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孙衍:先帮秦国收复河西,后帮山东诸国抗秦,晚年竟又当了秦相

公孙衍:先帮秦国收复河西,后帮山东诸国抗秦,晚年竟又当了秦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78 更新时间:2024/1/9 9:22:38

[var1]

提到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他尽管出身贫寒,却在成功游说山东六国组成抗秦联盟后身佩六国相印。张仪主张连横,他以秦相身份四处奔走,成功以“横”破“纵”,帮助秦国维持了霸主地位。人们往往认为苏秦、张仪二人针锋相对,但二者年纪相差数十岁,并没有直接交手。实际上,先于苏秦首倡合纵的公孙衍才是张仪真正的宿敌。

大约是周显王九年(前360),公孙衍生于魏国阳晋,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市一带,早年间曾在魏国出仕。或许是因为当时的魏王对他不够重视,公孙衍转而投奔了秦国,并凭借战功逐渐升迁为了将军。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公孙衍率领秦军与魏军交战于雕阴,并成功大获全胜,史载:“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var1]

凭借此次战功,公孙衍升任大良造,这是自秦孝公以来秦国的最高爵位,掌握着军政大权,可见他在秦国的地位之高。就在公孙衍登上秦国权力巅峰的同一年,另一个魏国人张仪来到了秦国,并被秦惠文王封为客卿。五年后,张仪被任命为秦相,对此极为不满的公孙衍一气之下离开秦国,返回了自己的祖国魏国。

尽管曾经率领秦军大破魏军,但魏惠王非但没有报复公孙衍,反而还任命其为犀首,统领魏国军队。曾经,魏国经常仗着国力强盛欺侮秦国,但自从商鞅变法后形势便为之一转。考虑到魏国一国之力难以与强大的秦国抗衡,公孙衍提出联合其它国家共同抗秦的战略方针,这被认为就是合纵的最早由来。

[var1]

秦相范雎曾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这一重要外交策略,公孙衍显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他联合齐国名将田朌共同夹击位于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赵、韩两国,并取得大胜。公孙衍联齐伐赵、韩的举动惊动了张仪,为了避免日后其余诸国联合起来攻秦,后者立刻着手结交齐、楚,并出兵进攻魏国。

张仪打算以连横破坏合纵,公孙衍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在公孙衍的努力下,“五国相王”局面形成。自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起,按照礼法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春秋初年,楚国国君熊渠为了表示对周王室的蔑视而自立为王,后来同样位于南方的吴国、越国也相继称王。当然,这种自封的王是得不到诸侯广泛认可的。

[var1]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魏惠王前往徐州会见齐威王,二者分别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十一年过去,公孙衍又召集了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国君,约定五国组成联盟,互相承认其余成员的王位,这便是所谓的“五国相王”。很显然,这一行为目的在于抗衡秦、齐、楚三大国,而诸侯们纷纷称王也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丧失。

没过多久,齐国因不满弱小的中山国称王而打算出兵讨伐,南方的楚国则直接将矛头对准了魏国,公孙衍试图凭借“五国相王”对抗秦国的意图没能实现。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张仪表面上被秦国罢免,于是转而投奔了魏国,并在秦国施压的帮助下成功出任了魏相。紧接着,秦军借道魏国主动进攻齐国,却反而被齐军大败。

[var1]

在齐、楚两国的施压下,张仪被魏国驱逐,而公孙衍则被刚刚即位的魏襄王任命为相邦。这次,公孙衍同时联合了魏、赵、韩、燕、楚五国,甚至还将秦国西方的小国义渠也拉进了同盟。周慎靓王三年(前318),身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作为主帅统领诸侯联军进攻秦国,却在函谷关遭遇大败。

出师不利的公孙衍失去了魏襄王的信任,即便如此,他还是贯彻了自己合纵的主张,先是从齐国请来了孟尝君代替自己出任魏相,又前往韩国当了韩相。为了防止东方诸侯再一次联合,秦惠文王出兵攻韩,公孙衍兵败后只好又返回了魏国。然而,此时魏国采取对秦友好的政策,公孙衍的合纵之术没了用武之地。

[var1]

出人意料的是,不久后秦惠文王去世,继位的秦武王在逼走张仪后竟然邀请公孙衍出任秦国相邦。时隔多年回到秦国,公孙衍提出了包括加强对蜀地控制在内的许多良策,并最终在秦国去世。和一生都在联合山东诸国抗秦的苏秦不同,公孙衍既帮助诸侯对抗过秦国,又两次为秦效力,且分别位至大良造、相邦,其人生可谓传奇色彩十足。

更多文章

  • 都是楚国人,为何芈月、芈姝和景氏跟孟昭氏的关系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芈月和孟昭氏的关系,芈月和芈姝历史上是什么关系,景氏和孟昭氏什么关系

    [var1]芈姝跟孟昭氏的关系不好,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芈姝危难时刻曾两次托孟昭氏帮忙,第一次没成功,没让怀孕的芈姝看到秦惠文王;第二次则是孟昭氏利用各种手段造谣,非但没有帮到楚国,反而害得芈姝被关禁闭,害得景氏流产,芈姝又失去了一层指望。所以,芈姝根本就没办法器重和喜欢孟昭氏。[var

