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帝国最艰难的一仗:五十万秦军南征百越,主帅直接阵亡于战场

大秦帝国最艰难的一仗:五十万秦军南征百越,主帅直接阵亡于战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47 更新时间:2024/1/23 20:29:40

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百越”这个称谓可以追溯到战国以前,这些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落后于中原的华夏民族,多以部族的形式出现,而且各部族之间发展程度也不相同,其耕作方式仍比较落后,他们与中原的华夏民族在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有其独特的传统,比如断发、文身、契臂、巢居等等,在服装上也与中原民族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南面的百越部族与中原人的交流很少。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在平定楚国之后,不可避免地开始和百越部族接触,并引发冲突,但秦始皇当时主要致力于统一中原,并没有对南面的百越发动攻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后,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后,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于公元前219年,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发动了南征百越的战争。

然而,令秦始皇和屠睢没想到的是,这场南征百越的战争竟然是大秦帝国诸战中最艰难、最激烈的一仗,主帅屠睢甚至直接阵亡于战场之上。

按说在我们的认知中,秦军乃是历史上少有的虎狼之师,凭借着秦国的“二十级军功制”,秦军将士在战场上无不奋勇杀敌,所向披靡,刚刚灭掉六国的这支秦军为何会在百越遭到惨败呢?

屠睢也是大秦帝国中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当时和蒙恬齐名,蒙恬是北伐匈奴,屠睢是南征百越。

屠睢兵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攻下东瓯和闽浙地区,并随即在此地设置了闽中郡。

但是,秦军其余四路由于山高路险,河道中后,秦军在行军及军粮运输上都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战争相持了三年也未能取胜。

百越部族迎战秦军的总人数在史料中并没有提及,但据史学家猜测,当时的百越之地基本上都是蛮荒之地,原始森林密布,生存环境恶劣,能出战的越人估计只有秦军的十分之一。

秦军虽然在兵力上和装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艰苦的环境令秦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来自西北的秦军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在远征时又遇到瘟疫在军队里横行,部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而百越军以西瓯军为主力,他们在百越部落联盟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顽强抵抗,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激战,秦军举步维艰,迟迟不能进入西瓯(广西)之地。在译吁宋战死后,百越军又马上选出新的首领骏,桀骏是一位善于山地作战的游击将军,他率领百越军全线进入山地和丛林与秦军继续作战。

屠睢面对百越军的顽强抵抗,极为生气,他对百越部族的政策是残酷镇压,全部杀死,这更激起了百越人的愤怒,他们甚至不惜与野兽为伍,隐蔽与山林中,不时地偷袭秦军,切断秦军的粮道,使秦军的处境更加困难。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16年),在某一个夜间,屠睢率军深入西江畔的三罗地域(今乐昌曲江一带),途经一片大树林时,被早已埋伏在树林里的土人一阵乱箭狂射,屠睢身中两支毒箭,从马背上跌落,当场阵亡。

秦军失去统帅,顿时大乱,被百越军射杀了许多,几乎快要全军覆没,这一仗,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惶不可终日。

根据史学界的推算,秦军在首次出征百越的战争中,阵亡的人数大概在三十万上下,剩下的二十万人在屠睢阵亡后,全部退到了两广的北部边界一带。

百越军的伤亡同样十分惨重,他们也没有力量发动追击,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大约持续了三年的时间。

秦始皇派出的秦军首次出征百越,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要远远优于百越军,但却遭到惨败,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山林艰险,粮草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

为了尽快平定百越,秦始皇下令开凿水渠,以水渠作为运粮的主要线路。在监察御史史禄的主持下,几经寒暑,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成功地开凿了灵渠,这样,秦军的粮草从湘江用船运来,再通过灵渠进入漓江,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为秦军提供了必要的军事补给。

灵渠开通之后,秦始皇任命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再次率领三十万秦军向百越部族发起了总攻。

任嚣及秦军吸取了屠睢在以前征战中的教训,在战略上采取了“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随大军行进,每当秦军占领一地便将部分移民留驻此处,这不仅使秦军有了稳定的后方根据地,同时也使秦军在人力的消耗中能及时得到补充,而那些商贾在岭南的经营,也能及时为秦军的粮饷作出补给。

在这种优势条件下,秦军凭着丰厚的粮草和精良的武装设备,在百越战场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征伐,大军所到之处,兵锋凌厉,势如破竹,没费多大力气就击溃了西瓯部落剩余的反抗力量,占领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地区。

至此,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发动的征讨百越的战争,在经历了惨重的挫折后,终于在公元前214年,以秦军彻底征服岭南百越各部落而告终。

接着,秦始皇在岭南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故称“东南一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

赵佗到龙川(广东龙川县佗城镇)上任后,汲取了屠睢残杀百越人的教训,首先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亲和政策,团结百越各部族,并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的居民至南越,加强汉越的民族融合。

随着中原人的到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也就带到了岭南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岭南也从此正式被中原的王朝纳入版图。

更多文章

  • 霍去病敢于封禅除性格因素外还有彰显国威和其它政治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的籍贯,历代君王评价霍去病

