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权衡出土,揭开张仲景药方不管用的原因,怪不得中医会逐渐没落

汉朝权衡出土,揭开张仲景药方不管用的原因,怪不得中医会逐渐没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30 更新时间:2024/1/17 11:01:17

不论是在西医还是中医里,“抛开剂量谈疗效都是耍流氓”是两边的共识。对于剂量的认识上,我国在很早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提到了药剂的用量。

而我国的度量衡是在秦始皇横扫六国之后才统一的,随着时代的更替,度量衡也在随之变化,而每个朝代的度量衡也有着很大的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著作中所展现出来的度量衡也有着不同的量。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给出了数百个东汉时期的医药方,在古代可谓是“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但是直到今日,我们再将这上面的药方一成不变的按照书上所载的剂量来用药,却没有一点效果,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直到汉朝的权衡出土,才揭开了这个秘密,我们也知道了中医为何逐渐没落了下去。

所谓权衡是指秤砣和秤杆,“权”为秤砣,“衡”为秤杆,通俗点来说就是现在的“称”,用来称物体的重量。据记载,我国考古至今共发现东汉权衡33件,在这些考古发现中的东汉铜权上刻有铭文:“官平秤,褪 ( 锤 ) 重一斤八两”。

经过现代的实际测量它的重量为332.3克,以现在的“度量衡”来算,东汉的“一斤”重量折合为现在的222克;而东汉石权上所刻的铭文“百一十斤”,按照同样的算法每一斤折合为218克。

因此,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剂量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如其中的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黄,其主要剂量在书中的记载为1斤,但是那时的一斤都在200克以上,而现在的一斤用量则为10到30克,因此治病的效果当然就不如那个时代。

那么如果按照东汉时期的“度量衡”换算,将用药剂量按照那时的标准来,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留下的药方是否对于现在相同的病症有用呢?是否能够治疗那些“重大急”病症呢?对于这个疑问在上个世纪就一位“赤脚中医”进行了实践,并且以这上面的方法医治好了不少的重症疾病,这位医生就是李可。

李可为何能够做到如此呢?其原因是他比其他的中医更加的“大胆”,以一味名为“附子”的中药为例,这味中药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但它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很多的中医会按照很多的近代医学著作中的依据,开剂量最多几十克。

而李可按照度量衡换算之后常常开出上百克的剂量,很多的濒死病人也就是这样被李可救回,当然李可的用药剂量也并不是完全按照典籍中来,他也是按照了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对症下药。李可的“大胆”疗法也改变了不少人对于中医是“慢郎中”这一传统看法。

1930年生于山西灵石县的李可,在西北艺专文学部就读过,而后开始了自己行军打仗的生涯,在这段生活中李可并没有放弃学习,他还同时兼任了军报的记者。度过艰难的战争岁月,新中国成立,李可也开始学习《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更是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在行医的过程中抢救了很多重症病危的患者,也创造出不少的奇迹。他是我国近代将中医理论运用出色的大家,医术高超的他被誉为“现代张仲景”。从各种史籍记载中不难发现,我国古时在医疗方面是有着卓越成就的,对于人体的构造也是十分的清楚。

就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见蔡桓公的医疗案就凸显出了中医已经十分的发达,再到后来的华佗、张仲景,中医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巅峰。但是后来的诸多战争加之朝代更迭,度量衡的变化,典籍的中的药方剂量并没跟着时代而进一步更新,因此在传承上落下了,到了近现代“中医”更是成为一种“养生学”,更是在近代西医学的冲击下,逐渐的没落了下去。

幸运的是,因为李可医生的实践推广,不少的中医学从业人员都意识到了剂量的问题,但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们的中医复兴之路还需要慢慢的向前。

参考资料:

《褚氏遗书·除疾》

《汉书》

更多文章

  • 避其锋芒的较量,赢得最后的荣光,三国东吴政权最后的胜利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魏灭吴之战,三国蜀国和吴国的决胜战役,历史三国东吴的末路

    这场战争是三国后期,吴国陆抗进攻西陵杀叛将步阐的一次战争,也是东吴政权在灭亡前打得最后一次大胜仗了。其实起初陆抗方面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没有任何优势,还面临下属叛逃导致的军事机密泄漏风险,陆抗又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陆抗将军靠着他这些年征战沙场总结的智慧扭转局势,最后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那么这其中都经

  • 有教授建议删除诸葛亮《出师表》?他一针见血指出:宣扬愚忠思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后世对诸葛亮和出师表的评价,诸葛亮出师表原视频,出师表中的诸葛亮的三条建议

    然而陕西省委党校退休历史教授胡觉照,却对此有惊人的不同看法。他提出《出师表》作为必修课文,宣扬的是一种“愚忠”,不利于辨识能力不完全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军事观,应该从课本中删除,用华歆的《止战疏》来替代。华歆是汉末至三国曹魏初年名士,他的这篇《止战疏》写于太和四年,当时魏明帝令曹真、司马懿伐蜀,而华歆

