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杜甫写诗讽谏,骂人不带脏字,后两句妇孺皆知,如今却被用来夸人!

杜甫写诗讽谏,骂人不带脏字,后两句妇孺皆知,如今却被用来夸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085 更新时间:2024/1/18 23:19:12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小说还是传奇,让不熟知历史的普通人,记住了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比如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包文拯之类的半神人杰,再有千古无二楚霸王、义薄云天关云长、双锏无敌秦叔宝之类的诸路豪杰,还有花木兰、穆桂英、罗成、薛丁山之类的虚拟英雄,无不为人津津乐道。

还有些普通人,也因为某位文学大家的一首诗或文,而成为后世之人“过目不忘”的历史名人。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当是偶然结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安徽人汪伦了。

李白的一首《赠汪伦》,因曾入选中小学教材,而人人能出口成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歙州黟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一个热爱诗歌的普通百姓(有人说他在开元间曾为泾县令),后全家移居泾县桃花潭畔。唐朝天宝年间,李白曾多次游历安徽,途经泾县时,受到汪伦的热情接待。临别时,李白挥毫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

宋本《李太白文集》在《赠汪伦》一诗的题下有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不见、摸不着的友情,李白用一潭深水结描摹得生动形象,“情深似海”一词,恐也是化而用之吧? 而汪伦,也因此名留千古,妇孺皆知。

因为李白的诗,汪伦留下了好客之名。杜甫也曾写过一首赠人诗,诗人的主人公是位寄身行伍的武夫,那名声却就有点尴尬了。

说起杜甫的那首赠人诗,大家也并不陌生,诗的后两句也是后世引用率非常高的千古名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就是出自杜甫最为人称道的七绝《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诗创作于杜甫寓居成都期间。说起杜甫与成都结缘,这还要“得益于”其仕途的艰难。

杜甫虽然满腹锦绣,但是,仕途一直坎坷不顺,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年已43岁的杜甫才获授河西尉。做个小小的河西尉,并非杜甫所愿,所以才生发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慨叹。不久,朝廷改任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上任没多久,当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没能跟上两帝步伐的杜甫,不幸为叛军俘虏,被押往长安。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相比于官高位显的王维,他是享有“自由”的。郭子仪兵监长安,杜甫冒险逃出长安,投奔移军凤翔(今陕西宝鸡)的新皇帝、唐肃宗李亨。

忠臣回归,新皇帝得有所表示啊,所以,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授为左拾遗,这是杜甫一生中的最高官职的,所以,后世称其为“杜拾遗”。

但是,杜甫的性格耿直,很不适合在皇帝身边混,一不小心又把李亨给惹恼了,被贬华州(今华县)司功参军,远离权力中心。

杜甫对官场渐生厌倦,于乾元二年(759年)弃官入川,投奔时为节度使的好友严武。年已47岁的杜甫选择暂居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这就是后人们所熟知的“杜甫草堂”。

后来,杜甫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参与蜀中军政之事,所以,与蜀中各方势力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

当时,成都尹崔光远有个部将名叫花敬定,打仗有一套,上元二年(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乱,兵袭东川节度使李奂于绵州,自称梁王。花敬定率部攻克绵州,斩杀伪梁王段子璋,立下大功。

花敬定是行伍出身,不学无术,为人乖戾,尤其是攻克锦州后,居功自傲,骄恣不法,纵兵大掠,甚至断妇人手腕,以掠取金钏,其暴行为人不齿。

班师回城后,又频频在府中摆宴庆功,歌舞通宵,杜甫也曾被邀入会。杜甫《赠花卿》中的花卿,就是这位居功自傲的花敬定。

花卿之“卿”,是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关于花卿即为花敬定之说,有杜甫的另一首诗可以佐证,那就是《戏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连刚刚学语的小儿都知其名,可见其威名之盛。能让小儿记住威名的,历史上并不止花敬定一位,早在三国时期的江东,就流传有“张辽止啼”的故事。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东吴大帝孙权带领十万大军及一众东吴名围攻合肥。孤立无援的曹魏守将张辽,决定在孙权围城未果之际,率领800壮士主动出击突围。

