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为何要复楚,楚国灭掉不好吗?

秦国为何要复楚,楚国灭掉不好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49 更新时间:2024/2/15 21:29:10

主笔:闲乐生

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郢都,对楚平王挖坟鞭尸的时候,在夷陵山区(即三国时夷陵之战所在地)中,躲着一个几乎要被大家遗忘了的牛人——楚臣申包胥

当年,伍子胥全家被灭,仓皇逃离楚国时,路遇好友申包胥,当时伍子胥非常激动,诉说了自己的冤屈之后,表示日后一定要灭掉楚国,以雪父兄之耻,申包胥于是给了一些盘缠,并对他说:“你要为父报仇,作为朋友,我不会阻止你,也不会泄漏你的行踪。但是作为楚国的臣子,我也有自己必须履行的责任。你能灭楚,我就能复楚,勉之,勉之!”

如今,就是申包胥实现自己诺言的时候了。

他一定要赶走吴兵,恢复的楚国的大好河山!

[var1]

于是,申包胥一面在夷陵山区组织游击战,一面给伍子胥写了一封信,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怎么说你也曾当过楚平王的臣子,死者为大,他固然对不起你一家,但你如此报复鞭尸,简直逆天道,背人情,你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确实,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死了,那一切仇怨似乎也该可以一笔勾销了。所以,伍子胥的行为,在世人的眼中,未免有些离经叛道,让人无法接受。

伍子胥接过信,沉默良久,双目泛起了泪光:老朋友啊,你骂我的每句话都对,可是我,我身不由己啊……

数日后,申包胥收到了伍子胥的回信,上面只有一句话:“吾日暮路远,故倒行而逆施于道也。”(成语“日暮途穷”,“倒行逆施”典出于此。)

[var1]

申包胥长叹了一口气:伍子胥说的也没错,仇恨纠结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没办法控制自己,看来要劝他退兵是不可能了……罢罢罢,我干脆冲出山去和吴国人拼了算了!……不行,我这么披甲执刃赴强敌一死,伏尸流血,其作用也只不过是一兵一卒,还不如留得有用之身,去向诸侯搬兵来救。

而这个世界上唯一能救楚国的国家,就是秦国。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便与楚国世代姻盟,而楚昭王的母亲孟嬴,便是秦哀公的妹妹。如果连这位大舅都不肯相救,那么楚国就真没希望了。

于是申包胥收拾包袱,背上干粮,一路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蹶沙石,昼夜西奔,鞋子跑坏了,就光脚跑;脚后跟和脚底板都跑坏了,就撕破衣裳,包住伤脚,止住鲜血,然后接着再跑!

[var1]

数日后,申包胥历经千辛万苦,徒步长征近千里,终于赶到了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市),对楚昭王的舅舅秦哀公说:“吴国就像一只贪吃的野猪,一只阴毒的长蛇(成语“封豨修蛇”典出此处),时时刻刻想着吞灭其他诸侯。我们大王不幸先遭到它的毒手,而逃亡于草莽之间,他大舅啊,你快点去救救你那可怜的小外甥吧!吴国那群野蛮人贪得无厌,如果让他们成了君王您的邻国,秦国也会永无宁日的。”

秦国自秦穆公挺进中原失败而转霸西陲以来,一百多年间又跟晋国打过几仗,但大部分都输了,慢慢的也就没了争霸中原的雄心,而秦哀公又是个散淡之人,所以自他即位,秦国就开始在关中这一片地方自得其乐、谁都不惹,过起了幸福而平静的小日子,可现在却突然跑来一个申包胥,要秦哀公帮楚国复国,这就让人很尴尬了。先别说秦国打不打得过吴国,就算打得过,咱费心费力为别人强出头,又有何好处呢?

于是秦哀公委婉的辞谢申包胥,说:“寡人明白您的意思了,您姑且到宾馆休息,我们要再商量一下再答复给你。”

申包胥岂不明白这是秦人的缓兵之计,他坚决不肯离开,说:“寡君逃亡于草莽之间,还没有得到安身的地方,下臣怎么敢去休息呢?”说着像鹤一样单腿立在秦庭上(一只脚受伤了),不停地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唱些不着调的楚辞,大抵是说楚昭王怎么怎么可怜吴国怎么怎么可恶之类的。

秦哀公派人劝了申包胥好几次,申包胥就是不为所动,他扬起梨花带雨的小脸,抽泣着说:“不,你们不答应救楚国,我就不回去。”

身为一个大国领导人,秦哀公当然不会因为几句哭声就改变自己的国策,既然申包胥你这么喜欢哭,那你就哭好了,寡人的朝堂就开放给你哭,让你尽情表演,看你能坚持多久,大不了寡人给自己和群臣们放几天假,喝喝酒,洗洗澡,过几天悠闲日子,岂不更美?

