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合儒家礼制,政府明令禁止,火葬为何还能在唐代盛行开来?

不合儒家礼制,政府明令禁止,火葬为何还能在唐代盛行开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68 更新时间:2024/1/24 12:50:54

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一、唐代以前的丧葬观念

对土葬的推崇:正统礼仪 迄今为止,土葬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习俗,长久以来都是作为主流的丧葬方式。

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的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无一例外地用土来收敛遗体或遗骸。当时的人们就开始对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土是人们耕耘的场所,也是人们日用陶器的原始材料,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生命消亡后,人们也自然愿意归于土中。 进入阶级社会后,封建礼制建立起来,丧葬观念深受儒学典籍的影响。《周礼》讲: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土葬传统愈发根深蒂固,并伴随着日益繁杂的仪式。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推崇 "衣、衾、棺、椁"的丧葬礼制,即在遗体入土前,需要给遗体穿衣、裹被,再将遗体安放于棺椁,方可下葬。 在考古发掘中,墓葬材料往往都少不了对尸体的的防腐处理,从木质、石质的棺椁,到涂抹油蜡,以及偏信玉石的神秘力量可保持尸体的完整, 无一不透露出土葬之外,人们对保全尸体的执着追求。

对火葬的鄙夷:蛮夷之俗、不义之举 在推崇土葬的同时, 人们早早就了解到"火葬",但仅仅将其视为蛮夷之俗与不义之举。 从先秦到东汉,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存在着火葬的风俗,并为正统文化所收录,不过此时应被汉民族视作"蛮风夷俗"。据《墨子·节葬下》记载: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 这是说在"仪渠"这个地方,人们用柴薪来焚烧尸体,而如果烧火产生的烟飘摇直上,那么表明死者的后人是孝子。 《荀子·大略篇》中也有 "之虏,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的记载,"之虏"是指氐羌等少数民族的人,他们害怕在自己死后后人不火化自己的遗体。《后汉书》中记载南蛮西夷的风俗时也提到 "死则烧其尸"。

而汉族对火葬的认知,往往是作为反面例子来叙述的。如《史记·田单传》记载, "战国时燕国乐毅破齐围都城,围攻即墨,燕军挖掘城外坟墓、烧死人,即墨人在城上看见,愤怒十倍,人人斗志昂扬。" 这反映了焚烧尸体视作一种不敬的行为,会激怒人们。《后汉书》中,东汉末期董卓被杀,尸体又被纵火焚烧, "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可见人们将焚化尸体作为一种泄愤手段。在汉人的观念中,焚烧尸体更多的是为了激怒尸体的后人或者惩戒死者, 是一种反传统的、非常不道德的做法,只有对死者愤恨到极点,才会做出这种举动。 二、火葬,唐代舶来的丧葬方式 火葬虽然都与火有关,但出于不同的目的操作起来差异很大。如为了表达愤恨或不敬之意时,仅仅火化焚烧尸体;而在 唐代流行的火葬,是作为一种与土葬地位同等的丧葬风俗时,会经过一定的仪式并且蕴含着人们的美好祈求,性质与记载的火葬传统完全不同。 唐代流行的火葬是原本专属于佛教徒佛教徒的葬制的推广化。

铜鎏金舍利塔 其实,佛教徒处理尸体的方式并不局限于火葬,如《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有: " 一曰火葬,积薪焚僚;二曰水葬,沈流飘散;三曰野葬,弃林词兽 "。火葬也并非所有佛教徒都可以享有,起初火葬是对于德行高的僧人的一种褒奖,如《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的遗体被 "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烂",智嵩也被弟子"积薪焚其尸,骸骨灰烬"。

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体系中的等级观念弱化,越来越倾向于"心诚则灵"的趋势,一些普通佛教徒也开始采取火葬的方式来处理尸体。 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居士"均效仿"涅槃",要求在身死之后由家人火葬供塔,如晋州县令孙伯悦在死后,其孝女" 念生父生育之恩,又忆出家解脱之路",从而敬造灰塔供奉父身。而且,火葬之风还影响到了信仰不明的普通人,在四川、甘肃等地均发现大量唐代火葬墓,墓葬分布密集,数量颇多。 佛教徒的火葬也是十分讲究的,在火葬前需要对死者的遗体用加入香料的热水进行沐浴,再用五百张吉贝布裹住身体。火葬仪式也分为两种,其一比较隆重,对高僧火化后起塔供奉,这种"火葬"实际上是棺葬和火葬相结合的安葬方式。其二则是原初的火葬,即火葬而不起塔供奉,经过焚烧的骨骸被葬于山林或扬灰弃骨。