  • 为何历代皇帝都穿黄袍,只有秦始皇穿黑袍?专家:他们想,但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始皇为什么不敢穿黄袍,秦始皇为啥穿黑袍,清朝皇帝黄袍与黑袍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们的业余爱好也越来越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剧行业发展的相当火热。因为人民对古代生活的向往与好奇,古装剧也成为了中国最火热的剧种之一。人们看到电视剧中的帝皇征战,就能体会到与和平时代全然不同的感觉。看过了了大量的古装电视剧之后,有一些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一个

  • 蜀汉被灭时场面多么惨烈?皇帝受辱太子被杀,两大盖世名将惨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蜀汉灭亡有多惨,蜀汉阵营哪些人被杀了,蜀汉灭亡真实原因揭秘

    历史上最为让人关注的莫过于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诸葛亮留给后世无数经典的作战技巧,他的聪明和计谋也让后人们为之深受鼓舞。魏国的曹操,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都在尔虞我诈和明争暗斗里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或许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蜀汉被灭时场面有多惨烈,皇帝受辱太子被杀,两大盖世名将惨遭灭门。说到蜀汉

  • 曹操是“摸金校尉”的祖师爷?不,他在盗墓界的地位比这还要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真的设立过摸金校尉吗,曹操是摸金的祖师爷吗,历史上的曹操真的盗墓吗

    不过如果说到正史,曹操可就不只是“摸金校尉”的祖师爷了,应该说“摸金校尉”的祖师爷都是他的手下;而另外一派与“摸金校尉”并称的盗墓门派“发丘天官”,他们的祖师爷也是曹操的手下。是不是觉得很难以接受?一直以为曹操只有多疑、好色的毛病,这万万没想到他还喜欢挖人祖坟,还挖出了个“名垂千古”出来。其实这也不

  • 汉景帝刘启虽有过错,但是他的功绩有目共睹,仍不失为一代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景帝刘启聪明吗,汉景帝刘启有其非凡的政治修为,明君刘启

    汉景帝刘启虽有过错,但是他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从大的方面来看,他延续了父亲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恢复民生的仁政,继续轻徭薄赋,国泰民安。他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了一些父亲汉文帝时期的政策,以更适应民生的良性发展。比如说代替肉刑的打板子刑罚,他就大幅度予以了删减。其次就是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皇权,藩镇听话了

  • 《风起陇西》:“弱李”要反击啊!蜀汉也在争清零与共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蜀汉为何不拿下陇西,东吴和蜀汉决战谁会赢,蜀汉王朝深度解析

    整个故事围绕着蜀汉情报部门司闻曹这条明线与蜀汉朝廷这条暗线,两条线的主要矛盾都由内部的路线、策略之争引起,朝廷之争下沉进入司闻曹,司闻曹反制改变了朝廷之争。司闻曹靖安司的荀诩是个正直而坚韧的小伙,他是做对内工作的,“反邪教、抓内奸”,他对魏国间谍的态度是坚定的清零派,总是要一查到底见一个抓一个。潜伏

  • 《风起陇西》:一部三国无间道,一个另类的三国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军纪严明的历史小故事,三国里都有哪些经典的故事,经典的三国历史故事

    故事始于公元前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攻为守,倾全国之力兴兵北伐,由于马谡大意失街亭,导致整个北伐功亏一篑,这是真实的历史背景;大战之前,蜀军收到一份情报:张郃将率部走瓦亭道,与蜀军决战。诸葛丞相根据情报做了军事部署,结果曹魏大军并没有走瓦亭道,而是夜走番须道,奇袭街亭,击中蜀汉咽喉要害,使得北伐

  • 关羽最尊敬的三个朋友:一个出卖他一个忽悠他,一个却置他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关羽最佩服哪三个人,关羽一生敬重哪几个人,关羽的七个谋士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乱战数十年,其中出现的名将谋臣数不胜数。但如今依然威震华夏的名将也只有一人,那便是关羽了。关羽作为三国中“忠义”的代名词,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中像是一道清流。但这也是关羽最终身死的原因,关羽一生中最尊敬的三个朋友,一个出卖他一个忽悠他,一个想置他于死地,人心莫测这就是对关羽

  • 西汉后宫的主人——汉元帝傅昭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元帝的傅昭仪,傅昭仪简历,西汉历史上的傅昭仪

    傅昭仪,丈夫汉元帝,公公汉宣帝刘询,儿子定陶王刘康,孙子汉哀帝刘欣。《汉书》中单独为傅昭仪立传也是因为他的孙子汉哀帝。电视剧《母仪天下》中主要演绎的就是这位傅昭仪和王政君之间的恩怨情仇。即使在班固的《汉书》中,傅昭仪和王政君也是一对冤家。备受宠幸傅昭仪早年丧父,母亲又改嫁到了郑家,她自己很早就入宫了