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上说,刘安的出身不能望汉武帝项背
汉武帝的父是汉景帝,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汉文帝的父亲是刘邦,所以汉武帝走的是“帝王路线”,可谓一脉相承。
反观刘安,父亲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七子,只是个诸侯王的身份。最重要的是,刘长于
汉文帝六年
(前174
年
)
谋反,死于流放途中。汉文帝出于怜悯,将刘长的四个幼子封侯,其中刘安受封阜陵侯。
十年之后,汉文帝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分别封给了刘安、刘勃、刘赐兄弟三人,其中刘安受封淮南王。所以细究起来,刘安是“罪人”之后,能重新获得封国全凭厚道的汉文帝照顾。而他的出身自然与“根正苗红”的汉武帝不能相提并论。
从母辈上讲,汉武帝的出身也要高于刘长
汉武帝的曾祖母薄姬虽是魏王豹宠妾,但她在刘邦那里得到了“姬”的名分。汉初,姬的地位等级仅次于夫人或等同于夫人,夫人之上是皇后。
窦太后
汉武帝的祖母是著名的窦太后,汉文帝的皇后,影响政坛数十年的风云人物,身份之高,自不必说,即便她曾经做过吕后的侍女。
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在入宫之前,曾有过一段婚姻,丈夫是平民金王孙,但她的母亲是汉初燕王臧荼之孙女臧儿。王娡入宫后,被汉景帝立为了皇后,所以“子以母贵”,汉武帝的出身无可挑剔。
反观刘安,他的母亲雍氏为一名普通姬妾,自然与王皇后没有可比性。再则,刘安的祖母赵氏原为赵王赵敖的美人,张敖又是刘邦的女婿。一次刘邦途经赵国,张敖派赵美人侍寝,于是才怀上刘长。
张敖
不久,张敖卷入行刺刘邦一案被除封国,而赵美人株连受审在狱中自尽。赵美人性情刚烈,死后没有得到什么名分,所以与同辈的薄姬也没法比。
综上所述,淮南王刘安出身高于汉武帝刘彻的说法并不正确,他与高于汉武帝的只有辈分,而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可能是一个错觉,或者存在一些误解。
刘安谋反但未真正动手
刘安还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只不过是阴差阳错般被汉武帝牵着鼻子走,最终还将谋逆的罪证暴露,忧愧自杀。
刘安比汉武帝大23岁,按辈分汉武帝应该称他为叔叔,再加上他学识渊博,所以很令汉武帝敬重。但是,刘安却一直存有觊觎皇位之心。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刘安就想参与叛乱,给果被相国夺走兵权抗拒叛军,所以叛乱平息后刘安竟然得到了朝廷的奖赏。
当时,诸侯国的相国及二千石以上官员均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为的就是监督、制衡诸侯王们的权力,以及督察他们的不法行为,所以诸侯王们想要反叛朝廷,必须得先过了他们这一关。
刘彻
汉武帝即位后,迟迟没有生子,刘安则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以自己的才学德性去匹配皇位,实在是绰绰有余。丞相田蚡曾给刘安带过一顶高帽子,说:
“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
刘安听后,更是笃信自己就是真龙天子的命。
于是,接下来刘安做着三手准备:一是等汉武帝驾崩;二是盼汉武帝绝嗣;三是招兵买马,积草存粮。
结果刘安看到的是,汉武帝不仅生了长子刘据、次子刘闳,而且还有再生的迹象。最要的是,汉武帝身体健康,生龙活虎,没有一点早逝的迹象。因此,刘安唯一的希望就是举兵夺位。
元朔五年
(前124年
)
,郎中雷被得罪刘安嗣子刘迁,担心被杀,逃到长安向汉武帝举报刘安父子有谋反意图,于是引起汉武帝的警觉。
不过,接下来汉武帝一直没有大张旗鼓地彻查刘安,只派使者去走个过场,或者略给刘安一个警示,亮一张黄牌。既然汉武帝没有撕破脸皮,所以刘安反叛的心一直悬着。
刘安一直认为有取代汉武帝的实力,并且先后用陈胜吴广以及刘邦的例子佐证举兵的可行性,而他的谋士伍被总是给他泼凉水。因此,刘安思前想后,总下不了决定。
刘安
后来,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减诸侯国的实力,刘安大为不满,准备起兵。与此同时,他的家族内部也因封地问题出现矛盾,他的孙子刘建就派人向汉武帝参了他一本。后来,汉武帝又派人审问刘建,刘建将淮南王谋反全盘托出。
所以,到后来意图刘安谋反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汉武帝也做好了收网的准备。但是,刘安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瞻前又顾后,直到汉武帝派廷尉到淮南国问罪抓人,他也没有采取行动。
可是刘安虽然到死也没有放弃造反的念头,又到死也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一次次摩拳擦掌、热血沸腾、蠢蠢欲动,又总是欲举又放、扭扭捏捏、偃旗息鼓,如是反复,终没迈出实质的那一步,还被汉武帝抓实把柄,无奈自尽,因此,也被后人所嘲笑。
归根结底,刘安不过一介书生,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没法比,但他又自命清高,不可一世,最终只能闹出一堆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