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君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家的国王,他的土地非常小,但是却一直保有而没有被灭亡,秦王看他那块地虽然小,却治理得很好,非常富裕,而且地势险要,就想把他的土地给抢过来。但是那时候毕竟还是讲究“以德服人”,“师出有名”。所以秦王跟安陵君说:
“我愿意用500里的国土换你国家的50里地,你看怎么样?”
[var1]
秦王是个什么人,安陵君心里还是有数的,真的把国家交出去了,估计那500里地也找不着了。于是他跟秦王说:
“大王用那么大的土地来交换我这么小小的一块土地,我们怎么敢接受呢?再说我这块土地虽然小,但是它是我的祖先传给我的,我希望保有它并且把它传给我的子孙后代”
秦王相当生气,摆出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于是安陵君派出唐雎出使秦国。
然后秦王当然还是对唐雎讲想要换土地这件事,唐雎当然不答应。秦王一听就怒了,在我的地盘上你还不给我面子?就开始吓唬唐雎说要:
[var1]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不过秦王由于太激动,一说话就跟唐雎靠得太近了,这时候唐雎也给他来个反恐吓: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然后拔剑来到了秦王的面前,这时候秦王才发现虽然唐雎很弱小,但是现在唐雎至少比他强大啊!于是乖乖地给唐雎道歉,再也不敢提换土地的事情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跟这个也差不多,就是秦王想要赵国的和氏璧,赵国不给,然后秦王就开始咋咋呼呼了,威胁赵国、威胁蔺相如,然后一不小心又跟蔺相如靠得太近了,又被人家持剑威胁了。
[var1]
荆轲刺秦更是人尽皆知,起因还是因为秦国咄咄逼人,把燕国搞得快要兵临城下的感觉,燕太子丹被吓得没办法了,于是又一次派出六国“传统方法”,对秦王进行刺杀。不过最后失败了。
那么问题来了,秦王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呢?为什么其他国家的人总是喜欢威胁大秦的国王呢?
其实原因有两点。
第一当然是秦国自己的问题了,它总是想要吞并别人,你说它招人恨不?而且秦国对外战略堪称是从强硬走向更加强硬,从更加强硬走向绝对强硬,因此把其他各国都有一种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所以列国对秦国感情上就有一种特别“忌惮”和“怨恨”的心理感觉。
[var1]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还格格对外国使者态度特别不好,动不动就威胁人家——他难道不知道像他们这样的“古人”都是暴脾气吗?人家嗟来之食都宁可不吃而饿死,他居然态度这么粗鲁,也难怪六国的使者们一逮着机会就把身上的剑拔出来跟秦王说道说道了。
第二就是,只有弱者才会去使用刺杀这种手段。六国使用刺杀秦王、威胁秦王的这种办法,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军队打不过秦军,所以只能用这种办法来跟秦国比权量力了。
如果六国能够通过战争堂堂正正的打败秦国,他们肯定是不屑于使用这种办法来与秦国较量的,就像当年鲁国和齐国的较量,搞得悲壮的鲁庄公准备跟齐王同归于尽,都是因为国家实力的不同啊!
[var1]
不过决定天下大事的东西,都是宏观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思想,一个国家的经济上来了,他就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一个国家的人口上来了,他就有了创造经济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人口都上来了,那么他就可以不停的对外发动吞并战争,因为他打败了可以再充钱、再补充军队,再来一次就行了,而那些小国、弱国败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去从头再来了。
秦国虽然在文化上、思想上做出的努力还不足以达到统一天下,但是它在经济、人口、政治方面已经完全超出了六国,所以它的实力完全凌驾于六国之上。虽然六国经常出一些阴谋诡计或者用刺杀的办法威胁秦国国王,导致秦国的统一天下之路十分的坎坷,但是大秦毕竟是大秦,六国在反反复复的抗争之后,最终还是被秦始皇的虎狼之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六合之内,无不臣者”的大秦帝国。
可惜的是,秦国也是一个发展不完全的国家,他的文化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他并不能回答在百家争鸣之后,华夏族究竟要在思想上走哪一条道路,最终秦朝还是灭亡了,而他留下的文化谜题则由汉武帝、桑弘羊、董仲舒、司马相如他们来回答。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