放置火化遗骸的"魂瓶" 火葬在汉民族中流行的同时,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很大,如唐代时期的党项族、突厥族均实行火葬的风俗。史书记载,突厥的最高统治者死在长安,依其俗焚而葬之。西域各国也流行火葬,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的发掘中,一座刀形墓中就发现了有骨灰,被判断为火葬墓。 三、唐代火葬流行的原因探析 我国古代是以儒家为主流思想的,土葬习俗由来已久,火葬的出现与流行是和传统儒家的丧葬礼仪相冲突的,政府甚至颁布明确法律条文阻止人们放弃"邪门歪道",但屡禁不止。唐朝的人们为何对火葬如此热衷与执着呢?

1、佛教文化的推动 在唐朝时期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中都可见到佛教因素的影响。 溯源佛教传入我国,最早在东汉末年,经过魏晋南北时期再到隋唐,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到了唐代,随着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佛教已经充分本土化,产生了"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化"的现象。而且佛教信众广泛,上至统治者、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都或多或少接纳了佛教的一些教义。

在这样一个佛教文化盛行的社会中,原属于佛教的各种习俗也会流传至百姓生活中去,其中就包括火葬习俗。佛教宣扬"因果福报"、前世今生的轮回, 将肉身视为修来世的负担,因而在人死后,焚化肉身则可消减业障,轻盈地达到极乐世界。最有名的例子,释迦摩尼就是死后火化肉身。民众受此思想影响,也纷纷采取火葬了。

2、火葬花费极简,又能表达出虔诚真挚之心 火葬的流行, 也与当时讲究排场的厚葬习俗息息相关。儒家认为"孝道至上",因而为故去的亲人筹备葬礼时要"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意味着繁琐的仪式与不菲的开销。 在唐朝,社会呈现繁荣祥和之景,有钱人竞相攀比厚葬,然而底层人民财力有限,无法加入到这场以金钱缔造孝心的狂欢中。如在龙武军宿卫杨择文死后,家人 " 倾财竭产,共营奄岁, 以付哀诫",仁风乡李府君死后,家人"罄竭家货,以供葬祭"。 可见一场体面的安葬对一个家庭来说是相当沉重的负担。相比之下,火葬是一种花费极简而虔诚真挚的葬俗,便得到了贫苦人民的推崇。

3、无法落叶归根时的无奈选择 古人讲求落叶归根,在死后一定要归葬于故土,但在交通运输尚不发达的古代,漂泊他乡的人如何归葬,是一个严峻的难题。 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发,将士死国、马革裹尸还,人们颠沛流离客死他乡,五代宫室的亡国君臣怀恋故土, 在这样的现实下,火葬后携骨灰还乡就成了一种实际的替代选择。如后晋李太后希望死后 " 吾死,焚其骨送范阳佛寺,无使吾为边地鬼也 ",后晋安太妃也要求火葬,希望 " 庶几遗魂得返中国也 "。 结语: 火葬的兴盛首先离不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繁荣发展,但一种文化的流行也离不开其所根植的土壤。文化因素与当地的社会需求相对接,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才会产生风俗的变革,并为人们所广泛的接受,火葬就是一例。 可以说,唐朝时期,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对来世生活的寄托、贫困的生活水平、以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局,共同推动了火葬习俗的流行。 参考文献: 《汉书》 《新唐书》 《旧唐书》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为证明太子清白,他竟剖腹自杀,终使太子顺利熬死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秘史杖责太子,武则天晚年最荒唐的事件,武则天太子升仙碑全文

    在被架空权力,消失于朝野之后武则天的儿子李旦仍然随时有可能掉脑袋,在武则天处理完外围事物以后李旦成为直接进攻目标。有人告发李旦私下发展反革命团伙,意图发动反革命政变,提前抢班夺权,"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武则天手下的著名鹰犬来俊臣前去调查,不辱使命,将李旦身边的秘书、警卫、服务员一顿拷打,"左右不胜

  • 一封敦煌遗书,窥见大唐离婚之书,唐代女性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敦煌莫高窟闻名世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营造了灿烂瑰奇的世界,敦煌文献的发现更是令世界震惊,而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详细揭示敦煌文献是如何被外国人所窃取的悲剧历史,让人为之心痛。为此,陈寅恪也曾说:“敦煌者,吾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文献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却被侵略者以各种手段窃走,也因此,现在世界各

