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张松邀请刘备入川前,孙权就派人找过刘备,谈瓜分益州事宜。结果刘备采纳主簿殷观建议,拒绝了孙权。《三国志》记载:“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
孙权见刘备不配合,就派堂弟孙瑜率水军驻扎于江夏,准备强行穿过刘备地盘,攻打益州。
刘备知道后,“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后来孙瑜见刘备早有准备,不敢强攻,便率军退回去了。
刘备把话说得很漂亮。然而呢?他后来却取了益州,而且还是一个人独吞。
这件事也能解释刘备取益州后,孙权为什么会那么愤怒,会第一时间派诸葛瑾到荆州找刘备索取南郡。
后来,张松见到刘备后,说了益州的虚实情况。庞统等人随即劝刘备入川。
刘备起初颇为犹豫。但在庞统劝说下,最终还是同意了。把自己当初对东吴说的大义凛然的话,全部抛到了脑后。“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刘备
当然,仅仅于此,也不能说取川就是刘备的黑点。毕竟军阀之间攻掠很正常。并且,取益州也是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就规划好的战略。绝非刘备临时起意,眼红别人家的财产。
所以如果要批评刘备,说他取川是人生污点,一点要找准批评他的切入点。
那么切入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刘备骗了刘璋。
如果刘备是大摇大摆地入川,正大光明地取益州,没人会说他是伪君子,假仁慈。但刘备偏偏没有这么做。他是打着帮刘璋对抗张鲁的名义入川的。《三国志》记载:“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着,此不可也。’”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不难想象: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时,刘璋是诚心相待,刘备却是阴怀二心。如果不是刘备还注意形象,刘璋可能当时就要脑袋搬家了。哪里还有机会“先翻脸”?
而既然刘备是抱着不怀好意而来,那他后来不按承诺办事,挖刘璋墙脚,收买人心,反复跟刘璋要物资,也就是说得通的事了:“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璋
站在刘璋的角度想一下。刘璋请刘备过来帮忙,但刘备却磨磨蹭蹭,前后一年时间,啥正经事不干,净干挖墙脚的事。而且他突然还派人来说曹操打孙权,自己要去帮孙权,想走了。希望刘璋再借点粮草和兵马。这要是搁正常人,早就翻脸了。还再借他点粮草和兵马?
但是刘璋却没有翻脸。他在知道自己被刘备耍了的情况下,还是给了四千兵和刘备要求的一半物资。“乃从璋求万兵及资实,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直到张松被家人告发,勾结刘备,事机泄漏后,他才对刘备翻脸。
从这可以看出,刘璋确实是厚道人。也确实很能忍。估计他也看出了:刘备想逼迫自己下手,然后以此为借口,师出有名,吞并益州。所以他就都忍了,只想送走瘟神。
只不过刘璋最终还是没忍住,他杀了张松后,令各地的守将不准再与刘备有联络。而这道命令被刘备知道了,给了刘备借口。以此也拉开了益州之战的序幕。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刘璋拨给刘备的物资不够。加之刘璋又下令封关,刘备的一万多人马存在走不出益州,被刘璋吞掉的可能性。刘备可能也是为了自保才与刘璋开战。
刘备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不怀好意地入川,这是铁的事实。
连刘备自己也说了:“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连刘备自己都承认自己是动机不纯,认为自己揣着一颗不纯的心入川,是不折不扣的权变,从道义的角度看,取川将来一定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黑点。
诚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的斗争,不是请客吃饭,不可能文质彬彬,温良恭让。刘备作为政治领袖,他的仁义是有目共睹的。他比起别的军阀,算是很仁义,也很励志的一个人了。
不能因为刘备取益州是黑点,就完全否定刘备。就说刘备一生都是虚伪的。但黑点就是黑点,决不能颠倒是非混淆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