[var1]

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

三天过去了,

四天过去了,

五天过去了,

六天过去了,

七天过去了……

是的,整整七日七夜,整整10080分钟,申包胥一个人单腿立在空荡荡的秦庭上,粒米未食,滴水未尽,坚持了10080分钟不吃不喝,坚持了10080分钟不停哭泣。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个养尊处优的楚国大夫坚持如此长的时间呢?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是荣华富贵,也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承诺、信念、使命,还有责任。

而当申包胥觉得自己快不行的时候,他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他想起了楚昭王,那个令自己又爱又恨的年轻君王,希望他经过这次巨变后能成熟起来,不再受类似囊瓦这样的奸臣所摆布;他还想起了伍子胥,很多人说过他当年不该放过伍子胥,是啊,他要是杀了伍子胥,楚国或许就不会亡了。但是,申包胥从来没有为这件事情后悔过,楚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即使没有伍子胥,也总有一天会亡的,早晚而已,让事情早点爆发,惊醒大王与国人,也许还是件好事儿!其实伍子胥也没有错,他不过就是想为父兄报仇嘛!虽然,因为命运,我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我们终究还是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只不过,身为楚国的臣子,我一定要打败你,我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我申包胥一定能救得了楚国,不能救楚,我就为楚国而死。

正是抱着这颗必死之心,反而让申包胥爆发出了无穷的求生力量,让他坚持,并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var1]

这些天,秦哀公过的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美,酒没那么香,澡也洗得不畅快,女乐也听不进去,他的脑海中总是回响着申包胥那沙哑的哀号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蓬头垢面,双脚淌血;满身的坚忍执拗,满面的苦大仇深;一低头血泪成河,一抬头长歌当哭。

——难道亡国之痛真的能将一个人折磨成这等模样吗?他想不通。

七天后,秦哀公觉得自己这七天长假也放得差不多了,再放的话员工们的心都要收不回来了,那个申包胥即使没走,也应该哭不动啦,于是他决定招呼大家一起去上朝,左右忙说:“主公不可,楚国的那个申包胥还在朝堂上哭呢,你们去了也上不成朝!”

“什么?还在哭!七天七夜了还在哭!”

“正是如此,申包胥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矣。”

“天哪!这家伙的生命力未免也太顽强了一点吧!”秦哀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完全完全被申包胥的伟大精神给感动了:“一世无道,国未艾也,何况楚国还有这样的贤臣,它铁定亡不了啊,这个忙,咱们得帮!”

不管是因为真的被感动,还是基于利害的权衡,总之,哀公决定帮助楚国了,楚国被灭,对秦国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打破列国的均势,出现无数不可控的变数。而一直以来,秦国的国策都是联楚抗晋,如果楚没了,换了个亲晋的吴,秦国的日子恐怕也难过了。

而秦哀公之所以耽搁这七天,第一是要花时间再认真考虑权衡一下,第二是怕太快答应让楚人没有感恩之心,第三也是想考察一下申包胥的诚心与决心,如今这三点齐备,秦哀公就必须要亮明态度了。

于是,想通了的秦哀公立刻带着左右赶到朝堂上,远远的还听到申包胥在那儿扯着嗓子边哭边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哀公一个箭步冲到申包胥面前,说:“好了好了,寡人答应复楚了!你别再哭了,再哭下去会死的!”

申包胥面如死灰,大把大把的眼泪鼻涕纵横在漆黑没有一点血色的脸上,遮的五官都看不明晰了,他傻傻而满足的一笑,感觉支撑他到现在的所有精神力量崩溃瓦解,顿时气绝晕倒,不省人事。

秦哀公赶忙伸手扶住他,用左手捧着他的头,用右手亲自给他灌水。

申包胥慢慢苏醒过来,看着哀公,嘴唇翕动却说不出话来。

秦哀公饱含在眼眶中的泪水终于决堤,他紧紧握住申包胥的手,高声唱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var1]

这首诗叫做《无衣》,选自《诗经 秦风》,应该是秦军的战歌,翻译过来就是: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兴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兴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兴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秦国群臣听了这秦风战歌,不由群情激昂,纷纷跟着一起唱了起来,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那一刻,他们的伟大先祖秦穆公与孟明视仿佛重新活了过来,一声接一声的鞭策着他们,让他们鼓起勇气,效法当年秦穆公三定晋君的伟业,再大干他一场!

