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锦衣卫的设立是为朱元璋为了收集信息情报的,名为“拱卫司”。后来,随着中国皇帝的需要,朱元璋便将其改为“锦衣卫”。当时,锦衣卫有三项主要职责。第一个是保护皇帝,第二个是收集情报,第三个是诏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金一尉的角色逐渐转移到后两者,成为皇帝的手中监督朝臣的利器。在明朝初年,锦衣卫负责两个最著名的案件,胡伟勇案和兰屿案。有了权力,就有了野心。在朱元璋的授意下,锦衣卫开始滥用职权,制造了大量冤案。朱元璋知晓后大怒,于洪武二十年废了锦衣卫。
朱棣继位后,同样为了政治的需求,他又将锦衣卫建立了起来。然而,为了避免一连串的错误定罪,朱棣还设立了东厂来分割锦衣卫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卫仍然是明朝的“特色”,同时东厂的实力迅速发展,一步步成为皇帝的心腹。截止到万历年间,锦衣卫的鼎盛时期早已不在,只能够通过依靠东厂而活,东厂对锦衣卫有着直接掌控权。虽然锦衣卫在万历、崇祯年间处于低谷,但人数仍高达15万人。可是当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时,15万锦衣卫好似不存在一般,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不禁让人感慨:“锦衣卫到底在哪里?”?
明代末年,尽管锦衣卫不受崇祯皇帝的相信,然则依旧有那一部分舍身报国的人,如孙光、李若琏等就是这样一类人,当时李若琏只能算是锦衣卫提督,官位不是很大,手里兵也不多。可是,面对对象李自成的几十万农军军队,他却丝毫可以不惧。北京城的城门被攻破以后,李若琏统率本人的部下防守崇文门,选择与李自成“硬钢”。然而,寡不敌众,所有的效忠者都被杀死了。与李若琏的抉择截然相同的一人,则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他部下的锦衣卫尽管很多,但却选择了向李自成投降。在一个人的野心无法施展的情况下,骆养性“爱恨生恨”,会坐山观虎斗,不断为自己寻找新的机会和出路。当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时间,崇祯皇帝命他返来营救,可是骆养性以种种来由推卸,最终导致了北京城破、崇祯煤山自缢。
大明代覆灭以后,骆养性第一时间向李自成投降,除此以外,骆养性还给了李自成带去了三万两白银的大礼。见此,李自成异常的庆幸,将骆养性收为心腹,即便如此,李自成也没有俘获他的忠心。顺治登位以后,吴三桂由于与李自成有嫌隙,所以便主动打开了山海关。随后,多尔衮的雄师打到了李自成的脚下。在如此情况下,骆养性又再次反水了李自成,成为了一个三姓家奴,在顺治六年的时间去世了。
除了通过以上两股势力范围之外,15万锦衣卫还有一个一波发展去了中国南方,在那里建立了南明,让大明朝又多延续了几年。马吉翔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人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有才华,而是因为他会拍马屁。此时,马吉翔便带着这样一支欧洲劲旅保护着中国明朝的宗室向南部地区迁移,之后,这群人便在我国南方建立了自己一个小朝廷——南明。有鉴于此,有人说“永明有吉祥,犹大王有学者和英雄”,这说明马吉翔尽了最大的努力保护氏族。
当然,南明并不存在很久。清政府进入关口后,一切工作都走上了正轨。此时此刻,他们可以自由地对付这股力量。大约在清顺治十八年,清军一路南下,与南明展开了决战。最后,指挥使马吉翔在咒水之难中被杀,大明朝进行彻底走向覆灭,明朝设置锦衣卫290年的历史也彻底治疗结束。有趣的是,明朝灭亡后,清朝也效仿明朝建立了锦衣卫。后来,清朝的锦衣卫改名为銮仪卫,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帝的安全,只存在了短短的一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或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