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是三国后期,吴国陆抗进攻西陵杀叛将步阐的一次战争,也是东吴政权在灭亡前打得最后一次大胜仗了。其实起初陆抗方面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没有任何优势,还面临下属叛逃导致的军事机密泄漏风险,陆抗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
陆抗将军靠着他这些年征战沙场总结的智慧扭转局势,最后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那么这其中都经历了些什么,陆抗又是通过什么操作做到扭转局势反败为胜的呢?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事儿。
西陵这个地方曾经叫做夷陵,早在公元222年,陆抗的父亲陆逊就曾经在这个地方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过刘备,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后来夷陵更名为西陵,不曾想到五十年后,又一场大战在这块土地上爆发了。
公元272年,西陵的军政掌权者步阐接到诏令让她速回建邺,步阐接到诏令的时候都吓出一身冷汗来,难道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被人告发了?
其实在当时的东吴这种心态在军中很常见,当时的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喜怒无常,行为毫无规律可言。杀人也是随心所欲,搞得朝中大臣们人人自危。
接到诏令的步阐心里反复琢磨,始终认为不能去见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随后派人快马加鞭赶往晋国表示愿意投降。西晋那边当然非常高兴,又得了一员大将,还带来了可观的兵力和土地。西陵自古也一度是军事战略要地,因为占据了西陵,就可以顺流而下直驱建邺。晋武帝收纳步阐并且派出一号名将羊祜去布阐的领地驻守。孙皓得知此等情况勃然大怒,也派出旗下一号名将陆抗前去讨伐。
陆抗接下来的一堆操作也让人意料之外,当时羊祜手下总兵力有8万余人分成3路,一路水军作为外援等待机会;一路由荆州刺史杨肇率领正面攻打西陵与布阐会合;剩下的一路是他自己亲自带队进攻江陵。陆抗分析了一下当下的情况做出对策:江陵地区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就是说你们随便打打就行了,不用太认真。我带着助力不对前去西陵跟他狠狠的杀上一盘。
这个策略一经提出,底下的将领们就炸开锅了,纷纷表示江陵在东吴的腹地,要是被攻破了相当于切断了西陵和内部的联系,你保下西陵孤零零的在那还有个啥用。
陆抗说出他的想法,江陵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晋军没那么容易打下来的。就算打下来也是在我们的围困之中他们也守不住。西陵就不一样了,南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向来跟我们面和心不和,一旦西晋那边打过去他们一定会反叛。
在先遣部队抵达西陵后,陆抗又下达一道让人费解的命令,让众将士在城外迅速建起围墙。陆抗的解释是当年西陵的城墙就是他修建的,坚固无比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攻下来的。众将士值得遵照军令快速修建围墙。
围墙修建好以后也正是西晋大军杀到之时,此时的布阐还在城内,陆抗就在外围准备对抗西晋军。战争一触即发,就在这个时候,东吴将领俞赞因为不看好陆抗的战略方针叛逃了。
俞赞他可是属于军队核心层的人员,他这样叛逃西晋,那西晋对吴军的军事实力部署可不就了如指掌了。当天陆抗就密集从新部署,把本来薄弱的地方换上精兵良将,把本来部署的军队,也打散从新编排。
第二天西晋军队攻打的时候,果然首先就去攻击薄弱地点,遭受到前一天陆抗部署的精兵良将顽强抵抗,西晋军无功而返。
接下来陆抗就可以转型攻打西陵了,西陵守军在救援无望的情况下很快就被攻破。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疑问,手下佣兵数万的羊祜,主力军就这么不堪一击软弱无能么?
其实不然,因为羊祜的主力军需要一个契机能出奇制胜,可惜这个机会一直没找到,更确切的说是陆抗让他们乱了阵脚,不知道从哪下手了。
很多时候在与敌人交战的时候,避其锋芒让其自乱阵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以小博大需要这样的计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