    封的意思是祭天,禅的意思是祭地,封禅自古就是天子的专属,只有太平盛世或者天降祥瑞的时候才可封禅,并且对天子的文治武功要求很高,没有哪个天子敢轻易封禅,因为担心自己不够资格,遭到天下人唾骂。在历史上,有记载可查的封禅过的天子只有六位,第一位是秦始皇,而第二位就是汉武帝了。不过,汉武帝是在元封元年(前1

  • 霍去病的葬礼规格与诸侯无异,但《史记》对其去世却使用“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岳飞评价卫青和霍去病,霍去病死后葬在哪,正史关于霍去病的记载

    其实先不说《史记》怎么记载,在葬礼规格上,霍去病也是“薨”的规格,也就是“诸侯”的标准。在历史上,汉代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汉书》,一部叫《史记》。可《史记》严格来讲,又不仅是汉代的史书,只能说是汉代著书,而作者司马迁和霍去病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关于霍去病的记载,司马迁理论上是最有发言权的,可就是司马

  • 霍去病首战即封侯,用兵不拘一格战果辉煌,但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霍去病封侯,古代名人对霍去病评价,历史最强武将霍去病

    霍去病是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 ,他的生长环境使他年少时便有接触军事知识的优势,他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由于这样的家境,他年少时便受到卫青的教育,同时,还得到汉武帝的培养。虽然说霍去病是平阳侯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而且他年轻时根本就不知道父亲是谁,但是

  • 除了五虎将和魏延外,都说李严是蜀国第七名将,此人表示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蜀国李严真实历史,李严和魏延哪个厉害,李严简介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组成的蜀国五虎将可谓赚足了人气。经过罗贯中老板那妙笔生花般的大笔一挥,蜀国五虎将的风头盖过了魏国五子良将,压倒了吴国十二虎臣,基本上熟悉演义的人们只看到了五虎将的光辉,往往忽略了其他猛将的英勇。其实人少地穷的蜀国人才凋零,除了五虎将和魏延以

  • 蜀汉重臣蒋琬的两个表弟:一个逼退曹魏十万大军,一个却投效东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蒋琬表弟,三国中的蒋琬,蒋琬三国人物简介

    位高权重的蒋琬共有两个表弟,一个叫做刘敏,一个叫做潘濬。其中,前者作为蜀汉将领活跃,曾协助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守汉中,逼退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的十万大军;然而,后者却在荆州陷落后投效东吴,并在孙权称帝后官拜少府、太常,封刘阳侯。蒋琬生于零陵郡湘乡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湘乡市一带,而表弟刘敏生于同郡的泉陵县

  • 王允是什么人?成功杀死董卓后,为什么不能中兴大汉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具体情况。 名门望族,达官显贵。 王允可谓是出身高贵,他的王氏家族是有名的太原王氏,家族世代官宦,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很高。王允本人也是天资聪慧、满腹经纶,年纪轻轻便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举孝廉后成为郡吏,秉公为官,一路高升,直至司徒。 诛杀董卓,汉室有望。 董卓

  • 曹操俘获马超妻子后,为何没占为己有,而是一反常态赏赐给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上真实的马超追曹操,曹操和马超的故事,曹操攻打马超完整版

    曹操在这方面不是没有吃过亏,公元197年,曹操领兵讨伐张绣,张绣主动投降让曹操捡了个大便宜,没想到曹操却霸占了张绣的婶娘邹夫人,这让张绣怒不可遏,当即带领手下兵马偷袭曹营,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击杀。可见,“色”字头上一把刀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曹操也不是什么女子都会霸占,比如在得到马

  • 东汉皇帝,死后为何被葬入太监墓中?悲惨的结局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东汉被太监毒死的皇帝,东汉皇帝死后葬在哪里,东汉皇帝都是怎样死的

    消息传来,何进的部下袁术等怒了,他们带领本部人马,闯入宫中,见了太监就杀。太监们自然是抵挡不住的,于是谎称何进的部下谋反,然后半胁迫地带着何太后、少帝、陈留王刘协和省内官属,从天桥阁道逃走了。据《后汉书》记载,这何太后后来被尚书所救,其他人则被张让等人胁迫着,东躲西藏。关键时刻,董卓来到了洛阳。据《

  • 古代也分西汉、东汉、北宋、南宋吗?其实不分,都是后人叫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南宋和北宋的历史,西汉和宋朝相隔多少年,北宋多少年南宋多少年

    其实,东、南、西、北这些都是前缀,而且是后人加上去的,在当时并没有那样的称呼,目的是为了区分相同国号的不同朝代。比如西汉跟东汉,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朝代为“汉朝”,王莽的新莽政权被推翻以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朝代同样叫作“汉朝”,因为刘秀出身贵族,是刘邦的后裔,所以他延用了“汉朝”这一名称,以此来表示自

  • 汉朝皇帝谥号2字,明朝17字,清朝23字,字数为何越到后面越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汉皇帝谥号一览表,汉朝所有皇帝谥号,汉朝历代皇帝谥号大全

    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按照“祖有功宗有德”标准,一般开国皇帝是祖,后继之君有功德者为宗。在周朝和秦朝时期被废止,自汉朝开始恢复起用,从此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谥号起源于西周,是古代皇帝,还有诸侯和文臣武将等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物死后,根据其一生功过给予或褒或贬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