  • 上官婉儿才貌双全,臣服于唐玄宗李隆基后,为何还是被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隆基和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在唐朝的地位,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和李隆基

    对于上官婉儿的死,许多人都感到惋惜和疑惑。根据历史记载,上官婉儿才能出众,连唐代的名臣张说都评价她既有女史记功书过的能力,又具有女尚书的决断力。女皇在世之时,上官婉儿掌握诏命,能力权柄不输中书省官员,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甚至人称“巾帼宰相”。在具有过人才华的同时,上官婉儿又具有不俗美貌,史书也记载,

  • 乃复坏汝万里长城!刘宋名将檀道济,是如何走向人生终点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檀 道济,道济最后的结局,道济吐血受伤晕倒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提到被皇帝冤杀的大臣,我们总会想起南宋的岳飞大将军。实际上,早在南朝刘宋的元嘉十三年,就有这样一位将军含冤被杀,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主角檀道济。作为曾经的屠龙将军,檀道济曾经被逼迫卷入谋害少帝的政治斗争中,由于他手上有兵权,又忠心于整个刘宋王朝,因此成了辅政四人组中

  • 专家打开李建成墓,墓志铭1字被多次涂改,明白李世民真正为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与李建成唐朝由李渊创建,当时的太子是李建成而并非李世民!虽然很多小说演义都说李建成没啥能耐,能力不如李世民,但是我们通过各种史料分析,可以发现,李建成这个人,能力还是非常强悍的,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能力并不输于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立下了大功,多次为唐朝出生入死,但事

  • 中日间的三次大战,唐朝一次,明朝一次,民国这次太过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与日本大战,唐朝与日本的第一次战争,历史上的日本和明朝的战争

    对于中日之间的战斗,除了近代的大战之外,其实早在1400多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军事战争,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唐朝时期,正是国力最为强盛的巅峰时刻。公元663年,中日双方在朝鲜半岛的熊津江口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海战,日本大将阿倍比罗夫率领1000多艘战船,在数万陆军的掩护在,与唐朝军队在

  • 两度为帝,最后还被妻子和女儿活活毒死,唐中宗的一生有多坎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中宗死因,唐中宗李显死后谁当了皇帝,唐中宗一生的结局

    “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景龙四年(710)六月,唐中宗李显居然被自己的皇后和女儿合谋毒死。可以说唐中宗一生被几个女人左右,经历的坎坷可以让他当选唐朝“最惨”皇帝之一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显几度沉浮呢?一、不幸为帝,一度沉浮本来当皇帝的事是轮不到李显的,因为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

  • 上官婉儿有多少前任?专挑身边人下手,做皇帝的武则天都得靠边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和婉儿的快乐,上官婉儿一生中有多少个男人,上官婉儿历史上的功绩

    文 ▎天奕观史编辑 ▎天奕观史先是染指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后是最受武则天宠爱的男宠,更与武则天的侄子暧昧不清。作为敢给武则天“戴绿帽”的人,这个专搞老板男人的上官婉儿可一点都不简单。上官婉儿的私生活到底有多乱,她又是为什么专搞武则天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的男人们,她的前任到底有几个

  • 《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可锦衣卫唐朝怎么会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游记中有锦衣卫吗,为啥唐朝会有锦衣卫,唐朝的锦衣卫

    这部小说即使在当时是一部禁书,但是还是阻挡不了人们去欣赏它的想法,一直到现在成为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翻拍的电视剧也是每年假期必播的,但是我们逐渐发现《西游记》中还是存在很多细节性的错误,比如在六十二回唐僧一行四人提到了一个唐朝还不存在的名词——锦衣卫,原文是“万岁,虽有锦衣卫,还得小徒去方可。”众所

  • 一老太自称武则天后人,拿出龙袍玉玺作证,最后却因犯诈骗罪入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玉玺上写了什么,武则天的玉玺是什么样子的,盗武德皇后金印的人最后怎么判的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帝。她14岁之时便被唐太宗选中进宫做了才人,深得唐太宗喜爱,被赐予“武媚”名号,却在服侍唐太宗时期和他的儿子晋王李治产生了感情。经历多次削发为尼和再入宫后最终掌握皇权,成为九五至尊,可见武则天这女子不简单。因此她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一在古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