表述为海军中将、骑兵上校等,这些就是正式的铨叙军衔。再深一步,需要查看任职的文件或任职命令,譬如:军衔与职级一致的,称为“任官有案”,职级高于军衔且经过了中央备案的,称为“任职有案”。下达的命令格式:(一)任官有案人员(不受编制拘束)兹任陆军 × 将为 × 厅副厅长。此令。(二)任职有案人员兹任为 × 厅少将副厅长,保留中将待遇。此令。(三)支上阶薪有案人员兹任为 × 厅少将副厅长,支中将薪。此令。
因为职务军衔和铨叙军衔制度的同时并存,职务军衔任命程序相对简单,不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和铨叙厅的准许。为此,军队作战系统有多混乱,相应的职务军衔就有多混乱。身兼多职的更是出现多个军衔的奇葩景观。又因为与铨叙军衔在表面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乱上添乱。遑论还有死后追赠军衔一项(张自忠、廖磊、戴笠等),莫说后世之人,即便是在当时,非特别专业的人士,都是很难说的明明白白。
其实,对于自己到底是什么军衔,作为当事人是很清楚的。我曾读到过的一个资料里就曾提到:“国民政府曾经批准董其武、孙兰峰任上将(职务军衔)。在《绥远省保安司令部军官佐属现职录》《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登记官籍簿》的史料中都记载董其武职衔为上将。但是,董、孙在填写履历时也始终填写自己为国军陆军中将军衔。1955年,获悉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后,董其武提出降衔的理由之一就是自己是原国军陆军中将,授自己解放军上将军衔偏高。”
4.孙蔚如到底什么军衔
孙蔚如于1936年1月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是没有争议的,争议主要在上将军衔。曾有研究者专门统计了《国民政府公报》和《总统府公报》的记录:1935 年 4 月至 1949 年 9 月,总计任命有少将以上将官 4996 名,其中,各种上将 160 名、中将 975 名、少将 3861 名。未见有孙蔚如授上将军衔的相关信息。能够见到的1949年9月以前的国民党上将名单里,也没有孙蔚如的名字。
我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包括仔细分析了数张历史照片,也曾一度认为孙蔚如为上将军衔的有关表述是以讹传讹,但是,当我以为已经可以确定了孙蔚如不可能是上将军衔的时候,却在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武汉市中山公园“受降堂”意外地看到一张孙蔚如着上将军衔的照片。再结合支持孙蔚如为上将军衔的研究者的观点:“1945年7月,孙蔚如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授上将军衔。”孙蔚如时为(或佩戴)上将军衔的可能更接近历史原貌。
一方面,可以从受降的等级来看。
军衔对等是受降仪式的基本原则。而孙蔚如于1932年任第38军军长,1937年1月兼陕西省政府主席,后又历任第31军团军团长、第4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中条山一战,将倭寇堵在潼关之外,立下赫赫战功。1944年秋受训于重庆民国将官培训班。1945年7月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同年8月20日,受国民党中央之委任,作为中国政府洽降代表成员,飞抵湖南芷江,与日军洽谈投降事宜。9月18日下午3时,在今汉口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接受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冈部直三郎大将及所部的投降,接收投降书。
按照侵华日军16个等级的军衔划分: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所谓兵对兵、将对将。日军的“佐”和国民党军的“校”属于同一个级别,那么,日军的“大将”自然就对应国民党军的“上将”。
另一方面,“战区司令长官”大致对应的级别。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制定了抗日战略,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时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司令长官分别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特级上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一级上将;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一级上将;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一级上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后改为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一级上将。1937年9月17日,增设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1937年10月26日,增设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为刘湘,时为二级上将(1938年病逝后追晋为一级上将)。军衔最低为刘湘,二级上将。
1938年1月,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战区划分,司令长官分别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程潜,二级上将(朱培德病逝后,于1939年递补为一级上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二级上将;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第六战区、第七战区撤销。新增设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中将加上将,次年授二级上将衔(1947年授一级上将衔)。军衔最低为陈诚,中将加上将衔。
1938年至1939年先后召开军事会议,检讨第一期作战得失,重新划分了战区并任命了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卫立煌,二级上将;第二战区阎锡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中将加上将衔(1946年晋升为二级上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二级上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第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二级上将。1939年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1940年为商震,二级上将)。1940年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军衔最低是张发奎,中将加上将衔。
第四次战区划分发生在1945年4月,十大战区的司令长官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胡宗南代,10月3日特加陆军上将衔(即中将加上将衔,铨叙军衔仍为中将;1955年9月就任“澎湖防守司令部”司令官才正式晋任陆军二级上将);第二战区阎锡山;第三战区顾祝同;第四战区张发奎;第五战区刘峙,二级上将;第六战区孙连仲,二级上将;第七战区余汉谋,中将加上将;第八战区朱绍良,二级上将;第九战区薛岳,二级上将;第十战区李品仙,二级上将。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第十二战区,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二级上将)为司令长官。孙蔚如接孙连仲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即便将明确为“代”的胡宗南拉进来看,最低的军衔依然是中将加上将。
足见战区司令长官的职务军衔最低应是上将,低者必以“中将加上将”。若本身就是“中将加上将”,则很快铨叙为二级上将。因为一级上将、二级上将的员额是固定的,只有出现空缺才能替补晋升(比如薛岳晋升二级上将于二级上将庞炳勋被俘投降剥夺军衔之后、张发奎晋升二级上将则在二级上将陈调元病逝之后)。所以,孙蔚如不可能是“二级上将”,也不可能只是中将,只可是“中将加上将”,更有可能是以中将的铨叙军衔佩戴上将的职务军衔,这也符合“虚衔”的一贯做法。
是的,按照规则,身为战区司令长官的孙蔚如,最低应该是中将加上将,但是,要注意,孙蔚如是1945年7月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春,第六战区改组为武汉行营,任副主任,后又调任战略顾问委员。也就是说,在战区司令长官这一职位上时间只有半年,不仅来不及铨叙任命,即便时间来得及铨叙,蒋介石那一关也难过。尤其是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本身还含有剥夺其第4集团军指挥权的客观结果。
孙蔚如是杨虎城的嫡系。杨虎城于1935年4月被国民政府铨叙授任为陆军二级上将。西安事变之后,于1943年被罢免了官位,褫夺了军衔。西安事变给蒋介石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不仅不可能将杨虎城空出来的这个军衔空缺任由十七路军替补(1943年2月,代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中将加上将衔孙连仲升二级上将,对应填补此空缺),而且,以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之后对十七路军逐步进行削弱、肢解、消灭,孙蔚如这样的嫡系骨干不打压既是开恩,更不可能成人之美。
其实,对于军官军衔,前几年对于我军“少将”与“专业技术少将”,以及无中生有、以讹传讹的所谓“文职少将”,包括一些军中人士都云里雾里,搞不清楚其中的含义以及相互的区别,更遑论民国时期本就混乱的国民党军军衔。
即便是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军的军衔标志由领章又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有些人依然私自买将官的星章佩戴在肩上,导致军衔继续混乱。而孙蔚如将军是一名儒将,有他的坚持和恪守,所以,即便是佩戴上将职衔,必不会四处炫耀张扬,又逢于乱世,便导致了相关影像和文字资料极难找寻。
2022-8-16随札
☆作者简介:易书生,闻道阁主。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曹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