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入川后虽铸造大钱却并没有导致经济崩溃

刘备入川后虽铸造大钱却并没有导致经济崩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711 更新时间:2024/2/22 6:16:17

曹操发展事业靠盗墓,孙策发展事业靠抢掠。刘备既要发展事业,又不敢盗掘汉朝祖先们的墓,更不可能为了发财,破坏他收买人心的策略。这可为难了!好在这个时候,刘备遇到了三国著名的财会专家刘巴

刘巴的招数很简单,那就是铸钱,而且是铸大钱!啥是大钱?也就是面值比较大的钱,比如说过去只有10块20块面值的钱,现在一下子给你铸100块,200块的钱。但是呢,铸钱的成本并没有增加。

刘巴铸大钱,把蜀地的部分老百姓给坑惨了

刘巴自认为很聪明,当时刘备经济拮据,他便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自打汉武帝发明五铢钱以后,这玩意儿就成了汉朝的硬通货,任何货币都比不上五铢钱实在。为啥?因为五铢钱的重量真的有五铢,也就是说货真价实!那时候的货币,就是看重量说话的。所以五铢钱深入人心,让人觉得没有被忽悠。

刘巴的构想是,铸造直百五铢,也就是面值价值100枚五铢钱的钱币。但是它的个头重量,却只比五铢钱大一点,也就5倍左右的重量。也就是说,刘巴用铸造出来的一枚直百五铢,就可以换取老百姓手里100枚五铢钱。“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直百五铢

这事儿可就闹翻天了!因为直百五铢压根就不值100枚五铢钱的价格,纯粹是刘巴和刘备私底下定下的价值罢了。

毕竟天下三分,五铢钱可以在三国流通,而直百五铢简直就是个笑话。但是没办法,老百姓生活在军阀的压迫之下,只好心甘情愿地拿自己的五铢钱去换直百五铢。

这么一来,“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刘备的府库的确是装满了,可是老百姓们的腰包也都被掏空了。因为刘备可以用5枚五铢钱,熔了再造出一枚直百五铢,这么一来就可以再次换取100枚五铢钱。

时间长了以后,老百姓手里可就出现大量的大面额货币,过去1碗面可能只需要1枚五铢钱,现在1碗面,就需要1枚直百五铢了。

物价就是这么被抬上来的,如果没有合理的措施来改善这一问题,那蜀汉早晚会崩盘。为啥?因为蜀汉的韭菜是有限的,可军阀们的贪心是无限的。那么蜀汉是怎么改善这一问题的呢?

蜀汉的货币政策,还真的是三国最成功的

别以为蜀汉的经济就这么崩盘了,刘巴有的是办法。他在提出铸造直百五铢的时候,同时也提到了解决经济崩盘的方案,那就是后面这句话了:“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平衡物价。这话看起来就是一句大空话,怎么个宏观调控呢?

直百五铢

这个过程,说实话,我们还真的找不出具体的方法。不过结果却很明显,蜀汉的经济政策成功了!蜀地的老百姓并没有因为铸大钱而变得一穷二白。从史料中我们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第一,直百五铢成了国际流通货币。

首先曹魏和东吴,都有使用直百五铢的情况。这就比较有意思了,难道自己国内不能铸钱吗?非要用敌国的货币?一旦这种情况出现以后,那么蜀汉的经济危机,也就转嫁到了曹魏和东吴。

第二,蜀地百姓没有反对的情况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入川以后,发行了如此剥削百姓的货币,不仅没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能够顺利推行下去。

这事儿也真的奇怪,历史上没有任何蜀地百姓因为直百五铢而造反的记录。陈寿本人是蜀地官员,他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提及,可见是真的没有相关情况发生。

刘备当时在铸大钱的同时,保证了基础物价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宏观调控,使得老百姓的粮食价格保证了稳定,并没有跟着疯涨。

普通老百姓只想要吃喝,那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但是有钱人想要享受,那价格是相当高的。而且丈母娘还非要这些东西,才肯嫁女儿。

刘备

所以说刘备铸大钱的背后,其实剥削的是中产和富人,对基层老百姓的影响,不会太大。而中层和富人们,都是非常惜命的,他们才不会跟刘备硬扛呢!(富人也是老百姓。)

刘备手握硬通货蜀锦。

孙权那边跟刘备学习铸大钱,结果他更黑心,出现了大泉当百、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劣币,结果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这才用了蜀地的直百五铢和过去的五铢钱。

曹丕那边的确没有铸大钱,可是他三次恢复五铢钱的使用,都没能稳定物价。结果直接放弃铸造货币了,民间一度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

只有蜀汉的货币成了国际流通货币,蜀锦的作用功不可没。在《诸葛亮集》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载:“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在三国是国际流通物品,曹魏和东吴想要得到蜀锦,就必须要拿钱来换。

这么一来,蜀锦就跟储备金一样,成为了蜀汉货币价值的保证。也就是说不管啥时候,蜀汉的直百五铢,都能换来硬通货蜀锦,那曹魏和东吴,自然也就放心大胆地用直百五铢了。

更多文章

  • 刘备以帮刘璋对抗张鲁名义入川,广树恩义,最终与刘璋开战夺取川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备帮刘璋抗张鲁,刘璋张鲁结局,刘备打败刘璋全过程

