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身首异处。本来,关羽可以逃过一劫,但他脾气太差,惹恼了孙权。“虎女焉能嫁给犬子”,孙权想跟关羽结为亲家,关羽心高气傲,瞧不起孙权的儿子,还说他是“犬子”,一点面子都不给孙权。
“白衣渡江”,孙权的主要目标是夺取荆州。此时,荆州已经在手中,为了吴蜀两家的好友关系,孙权本可以不杀关羽,放他回去。但是,孙权咽不下去“虎女焉能嫁给犬子”这口气,他让吕蒙继续追击,斩下关羽的首级。
二弟关羽被杀,刘备怒不可遏,为了践行“桃园三结义”的诺言,刘备率6万大军,号称70万,御驾亲征东吴。排兵布阵,并非刘备强项,结果在夷陵被东吴都督陆逊一把火烧干净,狼狈不堪。关羽丢失荆州、刘备惨败夷陵,蜀国从巅峰跌落谷底。
诸葛亮“隆中对”中两路出兵的计策,因关羽、刘备的失误,已经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此时,魏国、吴国、蜀国三足鼎立,蜀国最弱小,兵力少、资源稀缺,如果贪恋享乐,不思进取,只能等着被消灭。如此,诸葛亮决定北伐,以进攻取代防守,并寻找机会恢复中原。
诸葛亮是个明白人,他能位列“武庙十哲”,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此时,曹魏已经占据中原,北方相对安定,想要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策对曹魏突然袭击,显然行不通。韩信能成功,主要是中原混乱,霸王项羽无暇顾及西北,否则韩信出道就得挂。
要想战胜曹魏,诸葛亮必须做好两手准备。首先,进行屯田,能就近获得足够的补给,具备与曹魏军队打持久战、消耗战的资本。再次,组建一支骑兵部队,对付骁勇善战的“虎豹骑”。无论是屯田,还是组建骑兵,诸葛亮都要抢占河西走廊,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他放下狠话:“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结果,诸葛亮拒绝了,魏延很伤心。事实证明,诸葛亮是对的,他为蜀国续命35年。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概率几乎是零,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蜀汉军队就会遭受灭顶之灾。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是建立在曹魏没有设防,军队能快速前进,夏侯楙直接逃跑的前提下。可以说,这压根行不通,诸葛亮若是采纳了建议,蜀国得提前灭亡。
要知道,诸葛亮北伐的时间是春季,秦岭一带大雾弥漫,视线不佳,且子午谷气候多变,不利于行军。此时,夏侯楙若是得到消息,派兵设下埋伏,魏延这5000兵马估计要全军覆没。退一步讲,就算魏延成功到达长安,夏侯楙没有放弃城池逃跑,魏延那什么来攻城呢?
魏延麾下5000兵马,还是轻装上阵,想夺取城池谈何容易。长安,曹魏的“西京”,部署重兵防御,就算夏侯楙再怎么不行,长安城里还有其他将领,他们也不会不战而逃。只要坚守一阵,附近魏军纷纷赶来增援,魏延就只有战死,要么投降了。
蜀汉国力弱小,兵马不多,经不起巨大消耗,诸葛亮自然不会让魏延去冒险。在绝对实力面前,想靠偷袭获胜,还要经过险要之地,无异于自取灭亡。126年后的桓温北伐,1408年后的高迎祥进军关中,都是走子午谷。结果呢?一人几乎全军覆没,一个直接被杀死。
354年,桓温率10万兵马北伐前秦,其中司马勋率3万从汉中出兵,走自子午谷小道,奔袭长安。苻雄率7000兵马设伏,司马勋战败,损失两万多人,狼狈返回四川。司马勋战败,桓温的主力暴露出来,在白鹿原被包围,晋军精锐再次阵亡一万余人。如此,桓温只好撤兵,北伐战败。
1636年,“闯王”高迎祥在汉中与张献忠会师,大饮一场。接下来,高迎祥率20万大军北上,其中7万是精锐部队,战斗力很强。也许是看了《三国演义》,高迎祥决定效仿魏延,从子午谷出兵,直接突袭西安,一战定乾坤。可惜,孙传庭早就料到高迎祥会这么干,便率17000兵马设伏。
孙传庭先让高迎祥进入子午谷,然后派兵去堵住后路,并在黑水峪截击。高迎祥进入了“口袋阵”,进退不得,又正值夏季,大雨倾盆,士兵疲惫不堪。孙传庭发起进攻,“闯军”乱成一锅粥,自相踩踏而死者众多。高迎祥想突围,但明军火力齐射;想要后撤,后路早已被堵住,最终成为俘虏,被凌迟处死。
桓温、高迎祥用事实证明,“子午谷奇谋”行不通,诸葛亮是对的。如果诸葛亮采用魏延之策,从子午谷奔袭长安,这5000兵马的全军覆没。蜀国国力弱,大将更是稀缺,经不起这么消耗,诸葛亮不敢冒险,因为没有胜算。诸葛拒绝魏延建议,为蜀汉续命35年,否则蜀汉熬不到263年。
参考书目:《三国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