是日晨,张辽披甲持戟,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号,冲入东吴的营垒,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孙权一时惊慌失措,“走登高冢”拼命奔逃……

张辽突出重围之后,为了救援那些身陷重围的将士们,再次冲进入东吴十万大军。猛将众多的东吴军队都无法挡住张辽,最终,被张辽击破而败走。

从此,张辽威震江东。每当江东地区的小孩们啼哭不止,小孩们的父母就会说“张辽来了”来吓唬小孩们。

事见《魏略》:“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到花敬定的杀伐之重。只是,这首诗,明着的颂赞花敬定的英勇神武,其实是有“送瘟神”之意——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花卿虽然勇猛剽悍,平贼有功,但是平贼之后,不当留蜀滋乱,还是去他该去的地方才好。

《戏作花卿歌》这种明褒暗贬的写法,《赠花卿》也是一以贯之的。《赠花卿》明着是写花府歌舞之美妙,其实是暗含讽谏之意的。

要知道,在封建时代,什么人该唱什么歌,是有明确规定的。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一直被誉为礼乐文化,礼与乐有密切关系,《乐经》曾为六经之一的地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其中明确规定:“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唐朝的这些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但是,花敬定却不管这样,什么歌都敢唱。花敬定目无朝廷法度,僭用天子音乐,标准的目无君上的狂妄之辈。

面对花敬定如此作派,杜甫实在看不下去,又不好明言,但又不吐不快。诚如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所说:“(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于是乎, 便写下《赠花卿》一诗,以诗讽谏。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诗中的“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本意为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意为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首二句的意思是,“美妙乐曲日夜不停,飘散在锦城上空,荡漾在锦江波上,升腾在白云之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诗中的“天上”是个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末二句的意思是,“如此美妙音乐只应天上仙人享用,世间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全诗四句,明白如话,很容易理解。但是,关于此诗的主题,历来却有争论,有人认为,它纯粹为赞美乐曲而写,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同,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主流声音,还是偏向后者。

耐人寻味的是,该诗说是语含讽刺,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怒目金刚式的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全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从字面上看,它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正因为如此,后世之人才习惯性地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当作非常形象的赞誉语了。

花敬定因为杜甫的这首诗而留名后世,但是,却不是什么好名声,这样的“名留青史”,是福是祸,是得是失,于他而言,已毫无意义了。只是,杜甫用短短的28个字,将一段血腥往事定格在历史的天空,后世之人才有机会仰望与沉思。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五胡乱华”乱到什么程度?这段时间汉人锐减2000万,历史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胡乱华残忍到什么程度,五胡乱华前后历史,五胡乱华后汉人怎么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会发生“五胡乱华”这个事情?这要从东汉末年说起了。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格局。经过几年的战争后,司马家最终统一了华夏,建立了西晋。但是没有让人想到的是西晋王朝居然发生了“八王之乱”。所谓的八王之乱,就是指一些人为了争夺皇权而引发的内乱,其中由皇后贾南风引起的。这里的“八王”指汝南王司马亮

  • “隋唐大运河”对古代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唐大运河的意义,隋唐大运河有哪几段,隋唐大运河的具体构成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耗费巨资修建隋唐大运河一直被认为是隋朝的亡国之因。大运河修成之后隋炀帝又造出举世罕见、奢华异常的“龙舟水殿”供自己在运河上游宴享乐。修建运河和“水殿龙舟”前后呼应,仿佛大运河的开凿只为满足隋炀帝一己之私,以至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隋唐大运河到底对古代中国意味着什么。图