    早在张松邀请刘备入川前,孙权就派人找过刘备,谈瓜分益州事宜。结果刘备采纳主簿殷观建议,拒绝了孙权。《三国志》记载:“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

  • 淮南王刘安出身不如汉武帝,其虽未放弃谋反但始终未真正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武帝灭淮南王刘安,淮南王刘安谋反了吗,淮南王刘安谋反怎么失败的

    从祖上说,刘安的出身不能望汉武帝项背汉武帝的父是汉景帝,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汉文帝的父亲是刘邦,所以汉武帝走的是“帝王路线”,可谓一脉相承。反观刘安,父亲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七子,只是个诸侯王的身份。最重要的是,刘长于汉文帝六年(前174年)谋反,死于流放途中。汉文帝出于怜悯,将刘长的四个幼子封侯,

  • 此人让曹操怕的要死,关羽承认打不过,张飞差点死于他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关羽打得过张飞吗,曹操关羽张飞,曹操与关羽关于张飞的一段对话

    历史上有一个极其动乱的时期,英雄辈出,政权更替。那就是三分天下的三国时期。这其中最响当当的名称自然是刘备、曹操、孙权。但在他们之下也有一众文武百官,可谓各有各的本事,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按理说,曹操在三权鼎立中占据了更强大的地位,他的综合实力很强,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刘备、孙权也是结为同

  • 李陵投降匈奴后全家被杀,汉昭帝时虽欲请其归汉但其仍未归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陵投降匈奴后的下场,汉武大帝李陵投降匈奴,李陵投降匈奴犯法么

    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因为司马迁认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和李陵其实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说话。其实,司马迁在李陵问题上是偏心的。他因为认可李广,所以在主观上便认可李陵。或者可以这么说,司马迁对整个李广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这种同情心的驱使下,他为李陵说情,根本

  • 刘备一生错过5位上将,2位顶级谋士,注定难以得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错过的十大猛将,刘备错过的顶级谋士,刘备的十二位谋士

    自公元184年到公元219年,刘备是结识了天下众多英雄,大将,谋士,最终才能占据三分天下。遗憾的是,在刘备一生之中错过了5位上将,2位顶级谋士,注定无法一统天下。否则,刘备匡扶汉室的梦想,实现起来就非常容易。那么,刘备到底错过了哪些人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刘备错过了哪5位上将?第一位:张任张任乃是刘

  • 此人是三国第一猛将,被曹操视为韩信,诸葛亮都对他忌惮三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韩信曹操,诸葛亮评价韩信,三国十大猛将排名第一名是赵云

    三国时有这么一位大将,连诸葛亮都深深忌惮,曹操将他比作韩信,他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河张郃到底有多强,竟然评价如此之高?他后来被乱箭射死,又是否是司马懿的阴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诸葛亮的克星——张郃,张郃出生于河北的一个县城,相传他出生时,天有异象,只见一颗奎木狼星急速下坠,闯进了张母临盆所在的

  • 陈胜、吴广掀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他们二人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吴广陈胜,陈胜对吴广的分析,老梁解说陈胜和吴广

    作为这支戍边队伍的屯长,陈胜、吴广是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他们一边计划打着楚国名将项燕的旗号号召天下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暴秦,一边又借助鱼腹藏书、夜半狐鸣等手段将这次行动神秘化。一切准备妥当后,陈胜召集众人,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紧接着,陈胜、吴广率领的队伍连战连捷,规模也不断壮大,不过,

  • 华容道上,若关羽不顾往日情分,曹操会死吗?孔明的看法很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容道如果关羽杀了曹操会怎么样,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之后怎么样了,关羽为什么放曹操守华容道

    华容道三国演义中,华容道之战非常出名,因为关羽在此战中放过了曹操,使得三国故事的走向,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官渡之战前,天下最强的诸侯乃是袁绍,当年他大有一吞天下之势,连曹操都不是其对手。不过袁绍的纸面实力虽强,但最终却败在了官渡之战,而且战争过后没多久,袁绍就过早离世了,导致袁绍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最

  • 何祗:我经常被用来举例证明诸葛亮的人尽其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举例说明诸葛亮的优点,诸葛亮宽大的胸怀和过人的计谋,诸葛亮机智过人的例子

    不来富贵何须待,无恙烟波自有缘。当相关记载较少时,只能展现出人物的某方面特质,随着史料更丰富人物形象也会更丰满。本篇来聊聊何祗zhī,字君肃。案《华阳国志》,何祗是蜀郡郫县pí人,他一开始担任的是杨洪门下的书佐,这是杨洪就已经是蜀郡太守了。何祗是凭借自身的才智和谋略被选为郡吏的,这也是他在《三国志》

  • 为什么说刘备比诸葛亮更会识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识人能力有多厉害,刘备初见诸葛亮,三国刘备怎样识人

    其一,对马谡的认识。 马谡天资聪慧,常伴诸葛亮身边,诸葛亮也很重视马谡,经常和他谈论治国治军之道,马谡的见解有时候连诸葛亮都刮目相看,诸葛亮也有意培养他。刘备夷陵之败后,白帝托孤时,和诸葛亮说起马谡时,专门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把刘备的话没当回事,仍然让马谡去守街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