  • 孔子拜7岁小孩为师?孔子可以,但普通人不一定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小孩叫什么,孔子当初是如何拜师,孔子是如何对弟子因材施教的

    [var1]甘罗:夫项橐生7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12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意思是说项橐7岁时就当孔子老师,现在我已经12岁了,丞相就让我试试看吧,别着急横我(横:发脾气,读四声,东北方言)。[var1]吕不韦听完甘罗举的这个例子后,同意甘罗去说服张唐。此处说明一个问题,甘罗和吕不韦都知

  • 不无视此人,被五马分尸的商鞅,是不用死的,可惜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鞅为什么被五马分尸,商鞅被五马分尸前说的话,商鞅被五马分尸历史是真是假

    [var1] 曾经有一人劝过商鞅,但商鞅全然当作了耳旁风,没有理会。现在仔细想想,如果商鞅当初没有不把那人的话当回事,而是真正将那人的规劝听进了心里,是不是根本就不会落得个被五马分尸的悲惨下场呢?但可惜啊,世界上没有如果,生命终究是一去不复还。 那么这个人究竟对商鞅说了什么,商鞅又为什么不把他的话当

  • 从唐雎到蔺相如,从蔺相如到荆轲,六国的人怎么都喜欢威胁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安陵君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家的国王,他的土地非常小,但是却一直保有而没有被灭亡,秦王看他那块地虽然小,却治理得很好,非常富裕,而且地势险要,就想把他的土地给抢过来。但是那时候毕竟还是讲究“以德服人”,“师出有名”。所以秦王跟安陵君说:“我愿意用500里的国土换你国家的50里地,你看怎么样?”[var1]

  • 《尚食》朱高炽去世!游一帆罪无可恕,幕后真凶是赵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尚食里的郭妃和朱高炽,尚食游一帆最后和谁在一起了,尚食电视剧朱高炽被谁毒死的

    在最新的剧情中,朱高炽去世!游一帆罪无可恕,幕后真凶是赵王。[var1]关于朱高炽去世朱高炽是永乐帝朱棣的大儿子,他有两个一母同胞的弟弟,一个叫朱高煦,一个叫朱高燧。朱棣死后,朱高炽就以储君的身份,顺理成章地登基称帝了。正如同剧中的姚子衿所说,朱高炽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依仗了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历史上的

  • 三国争霸时,哪些名将站错了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争霸武将分布图,三国争霸最后谁赢了,三国十大不败名将

    成公英作为韩遂的心腹,一直对韩遂忠心耿耿,即使是韩遂败走关右、手下部众都纷纷离散之际,成公英仍然跟着韩遂。韩遂的女婿阎行打算杀韩遂去投降曹操,没有干成,韩遂叹息说:“我所遭受的困厄,难道是因这桩婚姻而起吗?”,并以人众稀少为由准备从羌中西南道投蜀,成公英说:“兴军聚众数十年,现今虽破败,哪有丢弃家门

  • 三国时,魏蜀吴面积差不多,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时期魏国版图,三国魏国的实力,三国中的魏蜀吴领土面积

    单从面积的比例来看,曹魏占了43%,东吴占了35%,蜀汉占了22%。曹魏并没有占据三分之二,连一半都不到。[var1]▲三国形势图但是,按照东汉时期的行政划分,就没有问题了。东汉时将天下分成了十三州,曹魏占了幽、冀、青、并、豫、徐、兖、司、凉九州,直接超过了三分之二,这也是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

  • 中国的剑文化:这五把名剑,一把用来斩白蛇,一把关乎楚国存亡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现存的十大名剑,中国最有名的古代名剑,古代十大名剑谁的杀伤力最强

    剑在我国文化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时除了将军可以佩剑,文人雅士们也是非常热衷于佩剑的。为此古时人们将剑分为文剑和武剑,文人佩戴的剑称作文剑,大多是用来装饰用的并不开刃,人们还将剑赋予了修身养性的寓意。而武将佩戴的剑被称作武剑,但这也仅仅是礼仪用剑,并非是作为武将的武器存在的,关于这两种剑还有个

  • 专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今世界放在春秋战国,分别对应哪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时期有哪109个国家,春秋战国是真实历史吗,春秋战国各国巅峰时刻

    [var1]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放在别的国家不知道对不对,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所有的斗争与博弈都能在中国历史上找到。那么当今世界放在春秋战国分别对应哪个国家?[var1]我们先说美国,和美国最像的一定是齐国。春秋初期和战国中后期的齐国,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军事

  • 三国时期为什么单名居多,是因为《公羊传》对《春秋》的曲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为啥都是单名,春秋与三国差几个年代,春秋三国的真实历史

    [var1] 其实在西汉时期,双名的历史人物还是非常多的,著名的就有霍去病、刘病已、刘弗陵等等。刘弗陵和刘病已就是汉昭帝和汉宣帝。统治者的名字都是双名,可见当时取名字并没有什么单名的要求。当然根据学者对《汉书》中名字的统计,单字的名字的比例还是高于双名的比例,但是远没有到东汉以及三国时期那样悬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