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三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神机妙算的军师,其中以蜀汉丞相诸葛亮还有曹魏辅政大臣司马懿两人最出色,不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两人的篇幅都很长,他们之间的斗智斗勇也相当精彩。当年诸葛亮带着蜀军六出祁山,而司马懿统领曹魏的西线军团和诸葛亮交战,双方势均力敌,也爆发了空城计、上方谷之战,木门道埋伏这样的经典战争。最后诸葛亮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而司马懿也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司马懿凯旋回朝之后曾经对诸葛亮有过这样一番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三国演义有神话诸葛亮的成分我们不做参考,我们依据正史来看看司马懿的评价是否准确。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句话是司马懿嘲笑诸葛亮不够果断,以至于错失了好多机会。而这些真是因为诸葛亮好谋无断导致的么?其实并不是,这是因为蜀汉的体量太小,诸葛亮不能犯错误。刘备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东部5万精锐全部损失殆尽,筹备了两年的军需物资不是被烧毁就是被东吴夺走,刘备临终前把蜀汉交给诸葛亮。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全国人口只有90万,南中的异族看见了蜀汉的虚弱当即反叛,而此时国内又没有足够的军队,所以他只能先发展经济然后恢复民生,最后再筹集军队剿灭叛乱。
这个过程诸葛亮仅仅用了三年,随后就可以拉起一支10万大军开始北伐,这份能力在那个时代无人能比。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已经有接近500万人口,光军队就有40万,在这么悬殊的对比下,诸葛亮敢剑走偏锋么?答案自然是不允许,他只能步步为营。第一次北伐时期,曹魏部署在雍凉地区的军队就有十五万,但诸葛亮成功打下了曹魏的陇西地区,尽管后来这个地方重新被曹魏夺走,但诸葛亮早就把这里的人口迁到汉中,大大增加了蜀汉的人口。
第二次北伐时期诸葛亮已经创造出了诸葛连弩,司马懿本想凭借曹魏强大的骑兵部队压制诸葛亮,但因为诸葛连弩的存在让骑兵讨不到半点便宜,司马懿只能在蜀汉内部做手脚,安排李严故意断了蜀军的粮草,诸葛亮无奈退兵。第三次北伐时期诸葛亮以创造出了木牛流马,极大提高了运输问题,司马懿知道断粮不可能,只能龟缩在城里防御,但还是被诸葛亮涉及引诱到上方谷,自己差点葬身在火海里,幸好天降大雨才就了他们一命,不然的话结局将会扭转。
??
结语:分析司马懿敢说出这么一句话的原因只不过是他熬死了诸葛亮,同时天下人认定是他打了胜仗,用来装面子的话。他对阵诸葛亮的时候从未讨到半点便宜,他也只能欺负诸葛亮不在人世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