  • 魏忠贤有多恐怖?得势3年压着皇太极打,他若不死明朝就不会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魏忠贤魏忠贤如何得势对于魏忠贤的出生,史料中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是说他本来就是地痞无赖,因赌博输了心情烦闷,才决定挥刀自宫;另一种是说他家境贫寒,无奈之下才挥刀自宫,进宫做了太监。但无论是哪种说法,之后都说到魏忠贤是一个擅长阿谀奉承的人,以此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赐名魏忠贤。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进入皇宫以

  • 古代大多重农抑商?范仲淹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商业活动本就合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范仲淹的经济思想,宋朝重农抑商吗,古代范仲淹简介

    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朝代里,都对商业采取负面倾向的时候,范仲淹已深刻地领悟到商业活动,及其引申的交换行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合理性,并从道德层面上对商人及商业予以认可。实际上范仲淹已把商业的交换行为,视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特别之处,也是与其他经济伦理思想为不同之处。他在《四民诗·

  • 吴良:江国公,明朝初期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吴良后人分布,大明朝吴良,明朝吴姓有哪些名将

    1352年,吴良投奔了朱元璋,担任了帐前先锋,同时还经常到水里面进行侦探。1354年,吴良跟随朱元璋一起攻夺滁州,1355年,吴良同时又跟随朱元璋一起攻占了和州等地。1356年,吴良又跟随朱元璋攻占了集庆地区,每次都立下战功,没过多久,又跟随徐达一起成功攻克了镇江、常州等地区。一、镇守江阴地区135

  • 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仕途之路如何?他为什么辞官归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星剃发,宋应星完整视频

    举世簪缨为若事,荣名绝与至人殊。——《思美诗十首 其六》明 宋应星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诞生过无数的能人志士,他们有的是精忠报国的英勇武将,有的是为朝廷和人民效力的清廉好官,也有的人无恶不作,专门以欺压百姓和蒙骗朝廷为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参与政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秘密处死自己的儿媳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朱元璋却曾秘密处死过两个儿媳,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下。第一个被处死的是,朱樉的次妃邓氏。邓氏是大臣邓愈的女儿。邓愈是功臣,而邓氏就仗着自己老爹的能耐各种飞扬跋扈,甚至连朱樉的正妃都不放在眼中,对着正妃非打即骂。连正妃就受到如此虐待,更不用说是下人了。朱元璋知道此事后,但是毕竟是自己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孙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孙子朱大福,朱元璋皇位一览表,朱元璋死后谁接的皇位

    朱标在朱元璋刚刚称帝之时便被册封为皇太子,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这二十五年里面,朱元璋对朱标始终非常信任。朱标也是大权在握,堪称史上最有实权的皇太子。朱标死后,按照常理长子去世,则由长孙继承。最大的争议其实是嫡长孙到底是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还是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反过来说即使朱标死后朱元璋想传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真的将所有开国功臣都杀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朱元璋杀功臣列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什么地方人,明朝朱元璋哪些功臣善终

    所以,总有很多伙伴说朱元璋是个狠人,屠杀了大量的开国功臣。那么,朱元璋是不是真的将所有开国功臣都杀了呢?并不是。朱元璋建成大明朝之后,的确杀人不少,但是,要说杀功臣,是杀了不少,但也没到几乎屠戮殆尽的地步。相当一部分是病死老死的,久在军旅之中,不少将领都会留下后遗症。要知道朱元璋活了七十一年,像朱元

  • 明朝灭亡后,为什么朱元璋的后人不敢姓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广东姓朱的是朱元璋的后代吗,姓朱有多大概率是朱元璋子孙,郭信被朱元璋赐姓朱吗

    怎么样?是不是被吓到了?都说人多力量大,但皇族有这么多人,可不好养啊。可惜的是,到明朝灭亡的时候,朱元璋的后人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因为大多数都被起义军给杀死了。而有少部分朱元璋的后人,为了保命,都不敢姓朱,纷纷改姓,远遁异乡。那些改了名字的朱元璋后裔,就算到了清朝时期,如果被皇帝得知是朱元璋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