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晋迁都对战国局势有何影响?放任了秦国崛起,为自己撅好了坟墓

三晋迁都对战国局势有何影响?放任了秦国崛起,为自己撅好了坟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486 更新时间:2024/1/28 23:46:28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北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随着牛耕和铁器的普遍推广,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大片未曾开垦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这些新开垦的良田也不再是国有的性质,逐渐演变成了私田,这就造成了民不再尽力于公田,从而使原本固有的以国有(王室所有)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开始崩溃,进而促使奴隶制度的土崩瓦解。

[var1]

井田制瓦解

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变革。

上层建筑的变革,往往不能平静过渡,因为社会性质的变化,会损害和剥夺既得利益者的固有权益,这就会造成变革过程中困难重重,但不变革不能生存,更不能强大。

于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君主们,相继展开了变法运动,与此同时,奴隶主、旧贵族和新兴地主之间的矛盾也被彻底激化,正所谓“变中有乱,乱又刺激了变”。

说到这时期的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就不能不提,因为它奠定了秦国的强大乃至最后完成大一统的基础,就变法的程度而言,秦国的变法也是最为彻底的。

[var1]

商鞅变法前夕

变法能不能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因固不可少,但外因也不可忽视。

本篇飞鱼就从“三晋迁都”入手,浅析秦国为何能安心变法,继而完成统一大业。

那么三晋迁都对战国整体局势又有何影响?其实是放任了秦国崛起,为自己撅好了坟墓。

三晋迁都。

韩赵魏三家分晋而成为诸侯后(《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原本各自的封邑就成为了都城,韩国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赵国定都晋阳(今山西太原),魏国定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由此可见韩赵魏被称为“三晋”也是名副其实。

但分晋之后这三家,都有了大动作,那就是迁都,公元前386年左右,赵国把国都迁到了邯郸(今河北邯郸),公元前375年左右,韩国把国都迁到了新郑(今河南新郑),公元前361年左右,魏国把国都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迁都的时间有几种不同说法,飞鱼暂以杨宽先生《战国史》记载的说法论之。

[var1]

三家分晋

不少人认为三晋一致向南迁都是被秦国给打怕了,其实不尽然,因为秦国的强大是从商鞅变法开始,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也就是说三晋迁都之时,秦国对三晋的威胁还没到逼它们迁都的程度。

那么三晋的迁都为了什么呢?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在中原腹地争夺土地和人口,因为迁都会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重心统统南移,就好比在池塘边钓鱼一样,不自觉就会把身体往前倾,只为更好地看清池塘里的鱼。

秦国崛起。

三晋一直是阻挡秦国东出的屏障,三晋迁都之后,偏居一隅的秦国迎来了春天,三晋争相逐鹿中原而忽略秦国的时候,秦国悄然崛起了,但当三晋回过神认清局势时,已经晚了,因为秦国的变法已经完成了。

可以说,正是因为三晋放松了对秦国的监视,让秦国有了稳定的十余年,可以专心变法,这也是秦国能够彻底变法的外部原因,倘若在秦国变法之时,三晋没有转移战略方向,而联合兵出秦国,那么秦国国内变法的反对势力势必会借机发难,而使变法夭折。

[var1]

战国士兵

但,历史没有如果,当韩赵魏争相把战略重心南移的时候,其实也已经注定了不会有结果,因为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地方,韩赵魏的迁都虽然当时看似有利,其实不知不觉已经把自己拖进了战争的泥潭。

秦国变法期间国内稳定,而外又无战事,这在战国时期是非常罕见的平静,当然也是秦国强大最为关键的时期,秦国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彻底成为了山东诸侯不可撼动的庞然大物,正如秦国后来的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诸侯末日。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的诸侯,在此时秦国被压缩在函谷关以西不得东出,但是后来继位的魏武侯逼走了在西河之地看着秦国的吴起,当秦国东出,魏国再无可挡之将,随之秦国夺回了魏国军事重镇西河之地,这是魏国开始衰弱的标志,也是秦国对外扩张的起点。

当三晋迁都之后,秦国东出之路更加势不可挡,三晋最终沦为了被秦国慢慢吞下的肥肉,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灭了韩国开始,历经十年攻灭六国而统一华夏,说白了秦始皇能成就如此不世之功,历代的积累断不可少,而商鞅变法则是这些积累的基础。

[var1]

秦灭六国示意图

如果把秦国的逐步强大比作盖房子的话,商鞅的变法就是房子的地基,而后代的积累则是逐渐添砖增瓦,直到秦始皇的时候,这栋坚不可摧的城堡已经建成了。

山东六国最后的结局,其实当三晋向南迁都,放任秦国的变法和崛起时,就已经注定了,因为随着秦国变法的推进,更为先进的封建制也慢慢形成,秦灭六国从社会性质的变革上,也是更为先进的封建制逐步取代了落后奴隶制的过程。

飞鱼说:

三晋迁都对战国局势有何影响?放任了秦国崛起,为自己撅好了坟墓,你可能会说,只是迁都而已,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国都不是寻常的城池,乃是一国之命脉。

当三晋的国都都在秦国东出的路上守着时,秦国对外的扩张会异常吃力,但是迁走之后,军备力量自然会降低不止一个层次,后来魏国旧国都安邑被秦国轻而易举就攻破了,就是明证。

[var1]

秦国统一后的疆域图

从“三晋迁都”入手,浅析秦国为何能安心变法,继而完成统一大业,三晋向南迁都,把诸侯国的视线都集中在了中原腹地,当山东诸侯为几座城池打的不可开交时,暗中变法的秦国却冷眼看着这一切,当这些诸侯折腾得差不多时,秦国挨个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纵观其余诸侯国的变法之路,在国内变法的同时,国外的战事也未曾间断,虽然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终究无法彻底改革,其根源就在于没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提供支撑,所以又可以说,秦国的统一是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下的必然事件。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战国史》、《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更多文章

