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陕西省委党校退休历史教授胡觉照,却对此有惊人的不同看法。他提出《出师表》作为必修课文,宣扬的是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军事观,应该从课本中删除,用华歆的《止战疏》来替代。
华歆是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他的这篇《止战疏》写于太和四年,当时魏明帝令曹真、司马懿伐蜀,而华歆的观点是:“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也就是希望陛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应该先积蓄国力,安抚百姓。
华歆的思想,和诸葛亮“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观点似乎背道而驰,故胡觉照教授以此为切入点,批判诸葛亮“毫无民本思想”、“视民众如敝履”,认为《出师表》的基本观点和思想都是完全错误的。
胡觉照称自己研究三国历史已经数十年,从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热播时,他就觉得人们对三国歪曲得太多,所以有了研究这一领域的想法。早在1997年,胡觉照就发表了论文《<止战疏>与<出师表>的优劣论》,还因此获得了西安市政府社科论文三等奖。
2007年4月28日,胡觉照在社交平台发表了《关于用<止战疏>代替<出师表>的建议信》,文章中指出了几大《出师表》移出课本的理由。第一点,他认为人们已经将诸葛亮神化了,他有必要帮助人们将诸葛亮搬下神坛。
胡觉照说,如今人们在评价诸葛亮时都喜欢感情用事,不自觉地“站在他的阴影下”,容不得半点坏话出现,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对待历史人物,应该要辩证、公平、冷静,像一个法官一样,而不是用自己的私人情感去偏向特定的人物。
第二点是诸葛亮在此文中表现出了太大的个人情感倾向,而没有民本思想。胡教授觉得历来人们看待诸葛亮、看待《出师表》都是站在帝王将相的角度,而没有站在百姓的角度。诸葛亮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全然不顾战争对百姓的影响。
第三点是初中生鉴别能力有限,读这篇文章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即使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以后也可能被潜移默化地改变观念。这种“愚忠”、“好战”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健康的内容。
除此之外,胡觉照还曾经发表过对于诸葛亮《隆中对》的看法,认为这一篇文章也应该从课本移出,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分裂主义者”,他在该文中描绘的三分天下的蓝图,其实是对于国家和土地的一种分裂。
胡觉照的文章和观点发表后,毫不意外地收到了无数反对和质疑的声音,有些网友不屑地表示,胡教授就是为了“学术炒作”,显示自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也有网友认真地反驳了他的观点,并同样罗列了《出师表》不能从课本删除的理由。
北京第五中学语文老师徐淳表示:“《出师表》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对孩子们学习古文很有帮助。”它在文字、语法方面都是极其出色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总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当代社会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关键不在于将它们一棒子打死,而在于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
更有人表示,《止战疏》只是儒家思想的老调重弹,缺乏《出师表》的思想深度,且“好战者恒亡,忘战者必危”,诸葛亮并非好战分子,只是想以战止战,用战争换来最后的和平。胡觉照显然没有理解和平与战争的辩证关系,眼界未免狭隘了些。
对于网友的抨击,胡觉照显得很是坦然,他说自己是“百无一能老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唯一是凭嘴巴和一支笔为民族为老百姓说真话,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想法”,并表示做学问不是选总统,人数多就能获胜。所以无论别人怎么说,他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
在胡觉照的文章走红后,教育部也对此作出了回应,虽然胡教授对《出师表》有自己的想法,但这篇文章是难得的美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不会考虑将其撤出语文课本,也不会采纳胡觉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