[var1]

七日七夜,申包胥只是刚才才吃了点东西,身上软绵绵的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但当听到秦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他再也忍不住内心澎湃的情绪,挣扎着站起身来,朝秦哀公连连顿首九次,然后又一次的昏了过去!

后来,楚国历经艰难,终于成功复国,申包胥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楚昭王论功行赏,认为申包胥忠勇可嘉“封之以荆五千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可申包胥却学起了当年为晋文公割股啖君的介子推,死活不要楚昭王的封赏,他说:“我作秦庭之哭,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自己,如今国家已经安定了,我还要那区区赏赐做什么?再说我虽尽了对大王的臣子之忠,却违背了对伍子胥的朋友之义,我若是为了一己之私接受封赏,一来对不起伍子胥,二来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于是逃入深山之中,隐居起来。

申包胥的行为,不仅当得上“忠肝义胆”四字,还可算是做到了“忠义两全”。如此高的觉悟,几乎已是圣贤了,试问古今中外,可找得到这样的人半个?

[var1]

“伍子胥鞭尸三百”与“申包胥长哭七日”可以说是春秋末年历史上最为凄美、最为壮烈的一篇乐章:对与错、报仇与忠君、家仇与国恨、私情与公义,纠结在这两个烈丈夫、好朋友之间,演绎了一段又一段壮怀激烈的千古悲歌,它让我们赫然发现,眼泪,并不一定是弱者的表现,当伍子胥瘫坐在楚平王的尸体旁黯然落泪,当申包胥傲立在秦庭上长歌当哭,当孟姜女匍匐在长城下嚎啕不止,强权在无数颗坚定的眼泪面前轰然崩塌,谁说英雄只与刀光剑影相伴,当一切功名被覆盖上数千年厚厚的尘土,在英雄们孤独而幽深的双眼之中,也许只会留下一颗晶莹剔透、闪闪发亮的,英雄泪。

所以,以情感丰富著称的史家司马迁,特意将伍子胥与申包胥二胥合传,使得这篇史传百转千回,充满了传奇色彩,亡楚与救楚,复仇与忠义,泄愤与哭泣,坚守与责任,矛盾与纠结,无不令人扼腕慨叹!

说句题外话,在后世的语言中,自己无力取胜,苦求别人以武力相救时,就引用申包胥这个典故,称为“哭秦庭”或“秦庭之哭”。比如吴三桂就在明亡之后,跑到满清那里做“秦庭之哭”,把多尔衮当成是秦哀公,把李自成当成是吴国的伍子胥,把弘光当成是楚昭王,把死了的福王朱常洵当成是被伍子胥开棺戳尸的楚平王,从而借来十万清兵,荼毒我华夏大地。申包胥若是泉下有知,当在地府之下痛哭三千年兮!

更多文章

  • 赵国往事之马服赵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原来是骗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国十大丞相排名,最霸气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马服子赵奢

    [var1]说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不得不提到那些十分优秀的军事家,而贾谊的《过秦论》正好列举到东方六国的八位名将。东方六国,也称为山东六国,位于秦国崤山以东,分别是齐国、魏国、楚国、赵国、韩国和燕国。赵奢便是位列于八位名将之一,与另外七位同有征战四方、纵横天下的成就。如果不了解此人,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

  • 负荆请罪之后,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结局如何?为何语文老师从不提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蔺相如和廉颇负荆请罪,负荆请罪中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廉颇负荆请罪时对蔺相如说了什么

    [var1]很多人在小学时便已在课本中读过将相和,但课本中的故事到两人和好如初后就结束了,之后廉颇与蔺相如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却未曾提及。其实现实中蔺相如的结局还算平稳,但廉颇可谓是英雄暮年,晚景惨淡凄凉。在负荆请罪后,廉颇一心报国,开始征战四方。毕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从公元前279年开始,廉将军就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挖他的膝盖骨,孙膑复仇时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孙膑射杀庞涓后去哪了,孙膑遇庞涓签文,老梁故事汇庞涓孙膑