  • 历史之谜:实现了大一统的秦王朝为何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王朝简介,秦王朝的历史传承,秦大一统的措施

    [var1]如果没有《大秦赋》及其热播,很多人未必会关注到这部大剧的文学版基底——可能是我国有史以来篇幅最长的小说巨著《大秦帝国》(孙皓晖著、全书超过五百万字);当年斥巨资买齐这部巨著的人们,不知有多少真正读完的;读完的,又不知有多少再去拿着小说讲的故事去对照对照历史的……只看了《大秦赋》的很多很多

  • 勾践灭吴之后,越国成了春秋一霸,为何战国七雄中没了它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勾践灭吴之后越国的结局,勾践灭吴之后越国怎么样了,勾践灭吴之后越国是怎么消失的

    卧薪尝胆的机会,以及夫差最后的去向。咱们今天再来聊下,春秋时被称为“五霸”之一的越国,为何没混上战国七雄。号称霸王‍‍根据《史记》所书,勾践在偷袭吴国成功之后,接手了吴国原有的地盘,纸面实力达到了一个巅峰,以至于他有资格北进中原,和其余诸侯开联欢会(会盟),并得到当时已成傀儡的周朝王室颁发的小红花(

  • 刘邦征韩王信余党归来,为何顺便临幸了赵王的美人?忍不住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和韩王的关系,韩王信与刘邦,刘邦御驾亲征韩王历史意义

    美人,在秦汉的语境中,不是“美丽女人”的意思,而是帝王嫔妃的一个等级,是帝王众多侧室的一种,侧室是妻的一种,地位远低于正妻。也就是说,刘邦临幸了赵王张敖的某一个媳妇,而张敖的正妻是刘邦的女儿。为什么刘邦要临幸张敖的某一个媳妇,是长时间的军旅生涯把刘邦憋坏了,等不及回都城长安,就要在赵国发泄一番吗?[

  • 十六国时期:中国历史上黑暗的135年,却诞生出4位超一流军事天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十六国时期有哪些厉害的人,十六国时期谁最厉害,十六国时期的战神

    [var1][var1]在这个时期涌出了一大批的名将,他们分别都拥有着超高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在这个乱世下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首先第一位是慕容恪,他是十六国十大名将之首。年仅十五岁的慕容恪就已经开始带领军队,他在作战中经常能够带领自己的军队打败比自己实力强的军队。虽然幼年的时候不被自己的父亲喜爱,

  • 历史真相,晋国最伟大的晋文公,却是三家分晋的始作俑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文公的晋国领土,晋文公导致了晋国分裂,晋国历代国君晋文公

    [var1]三家分晋晋国最初的国号是唐国,后世的李渊在晋阳起兵,建立大唐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唐朝最伟大的君主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晋国最伟大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姬重耳。可就是这个晋文公,却种下了三家分晋的种子。说到这里,也许您有个疑问。明明是三国分晋怎么能说三家分晋呢?在周朝,天子之地是为邦,故而

  • 历经两次流放的屈原,为何宁愿投江,也不愿学张仪苏秦另投明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屈原投江的故事简短20字,屈原和张仪谁厉害,大秦帝国屈原投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历经两次流放的屈原,借此遍览楚国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写下著名诗篇——《离骚》、《九歌》、《天问》等。然流放时间之长、路途且远,一位热血好男儿,也巍巍老矣。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楚国国都郢都被秦武安君白起所破,楚国已亡,屈原愤懑交加,于农

  • 历史上有多少个晋国,为什么名气都小,还不如不是晋国人的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晋国和司马懿的关系,晋国是司马懿建立的吗,晋国史和晋国通史

    今天就解决这两个问题:历史上一共有多少个晋国?为什么晋国的名气都这么小?[var1]▲司马懿剧照一、历史上有多少个晋国晋在历史上可算是抢手的名字,从周朝时的晋国到五代的后晋,再到今天的山西简称晋,很多国名、地名都喜欢这个字。如果不算曹魏分封的晋国这种,没有割据之实的"晋国",历史上帝王诸侯级别的晋国

  • 前半生意气风发,后半生一直犯错:楚怀王到底算不算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楚怀王是明君还是昏君,楚怀王为什么是昏君,大秦帝国楚怀王

    我国历史上有过两个楚怀王,一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名为熊槐。另一个则是因为项梁起义反秦,立的熊槐之孙熊心为后怀王,而今天要说的便是第一个楚怀王熊槐。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为了突出秦相张仪巧舌如簧、楚国左徒屈原刚正不阿,经常将熊槐打造成一个不辨忠奸、不思进取的昏君。虽然楚国的衰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决定楚国命运的公元前301年垂沙之战:楚国统一六国梦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楚国立国之战,楚国有名战争史,楚国崛起历史记录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战国时期,有几次战役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33年楚齐徐州之战;公元前301年四国伐楚垂沙之战;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济西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马陵之战,齐国从魏国手中夺取霸主地位;徐州之战,楚国从齐国夺取了霸主地位;垂沙之战,成就了东

  • 卧薪尝胆就是忍辱负重了?你们不知道的是,除了尝胆勾践还尝过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勾践卧薪尝胆图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100字左右,卧薪尝胆中勾践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越王勾践可谓是家喻户晓,尤其是他卧薪尝胆的故事,一直被称做励志故事中的典范。但也因为勾践在复国后卸磨杀驴的做法,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些褒贬不一,好的方面大多是说他忍辱负重,心志坚定。[var1]而坏的方面就不言而喻了,就像当初范蠡劝文种说的那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生性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