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早年被大家称之为“小韩愈”,因为他很聪明且敏锐,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死读书的人。其实死读书永远都读不好书,真正读得好书的人,都是一些脑瓜子聪明活泼的人。
不过他老爹方克勤因为“空印案”受到牵连,被朱元璋给宰了,所以朱元璋即使知道他有才能,也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给儒生、皇子们讲讲课。空印案受到株连的有几万人,所以方孝孺他们家其实没什么罪过,只是受到株连罢了。
方孝孺为何对朱允炆忠心?感念知遇之恩
方孝孺是著名的大儒,所以他深知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是他为何要为朱允炆牺牲自己的原因。当然了,这是主观思想上的原因,很多儒生都具备这种思想,但是真正愿意献身的人却不多。
方孝孺虽然有才,但是在朱元璋时代并没有受到重用。到了朱允炆继位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朱元璋曾经叮嘱过朱标,方孝孺是大才,可以用。“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
朱允炆
朱标早逝,朱允炆就继承了朱标的班子。所以朱允炆上台后立刻将方孝孺提拔为侍讲学士,专门跟在他身边做参谋。朱允炆太年轻,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询问方孝孺。
过去皇帝给自己坐冷板凳,现在皇帝突然之间把你当心腹看待,这是什么?这就是帝王之术。让你在落差之中懂得感恩。
除此之外,方孝孺还负责修撰《太祖实录》,可见建文帝是非常看重方孝孺的才能的。在燕王朱棣造反以后,那些讨伐朱棣的檄文和诏令,全都是方孝孺写的。
由此可见,朱允炆对方孝孺,是有知遇之恩的。在事业上,前任领导不重视你,现任领导却着重提拔你,让你成为了公司的核心人物,你难道不感动吗?方孝孺自然是为了报答朱允炆的知遇之恩,才会誓死都不投降朱棣的。
方孝孺不是个死读书的人
很多人认为朱允炆战败了,所以朱允炆的幕僚里全都是一帮只会死读书的呆子。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方孝孺在其中的作用,就会发现,方孝孺其实屡出奇计!我们先来一起看看方孝孺的建议。
建议一,前后夹击,直捣北平府。
方孝孺
当时朱棣大军攻占了大名府,写信给朱允炆讲和。方孝孺建议首先让辽东诸将们带兵进入山海关,直捣北平府。其次,趁着朱棣回援北平的时机,南方大军再北上夹击朱棣大军,让他首尾不能相顾。再者,可以回信给朱棣,拖延时日的同时,也可以让朱棣大军军心涣散。
这些建议完全不像是一个儒生说出来的话,实在是太有军事思想了。方孝孺不仅考虑到了天气炎热,燕军不战自疲,而且还用了围魏救赵、拖延时日的策略,可惜负责传旨的人掉链子了。
建议二,挑拨离间。
这事儿真不是一般读书人干得出来的,人家忙着读书,没有谁有这么多心思啊!当时方孝孺发现,“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毕竟大厦都是从内部倒塌的。所以朱允炆便派人特地送信给朱高炽。方孝孺“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赍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间不得行。”
建议三,坚守南京。
这个建议最后显然也失败了。
当时朱棣大军已经杀到了长江北岸,方孝孺建议,一方面派人去燕军那儿讲和,答应朱棣的请求。一方面则到东南地区征调兵马前来防守长江。由于朱棣大军不善于水战,所以胜负不可料。
陈瑄
这种考虑是对的,只是掉链子的是,朱允炆这边的陈瑄带着水军投降了朱棣。总是有这帮投降派在里面捣乱,这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方孝孺请求朱允炆坚守南京城。这时候方孝孺提出这样的请求,那是非常勇敢的,他已经做好了和天子一同殉难的准备了。
谁知道朱棣这么狠!
朱棣抓到了方孝孺以后,让他给自己写登基诏书。因为在入城前,朱棣的大谋士道衍就曾经说过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明史纪事本末》提到方孝孺在诏书上“大批数字,掷笔于地”:燕贼篡逆!这可把朱棣给气坏了,扬言:“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顺口就表示:“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
这种在生气的时候说的顺口话,谁都不会当真吧?结果朱棣还真的听进去了,并且还真的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一共873口人,3天时间才杀完。“文皇大怒,令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尽杀之,然后出孝孺,磔之聚宝门外。孝孺慷慨就戮,为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时年四十六。复诏收其妻郑氏,妻与诸子皆先经死。悉燔削方氏墓。初,籍十族,每逮至,辄以示孝孺,孝孺执不从,乃及母族林彦清等、妻族郑原吉等。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廖镛、林嘉猷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者不可胜计。孝孺季弟方孝友就戮时,孝孺目之,泪下。孝友口占一诗曰:‘阿兄何必泪澘澘,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士论壮之,以为不愧孝孺之弟。孝孺又有二女,年俱未笄,被逮过淮,相与连袂桥水死。”
方孝孺失策地方是,他没想到朱棣真的这么狠。其实他只是想要自己赴死,没想到朱棣还捎带上了他的家人和学生们。
站直了,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
一个民族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普通人,唯独那百分之一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能够散发这个民族的光芒。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事实就是如此。
为什么很多人说我们这个民族很聪明、很勤劳,但是缺少勇气?因为那些勇敢的人,都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了。我们需要英雄来给我们树立榜样,只有榜样的力量,才能真正感染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表达自己特有的观点,把过去崇敬的人推下神坛。
岂不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理讲不过的时候,就要动暴力,这种事情为什么还要有人争相喝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