    [var1]古往今来,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总是会不顾及他人的看法,自然更加不会在意他人的死活。这样的人自私自利,也算是一代恶人,如果遇上贪生怕死柔弱者,或许这些恶人将更加猖狂无比;但又如若遇上那些刚毅者,那或许又将会是另一番结局,就如孙膑与庞涓的一生一般。孙膑与庞涓这两人的关系很微妙,而他们之间的仇

  • 战国时期,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合纵抗强,仅一年便宣告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魏将公孙衍,公孙衍为何一生抗秦,公孙衍和苏秦合纵谁厉害

    [var1] 公孙衍离秦归魏,开始思索合纵之策 公孙衍本是魏人,后于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离魏入秦,并先后参加了秦攻魏岸门、秦攻韩宜阳和秦魏“雕阴之战”等战役。凭借战功,公孙衍得以升任左庶长,并获封大良造。[var1]在当时的秦国,左庶长公孙衍的地位,仅次于相邦樛游和庶长秦操,而在极为重视战功

  • 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八王实力排行,八王之乱的资料,八王之乱谁活到最后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老祖宗的兵变给了后人一个启示——只要对统治者不满意,是可以兵变的。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老祖宗的行为又给了后人一个启示——只要看小皇帝不爽了,是可以废黜的。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掉魏帝曹髦。老祖宗杀戮再次给了后人一个启示——对不服的人就要杀掉,皇帝也不

  • 汉朝薄太后一生有两大功绩,培养一个明君,留下了一道美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汉太皇太后薄姬,薄姬最后当了太皇太后,西汉景帝薄皇后结局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胆战又心惊”。薄太后是河东安邑人,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将她送到魏豹的宫中当侍女。魏豹被灭掉后,薄姬为生计,她成为汉王刘邦织室的一名织女。某日,刘邦去织室,发现正在工作的薄姬,他定睛一看,竟发现薄姬长得还不错,便将其召进自己的后宫,并得到刘邦的恩宠。幸运的是,薄姬竟因仅有一次的恩宠

  • 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忠心耿耿,为何却被景帝腰斩、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晁错是景帝的老师吗,晁错和汉景帝第一次谈话,汉景帝的晁错

    晁错是颍川人,年少时拜张恢为师,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在位时,晁错奉命向伏生学习《尚书》,成为一位儒法兼备的人物。之后,汉文帝就让晁错去辅导太子的刘启,双方就此结成师徒关系。晁错能言善辩,才能十分突出,因此深得刘启的欣赏,被称为“智囊”。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继位,晁错被封为内史。汉景帝对晁错言听计从

  • 孙策死后,孙权怎样对待嫂子大乔,她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策死后孙权对大乔做什么,孙策死了孙权是怎样照顾嫂子的,孙策死后大乔被孙权怎样

    先来介绍一下孙策,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人,是孙坚的长子,弟弟就是大家熟知的孙权,孙策可以说是孙吴的奠基者之一。出生在世家的孙策从小就会利用自己家族的资源,在十几岁的时候,孙策在寿春结交名士,年纪轻轻的自己的名声就传了出去,东吴后来的重臣之一周瑜就是在这个时候专程到寿春拜访。周、孙两人同岁,且均少年有

  • 刘备在村姑家避难一宿,村姑问:有了咋办?刘备说:到益州来找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拿下益州完整版,刘备人生经历时间表,刘备从荆州到益州

    公元212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益州之战爆发,刘备亲率大军从广元境内的葭萌关发兵西进,步步向成都逼近。但是,这场战争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轻松。葭萌关到成都的距离,大约是300公里左右,就这么点距离,刘备却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当攻到绵州、梓潼、雒城一带的时候,就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而且已经实在

  • 秦灭楚国时,如果王翦面对的不是项燕而是项羽,最终结果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将王翦对战楚军项燕,王翦灭楚项燕有多少人马,王翦怎么打败项燕的

    虽然项羽的军事成就很高,也有“西楚霸王”独一无二的称号,但即便是成年项羽顶替了他祖父项燕的位置,短时间内也无法挽回楚国的不断衰弱的国势,以至于改变不了楚国最终灭亡的结局。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秦军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最强悍的军队,秦国也是凭借这支铁军才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一统天下;其次秦国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