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有贤妻,夫无横祸”,可见即使再平凡的男子,如果娶到一个好妻子,至少会少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男人身居高位,另一半的作用就更大了,如果没有找到好老婆,权力越大,可能会遇到的祸事就越危险,甚至危及生命都是很有可能的。
当一个皇帝,娶到一位贤良慈爱的皇后,那么无论是后宫的安定,还是子女的教育,都会自然而然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不牵扯精力的基础上,或许皇帝会把关注点放在国家大事上,而这样的皇后也会在后世得到很高的评价。
比如,永乐皇帝的皇后徐妙云就是其中一位。她本是徐达的长女,辅佐君王30年,创下3大记录不说,还让皇帝17年不立皇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传奇的女子吧。
青梅竹马
徐妙云正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国公第一位的徐达长女,既然身份如此出众,自然是要嫁给皇帝的儿子了。于是,她顺理成章的被许配给了四皇子朱棣。因为她天资聪明,又生性良顺,所以很小的时候,就被召入后宫。
朱元璋的原配夫人,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培养。因为从幼年时打下的基础,所以她和未来丈夫朱棣的关系,用青梅竹马来形容非常贴切。从小时候培养出来的默契,也陪伴了两个人的一生。
进入宫中之后,她开始接受更广泛的系统教育,这个时候,她的聪明才智更进一步表现出来。经过老师的传授,年纪轻轻的她就达到了经史子集无不精通的水平,人送美名“小诸生”。
诸生是当时形容儒家学子,且拥有参加科举水平的一小部分人。虽然,徐妙云不能参加考试,但她的水平可见一斑。朱棣成年以后被封为燕王,她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燕王妃。因为受命北上戍边,所以她也跟着丈夫来到了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北平虽然远离权力中枢,但这个地方,却拥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当时大明初建,虽然得了江山,可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包括前元的旧部,经常会威胁大明的统治。因此,朱棣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军政和带兵上。
这个时候,徐妙云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她一人把整个燕王府上上下下治理的井井有条不说,还不时给朱棣提供公事上的建议。正因为她的贤内助表现,让朱棣这样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唯独对她充满敬意。
靖难之役
本来,两个人就在边关终老,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可是没想到朱元璋死后,不仅是朱棣,所有朱家的子孙都迎来了一个大危机。因为长子朱标早亡,他顺势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
没想到,这个年轻的皇帝一上台,就开始了清洗叔叔们的行动。他先是把为人软弱、又缺乏实权的几位王爷幽禁流放,最后,又把主意打到了手握重兵的朱棣身上。
为了不坐以待毙,在朱允炆提出“削藩”的方针后,朱棣做好一应准备后,也针锋相对的提出了“靖难”的口号。也就是说,为了不让天下人把自己和“造反”联系在一起,他暗示皇帝是被奸人迷惑,而自己要营救皇帝。
于是,自明朝建立以来,最大的一场内战一触即发。双方打起来以后,朱允炆发现了一个尴尬之处,那就是爷爷把能打仗的将领都干掉了,自己无人可用。于是,他只好用平庸的将领作战,结局可想而知。
最终,朱棣大败朝廷军队,攻入了南京城。虽然,过程说起来简单,可其实这场战斗,朱棣一方并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在交战初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还处于劣势。朱允炆的军队就曾趁着北平防守空虚,围困朱棣的大本营很久。
当时,朱棣等人都不在城内,眼看北平就要失守,徐妙云挺身而出,成了北平军民的主心骨。她不但协调城内的守备力量和武器粮草,为了鼓舞士气,还亲自披甲登上城墙守城。这位燕王妃,不但是文武双全的巾帼英雄,同样也是丈夫最坚强的后盾。
朱棣登上皇位后,立刻把她封为皇后,并给她以极大的殊荣。甚至为了她打破惯例,把皇后印玺的装饰由龟改为龙,以示恩宠。从此以后,明清两代的皇后,都得到徐妙云的余荫,在地位上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大纪录
徐妙云陪伴君王30年,直到永乐五年的时候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六岁。虽然她的一生不长,可是在朱棣的眼中,她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女子,任世上任何一个都无法与之相比。
徐妙云的不同凡响,从她打破的三个记录就可以看出来。首先,她是大明历代皇后中,出身地位最高的一个。无论是在她之前还是之后,明代的皇后大多是民间女子或小官之后。这也是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定下来的祖制。
而且在她死前,朱棣没有册封过任何一个妃子,几乎可以说,当时的朱棣只有她一个女人。在她死后,朱棣也在长达17年的余生里,没有再立皇后。无论是当燕王的时候,还是登基以后。
他的九个子女,有七个都是徐妙云所生,剩下的一子一女,也是在她死后才临幸其他女子所得。作为君临天下的第一人,这份专一除了证明两人的关系亲密以外,也和徐妙云自身的优秀有关。
最后一个纪录就是,她是死后第一个入葬十三陵的皇后。即使皇帝朱棣,也是先修好陵墓,等到死后再和皇后合葬。可以说,朱棣已经把她当成自己唯一的配偶了。
结语
在与朝廷为敌,一旦失败不但身首异处,而且会连累整个徐家的赌局中。如果不是深爱朱棣,且有大格局的徐妙云,又有几个女子敢义无反顾的去赌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