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继隋朝之后出现的一个大一统王朝,该王朝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可谓是疆域空前辽阔。
且唐朝非常包容,这就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性很强的封建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发展也造成了明显影响。
并且当我们去仔细了解唐朝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王朝国祚共计289年,但却没有修过一段长城。这全是因为唐朝强到不需要修筑长城,那么你知道唐朝究竟有多强吗?
唐朝的军事、经济、科技实力
如今我们去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时,主要会从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方面进行考察,这里我们干脆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细致说一说唐朝。
从经济层面来看,唐朝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农业方面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并且修建了很多重要水利工程;
手工业方面唐朝允许官营私营并存,尽管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官营,但其依旧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唐朝的经济发展;
货币方面唐朝出台了属于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且很多大城市还出现了柜枋和飞钱。
中国古代主要以小农经济发展为主,而唐朝对农业生产工具以及技术的改革,使得唐朝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这给唐朝军事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并且除了农业以外,唐朝还格外重视商业发展,那些在大城市中出现的柜枋和飞钱足可证明唐朝的经济发展究竟有多快。
另外除了经济发达以外,军力强大也是唐朝的一个鲜明特点。唐朝在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之后,又在之后的岁月里先后攻灭东西突厥、高昌以及高句丽等国。
这些国家最终被唐朝收为州县,使得唐朝的疆域扩大了不少。另外唐朝还非常重视边境问题,彼时因为唐朝拥有非常强盛的军事实力,很多胡人民族都选择了臣服。
据悉在白村江战役结束之后,唐朝直接征调了靺鞨、铁勒、室韦以及契丹等民族为李唐征战。
可以说当时唐王朝能在亚欧大陆上闯出一番天地,与自身经济以及军事实力的强大不无关系。更遑论唐王朝还有众多军事指挥能力非常出色、个人战斗力很强的名将。
正是因为唐朝的经济实力非常强大,其在支撑唐朝军事实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大力促进了唐朝的科技发展。
如果不是有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僧一行也不可能测出子午线的长度,造纸术以及纺织技术也不会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至西亚以及欧洲地区。
唐朝的武器缩影
简单介绍了唐朝在经济、军事以及科技领域的出色成绩,此处我们再来细说几样唐朝时期士兵们常用的武器装备,毕竟这也是体现唐朝实力强悍的重要证据。
如今很多人在提到唐朝的武器时,都会想到锋利的唐刀。诚然,唐刀的确算是唐朝非常经典的一款出色武器,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唐长枪同样令敌人倍感胆寒。
相比于唐刀来说,大唐长枪的杀伤范围更大,杀伤力也要比唐刀强上一些,并且最重要的是,大唐长枪在唐朝的普及度非常高。
据《太白阴经》记载,哪怕是唐朝一支五十人的小部队,都能够做到“人手一杆枪”,可想而知当时大唐长枪在军队中究竟有多常见。
这里我们还需要知道一点,在唐朝军队的战术书典籍中,“长枪阵”是精锐部队必须掌握的一种阵法,其在危急时刻完全可以充当杀阵使用。
或许和唐刀相比,大唐长枪实在是低调过了头,可对于那个时代的士兵而言,长枪就是自己作战最忠诚的伙伴,它们陪伴着士兵们,闯过了一次次生死关。
除了性能出色的大唐长枪以外,唐朝的弩种类也非常繁多,并且其和长枪一样,均为大唐精锐士兵日常训练的主要内容,在《新唐书》上就有一段针对弩兵选拔的记录。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说,如果是操作大型弩的弩兵,他们必须在射击540米远的目标时达到50%命中率,而小型弩弩兵则需要在360米左右的距离处达到75%命中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唐军所装备的弩机,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型弩,提供给单兵使用的反而只有“擘张弩”和“角弓弩”两种,剩下的五种弩机则全部是重型弩。
别看这些重型弩行动受限,但倘若得到有效利用,往往可以达到非常惊人的效果:
“所中城垒,无不摧陨”。
再者《通典》中也提到,彼时一支万人规模的唐军,在主动时至少会装备两千七百张弩。
这里我们其实也能够感受到唐朝军工业的发达,不然哪里有这么多的弩可以提供给士兵?
如今当我们去仔细阅读史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古代士兵还会在作战过程中使用“火箭”,而唐朝的火箭技术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状态。
提及此就不得不说一说唐高宗时期的白江口大战。此次战斗唐军的对手是日本,当时面对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舰队,唐军使用了大量的火箭。
这些火箭与各型弩机相互组合,给在白江口生事的日本舰队造成了巨大杀伤,当时的场景可谓是“烟焰涨天,海水尽赤”,日军足足四百多艘战舰全被唐军烧成了灰。
一些幸存下来的日军则乖乖选择了离开,也是在此次交锋之后,日本不仅不再来中国动武,还态度非常友好的表示自己愿意与唐朝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唐朝的战绩
也正是因为有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因此唐朝才可以在面对各种武力威胁的时候无畏无惧,甚至有时候还能反过来再捞一笔。
下面我们不妨再来以时间为线索,串联一下唐朝强盛时究竟有多少战绩:
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公元635年,唐灭吐谷浑——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公元646年,唐灭薛廷陀——公元647年,唐灭中天竺——公元648年,唐灭龟兹——公元657年,唐朝灭西突厥——公元660年,唐朝灭百济——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
并且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的君主要么因为唐朝的威慑而惊惧早逝,要么直接成为了唐王朝的俘虏,再要不就是直接战死沙场。
而除了这些被灭掉的国家以外,唐朝还打服了不少小国家,因此才造就了万国来朝的盛况。
相比于此前出现的王朝来说,唐王朝不仅武将众多,能力卓绝,就连这一时期的文人都多为狠角色。
很多文人不仅尚武,同时还对带兵打仗、开疆拓土一事非常积极。在盛唐之前,这个王朝甚至有“不曾马踏蛮狄守御疆土的人没有资格回朝当丞相”的传统。
这样的一个王朝,也的确不需要去修筑长城,因为其臣民有足够的能力对抗敌人。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在此前各王朝的努力之下:
有着防御性质的长城其实已修建得差不多了。因此军力强大的唐朝也就没有再耗费时间和精力去修建长城。李世民曾说:
“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正是因为有如此强大军事实力,因此唐朝才会出现“国祚289年,却从未修过长城”的情况吧。
补充
在前文我们提到了唐朝的文人也非常尚武,那么最后我们干脆再来说一说李白。李白作为唐朝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很多人都对他如泉涌般的文思又爱又恨。
大家爱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繁华瑰丽的唐朝,恨他让我们童年的学习压力大了又大。不过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李白不仅诗写的非常好,剑术其实也是一绝。
他“十五好剑术”,且“剑术自通达”,若非如此李白也不敢逍遥自在地四处游历。后来人们出于好奇,干脆统计了一下《全唐诗》李白诗中出现的“剑”的字数。
结果发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全诗总数的10%均为“剑”或与剑相关的内容。由此可见李白剑术的热爱与精通,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的文人也的确非常尚武。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后人评出的“唐代三绝”中,不仅有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同时还有裴旻的剑术。
而这裴旻,则是唐朝一位非常有名的将领,他曾以一支“剑舞”震惊众人,同时还给画家吴道子提供了不少绘画灵感,而在那个繁荣浪漫的时代,这样的事情也实在常见。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出现了不少问题和漏洞,这使得唐朝逐渐失去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可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人对唐朝赞誉有加,哪怕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唐朝也是他们倍感向往的存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